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英美文学在国内许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因此很有必要把这门课上得生动有趣。通过在英国文学教学中运用图示法辅助教学,以具体而又形象的图示法来讲解诗歌、小说文本和文学史,让本来抽象的、隐晦难懂的作品以及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生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分析、判断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图示法 英美文学 文学文本
英美文学在国内许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对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吸引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及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图示法讲解复杂的文学文本和文学史,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众多教学法中,图示法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人体生理学的理论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存在差异。左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计算、逻辑分析和思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听觉和空间辨认等功能;右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情绪及感情方面的能力、音乐才能、美的意识和歌曲感识、非语言视觉图像、重视三维图像等方面的功能。右半球支配着空间方位定向和图形认知, 有着方位知觉、触觉、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方面的优势。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图示法教学, 用方框、箭头、线条、括号等基本图形组成可视、形象、生动的图示,能够开发右脑半球,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图示(视感觉)在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中起着主导作用。其研究表明,有80%-90%的信息是从周围世界通过视觉分析器进入人脑的;人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操作有80%是在视觉控制下进行的。而F(克里克斯和P(麦茨勒提出了视觉表征于概念结构有直线联系的假设。其实验结果表明在形象编码的情况下更容易解决判明语义关系的问题。
二.何谓“图示法”
所谓的“图示法”,就是通过方框、箭头、线条、括号及其简笔画等组合的方式来传授知识,理清思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简洁、明了、生动、直观性强等特点。“图示法”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文字理解的桎梏,实现了认知过程和图示过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过程,提高记忆速度,从而大大加快理解过程,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讲授复杂文本和理论的难度。用简单而又形象的图示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性的文学作品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文本内容里的难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清晰化、具体化和条理化。同时此项研究也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主要探索“图示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围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梳理来探索图示法在其中的运用。
三.图示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朋友(有人说这位贵族也是诗人的赞助商),在前126首诗中莎士比亚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152首,献给一位皮肤黝黑的女人,描写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赞美莎士比亚在154首十四行诗里表达了自己对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法律、园艺、生殖、航海、自然等现象,因此要想把这些诗歌能够准确地讲授并让学生欣赏到诗歌中的美,对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讲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对某些隐晦难懂的诗歌用图示法配合讲解,将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更加容易让学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莎士比亚的第143首诗中,有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用一个母亲追逐公鸡,对啼哭的孩子毫不理会的这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影射了莎士比亚和自己的朋友以及黑女人之间的三角恋关系。”(诗歌全文略,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这首诗歌中,如果不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人物的关系,就比较难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歌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在紧紧追赶着从自己家中逃离的一只公鸡,丝毫不顾自己身后嚎啕大哭的孩子在拼命地追着自己。伤心的孩子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停下追逐的脚步来拥抱自己,给自己一个甜蜜的吻。诗歌暗示了莎士比亚和英俊潇洒的赞助商以及魅力无穷的黑女人之间难以说清的三角恋关系。而如果用图示法,则非常容易将三者的关系理清:
孩子 →母亲 →公鸡
↓ ↓ ↓
莎士比亚→黑女人→赞助商
莎士比亚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啼哭的、渴望得到母亲关爱的孩子,把自己内心中深爱的黑女人比喻成那个忽略孩子的母亲,而把自己的朋友兼赞助商比喻成那只从家里逃离的公鸡。通过图示法的表达,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莎士比亚非常伤心,他爱上了那个魅力四射的黑女人,希望黑女人也能够回馈他同样的爱。但是让他难过的是黑女人另有所爱,她的心中情人却是莎士比亚的赞助商,一个不仅年轻富有而且还长得英俊潇洒的小伙子。通过以上的图示,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和三者的关系肯定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
四.图示法在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讲授文学一定离不开文学创作的背景,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文学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历史的主要脉络,才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时代背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讲授英国文学这一漫长的文学史,应抓住几个重要的与英国文学的创作息息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让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一个直观性的清晰的了解。如果使用图示法就可以让学生对英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从汗牛充栋的英国文学作品中记住主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如下图所示,英国文学历史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用中文表示如下:中古世纪(史诗《贝尔武甫》、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时代、戏剧的时代)→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王政复辟及启蒙运动(新古典时代、哥特小说、伤感文学)→浪漫主义(主要诗人:华兹华斯、骚赛、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维多利亚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化)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文学的历史始于中世纪,期间的作品主要为史诗,代表作品是《贝尔武甫》,之后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写的《坎特布雷故事集》。中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图示,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文艺复兴时期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戏剧。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什么文学运动,也没有太多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出现,主要的作品有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班杨的《天路历程》。之后在王政复辟和启蒙运动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时期,主要推崇经验和事实。