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量中感悟本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bin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比三角形旋转前后每条边、每个点,以及整个图形运动前后、运动过程中数与形的变和不变,使学生认识到旋转的本质,能运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并欣赏数学的旋转之美。
  [关键词]度量;本质;图形;旋转;全景式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10-02
  课前思考:
  “图形的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的相关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该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材对“图形的旋转”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一是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二是在五年级下册安排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能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出简单的图案,懂得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使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呈螺旋上升态势:第一个学段侧重直观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对学习旋转的要求略有提高,主要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旋转现象,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利用教具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旋转的本质,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
  3.欣赏图形的美,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不同旋转对象的对比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旋转的知识了,现在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旋转现象。(生自由说后,师出示不同的动态旋转现象,如下图)
  【评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表象,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旋转,为后续探究旋转的本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物体的旋转状态,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旋转现象背后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出小组意见)
  【评析:教师这样提问,促使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如何去物留形,进行第一级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生1:图中的旋转现象都是按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生2:都是绕着轴或点进行旋转。
  师:这点或轴叫作旋转中心。
  生3:有的旋转了一周,有的旋转了一部分。
  师:也就是说,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评析:教师让学生观察足够丰富的旋转现象,思考、总结出所有不同旋转最显性的本质特征(三要素),这个“异”象中察其“同”的环节是研究旋转现象中不可忽视的第一步——非量化的、浪漫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分析。】
  二、旋转前后的对比
  1.整体认识
  师出示磁性教具(方格纸和三角形,如下图),演示将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
  师:这是旋转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刚刚学习的旋转三要素进行判断和描述)
  【评析:学后即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化、个人表达上升到数学化的规范描述,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探索旋转背后的本质
  (1)每人利用手中的学习单,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比较旋转前后整个三角形以及它的每条边、每个点什么发生改变,什么保持不变,并把自己的发现简要地记一记。(准备研究工具:量角器、直尺)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呈现旋转的模型,上台反馈小组的发现。
  生4:位置(指方向)变了。
  生5:大小、形状没变。
  生6: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保持不变。
  生7:图中各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生8:图中每条边、每个点旋转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一样的……
  (师适时表扬学生能分别从数量和空间的角度“看”旋轉,而且学生在这里还出现了“旋转90度”的说法)
  【评析: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旋转前后,比较整体与部分间的形状、相对位置、大小的变和不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旋转本质的认识。】
  3.深度理解,学为所用
  师:画两条线段,研究步骤如下。
  (1)讨论线段OA、OB的旋转度数,观察起点线(参照线)。旋转后,A点在哪个格上?为什么?
  (生汇报线段OA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明确旋转中心O在线段OA上,然后在方格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出旋转角的两条边,并利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旋转的角度、距离)
  (2)猜测:线段AB是不是也向着这个方向旋转了90度?为什么?
  生9:因为A、B两个点都顺时针旋转了90度,所以线段AB也顺时针旋转了90度。
  生10:在线段AB上任意取一点C,找到旋转后的位置,这说明线段AB顺时针旋转了90度。(生上台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从C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和AB两点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每个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度)始终保持不变,每个点和其他点的距离(相对位置)不变。
  师: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以及图形上的每个点是怎么旋转的?(生讨论交流)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1996~2006年间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有关幼儿园课程这一选题的48篇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幼儿园课程研究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000年后研究者对此愈加关注;研究具体内容涉及教学活动与反思、课程元研究、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课程整合、潜
[摘要]科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一年级的科学教学,教师不应只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应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基。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8001  小学一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程,开启了学生遨游科学海洋的旅程。将从三
[摘要]本文以钢琴音乐的学习与儿童智慧发展的相关性为中心论题,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阐释依据,以重新评介钢琴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基本目的。认为儿童:钢琴学习不仅能使儿童收获音乐和艺术修养,更是开发智力、发展智慧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钢琴学习:智慧发展    智慧是一种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通透状态,是个体在一切文化活动或生产实践中所持有的高度的机智、灵活与敏感性,也是个体发展进程
[摘 要]南安市洪濑第三小学坚持“实施个性化教育,培植多元化特色”的办学主张,深入开展市级科研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从“个性化教学与寄宿生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发展”“太极文化与和谐发展”“经典诵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兴趣小组与全面发展”等五方面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个性化”教育及“多元化”特色教育理论: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管理的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意外,善于把握生成,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验证等活动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35-02  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传递着知识,形成着文化,孕育着思想;它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发展的平台。从很大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所以,一堂好课自然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提到好课,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联想到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这类公开课、观摩课因为经过精心打磨,往往被认为是好课的代表。但问题是,公开课一定是好课吗?或者说公开课都是好课吗?即便是好课,常态课都能这样打
[摘 要]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预习,以达到有效“导学”的目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习先导 导学 分数 整数 阶段 程序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15  一、“导学”模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维导学。  即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解题过程,并
[摘 要]“Fun time”是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每单元需掌握的词汇、句型及语法进行操练的板块。其中的“Make and say”主题在三至六年级八册书中共出现16次,各“Project”也都包括这个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它的特点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并制作微课,助学生“三力”的成长,助教材的优化,助教师技能共长,助校本资源增多。  [关键词]小学英
[摘要]流动幼儿是一个城市学龄前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负有责任为流动幼儿提供充足而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机会。对鞍山市城乡结合部两个区的调查表明当前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入园率较高,但以入收费低廉、条件一般的民办小规模幼儿园为主,所受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很匮乏,家长不仅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正确认识,而且缺乏正确教育孩子的能力与技巧。为保障这部分社会处
[摘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构建时,教师需要有贴近意识,贴近学科、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以“三会”为基本教学目标追求,围绕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展开教学布设和发动,通过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引导、丰富教学活动、拓宽教学训练等施教操作,顺利构建劳动与技术课堂机构,为全面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三会”;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