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之间出现了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在以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期间,人们已经厌倦了长期统治文坛的理性主义,希望自己能够从过度理性中缓解自己高度紧张的精神,因而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出现了6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描写自然和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为主。浪漫主义结束之后进入了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是小说繁荣发展的时代,许多作家创作了许多小说。进入20世纪之后,小说在主题、结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给英国文学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通过图示法,可以把浩瀚无边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用几个图示就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英国文学史的主要脉络和重要的文学运动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在图示法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关于作家的生平轶事,让学生把作家的写作背景与作品联系起来,以便更容易记住这些繁杂的内容。
五.图示法在小说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在讲述小说文本时,有些情节、内容和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在现当代小说家巴克的小说《另一个世界》里,巴克围绕两条故事主线平行叙述。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巴克描写了3起谋杀弟弟的悲剧。在第一条主线里,巴克叙述了两个不同年代但是先后居住过同一栋房子的家庭都发生了弑弟的悲剧。巴克巧妙地将这两个悲剧安排在两个家庭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的家庭里上演。当尼克搬进这栋曾经发生弑弟悲剧的房子,在重新粉刷墙壁时,他无意中刮开了画在客厅墙上的一幅画,画像中的人是90前居住于此的凡赛一家。从画像中人物阴郁的表情,尼克猜测这是个并不幸福的家庭。后来他特意去查阅了关于凡赛一家的历史,才了解90前发生在凡赛一家的弑弟悲剧——因为嫉妒备受父母宠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11岁的罗伯特和他13岁的继姐穆里尔俩人合谋杀害了尚未满两岁的弟弟詹姆斯。90后,当尼克一家人搬进这栋房子时,历史几乎要重演。11岁的加雷思跟随母亲和继父尼克,还有13岁的继姐米兰达和不满两岁的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搬进这所大房子。加雷思和米兰达因嫉妒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两次企图杀死他。同时,小说中两个少年杀人犯罗伯特和加雷思的“连锁”再现和弑弟情节的重复,为另一条故事主线做了一定的铺垫。小说的另一条主线讲述的是另一个弑弟的悲剧──尼克101岁的祖父加迪在一战战场上亲手杀死被炮弹严重炸伤的弟弟哈利。哥哥残害手足兄弟的主题在《另一个世界》里被重复了三次,由于小说中人物较多,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发生,容易让学生觉得情节和结构比较混乱。但是如果把这几个相似的弑弟情节用图示法表示,则可以让学生在瞬间了解小说情节,并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通过图示,很容易看出小说中的两条弑弟主线,第一起弑弟案发生在战场上,老兵加迪在战场上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哈利;而第二条主线发生了两起弑弟案,即罗伯特和穆里尔合谋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詹姆斯,而90年后加雷斯和米兰达企图杀害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所幸并未成功。运用图示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用非常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小说的内容。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图示法辅助教学,以具体而又形象的图示法来讲解诗歌、小说和文学史,可以让本来抽象的、隐晦难懂的作品以及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生动。但在对图示法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思路、文字与图形、结构与条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使图示法脉络清晰,符合教学法、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理念与实践”(2015GD0017A)的阶段成果;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GWJY2015046)。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关键词:图示法 英美文学 文学文本
英美文学在国内许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对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吸引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及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图示法讲解复杂的文学文本和文学史,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众多教学法中,图示法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人体生理学的理论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存在差异。左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计算、逻辑分析和思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听觉和空间辨认等功能;右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情绪及感情方面的能力、音乐才能、美的意识和歌曲感识、非语言视觉图像、重视三维图像等方面的功能。右半球支配着空间方位定向和图形认知, 有着方位知觉、触觉、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方面的优势。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图示法教学, 用方框、箭头、线条、括号等基本图形组成可视、形象、生动的图示,能够开发右脑半球,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图示(视感觉)在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中起着主导作用。其研究表明,有80%-90%的信息是从周围世界通过视觉分析器进入人脑的;人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操作有80%是在视觉控制下进行的。而F(克里克斯和P(麦茨勒提出了视觉表征于概念结构有直线联系的假设。其实验结果表明在形象编码的情况下更容易解决判明语义关系的问题。
二.何谓“图示法”
所谓的“图示法”,就是通过方框、箭头、线条、括号及其简笔画等组合的方式来传授知识,理清思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简洁、明了、生动、直观性强等特点。“图示法”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文字理解的桎梏,实现了认知过程和图示过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过程,提高记忆速度,从而大大加快理解过程,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讲授复杂文本和理论的难度。用简单而又形象的图示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性的文学作品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文本内容里的难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清晰化、具体化和条理化。同时此项研究也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主要探索“图示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围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梳理来探索图示法在其中的运用。
三.图示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朋友(有人说这位贵族也是诗人的赞助商),在前126首诗中莎士比亚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152首,献给一位皮肤黝黑的女人,描写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赞美莎士比亚在154首十四行诗里表达了自己对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法律、园艺、生殖、航海、自然等现象,因此要想把这些诗歌能够准确地讲授并让学生欣赏到诗歌中的美,对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讲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对某些隐晦难懂的诗歌用图示法配合讲解,将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更加容易让学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莎士比亚的第143首诗中,有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用一个母亲追逐公鸡,对啼哭的孩子毫不理会的这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影射了莎士比亚和自己的朋友以及黑女人之间的三角恋关系。”(诗歌全文略,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这首诗歌中,如果不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人物的关系,就比较难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歌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在紧紧追赶着从自己家中逃离的一只公鸡,丝毫不顾自己身后嚎啕大哭的孩子在拼命地追着自己。伤心的孩子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停下追逐的脚步来拥抱自己,给自己一个甜蜜的吻。诗歌暗示了莎士比亚和英俊潇洒的赞助商以及魅力无穷的黑女人之间难以说清的三角恋关系。而如果用图示法,则非常容易将三者的关系理清:
孩子 →母亲 →公鸡
↓ ↓ ↓
莎士比亚→黑女人→赞助商
莎士比亚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啼哭的、渴望得到母亲关爱的孩子,把自己内心中深爱的黑女人比喻成那个忽略孩子的母亲,而把自己的朋友兼赞助商比喻成那只从家里逃离的公鸡。通过图示法的表达,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莎士比亚非常伤心,他爱上了那个魅力四射的黑女人,希望黑女人也能够回馈他同样的爱。但是让他难过的是黑女人另有所爱,她的心中情人却是莎士比亚的赞助商,一个不仅年轻富有而且还长得英俊潇洒的小伙子。通过以上的图示,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和三者的关系肯定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
四.图示法在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讲授文学一定离不开文学创作的背景,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文学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历史的主要脉络,才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时代背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讲授英国文学这一漫长的文学史,应抓住几个重要的与英国文学的创作息息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让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一个直观性的清晰的了解。如果使用图示法就可以让学生对英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从汗牛充栋的英国文学作品中记住主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如下图所示,英国文学历史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用中文表示如下:中古世纪(史诗《贝尔武甫》、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时代、戏剧的时代)→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王政复辟及启蒙运动(新古典时代、哥特小说、伤感文学)→浪漫主义(主要诗人:华兹华斯、骚赛、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维多利亚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化)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文学的历史始于中世纪,期间的作品主要为史诗,代表作品是《贝尔武甫》,之后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写的《坎特布雷故事集》。中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图示,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文艺复兴时期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戏剧。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什么文学运动,也没有太多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出现,主要的作品有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班杨的《天路历程》。之后在王政复辟和启蒙运动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时期,主要推崇经验和事实。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之间出现了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在以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期间,人们已经厌倦了长期统治文坛的理性主义,希望自己能够从过度理性中缓解自己高度紧张的精神,因而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出现了6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描写自然和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为主。浪漫主义结束之后进入了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是小说繁荣发展的时代,许多作家创作了许多小说。进入20世纪之后,小说在主题、结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给英国文学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通过图示法,可以把浩瀚无边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用几个图示就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英国文学史的主要脉络和重要的文学运动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在图示法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关于作家的生平轶事,让学生把作家的写作背景与作品联系起来,以便更容易记住这些繁杂的内容。
五.图示法在小说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在讲述小说文本时,有些情节、内容和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在现当代小说家巴克的小说《另一个世界》里,巴克围绕两条故事主线平行叙述。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巴克描写了3起谋杀弟弟的悲剧。在第一条主线里,巴克叙述了两个不同年代但是先后居住过同一栋房子的家庭都发生了弑弟的悲剧。巴克巧妙地将这两个悲剧安排在两个家庭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的家庭里上演。当尼克搬进这栋曾经发生弑弟悲剧的房子,在重新粉刷墙壁时,他无意中刮开了画在客厅墙上的一幅画,画像中的人是90前居住于此的凡赛一家。从画像中人物阴郁的表情,尼克猜测这是个并不幸福的家庭。后来他特意去查阅了关于凡赛一家的历史,才了解90前发生在凡赛一家的弑弟悲剧——因为嫉妒备受父母宠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11岁的罗伯特和他13岁的继姐穆里尔俩人合谋杀害了尚未满两岁的弟弟詹姆斯。90后,当尼克一家人搬进这栋房子时,历史几乎要重演。11岁的加雷思跟随母亲和继父尼克,还有13岁的继姐米兰达和不满两岁的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搬进这所大房子。加雷思和米兰达因嫉妒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两次企图杀死他。同时,小说中两个少年杀人犯罗伯特和加雷思的“连锁”再现和弑弟情节的重复,为另一条故事主线做了一定的铺垫。小说的另一条主线讲述的是另一个弑弟的悲剧──尼克101岁的祖父加迪在一战战场上亲手杀死被炮弹严重炸伤的弟弟哈利。哥哥残害手足兄弟的主题在《另一个世界》里被重复了三次,由于小说中人物较多,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发生,容易让学生觉得情节和结构比较混乱。但是如果把这几个相似的弑弟情节用图示法表示,则可以让学生在瞬间了解小说情节,并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通过图示,很容易看出小说中的两条弑弟主线,第一起弑弟案发生在战场上,老兵加迪在战场上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哈利;而第二条主线发生了两起弑弟案,即罗伯特和穆里尔合谋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詹姆斯,而90年后加雷斯和米兰达企图杀害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所幸并未成功。运用图示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用非常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小说的内容。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图示法辅助教学,以具体而又形象的图示法来讲解诗歌、小说和文学史,可以让本来抽象的、隐晦难懂的作品以及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生动。但在对图示法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思路、文字与图形、结构与条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使图示法脉络清晰,符合教学法、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理念与实践”(2015GD0017A)的阶段成果;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GWJY2015046)。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