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比三角形旋转前后每条边、每个点,以及整个图形运动前后、运动过程中数与形的变和不变,使学生认识到旋转的本质,能运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并欣赏数学的旋转之美。
[关键词]度量;本质;图形;旋转;全景式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10-02
课前思考:
“图形的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的相关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该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材对“图形的旋转”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一是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二是在五年级下册安排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能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出简单的图案,懂得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使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呈螺旋上升态势:第一个学段侧重直观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对学习旋转的要求略有提高,主要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旋转现象,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利用教具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旋转的本质,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
3.欣赏图形的美,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不同旋转对象的对比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旋转的知识了,现在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旋转现象。(生自由说后,师出示不同的动态旋转现象,如下图)
【评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表象,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旋转,为后续探究旋转的本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物体的旋转状态,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旋转现象背后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出小组意见)
【评析:教师这样提问,促使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如何去物留形,进行第一级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生1:图中的旋转现象都是按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生2:都是绕着轴或点进行旋转。
师:这点或轴叫作旋转中心。
生3:有的旋转了一周,有的旋转了一部分。
师:也就是说,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评析:教师让学生观察足够丰富的旋转现象,思考、总结出所有不同旋转最显性的本质特征(三要素),这个“异”象中察其“同”的环节是研究旋转现象中不可忽视的第一步——非量化的、浪漫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分析。】
二、旋转前后的对比
1.整体认识
师出示磁性教具(方格纸和三角形,如下图),演示将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
师:这是旋转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刚刚学习的旋转三要素进行判断和描述)
【评析:学后即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化、个人表达上升到数学化的规范描述,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探索旋转背后的本质
(1)每人利用手中的学习单,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比较旋转前后整个三角形以及它的每条边、每个点什么发生改变,什么保持不变,并把自己的发现简要地记一记。(准备研究工具:量角器、直尺)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呈现旋转的模型,上台反馈小组的发现。
生4:位置(指方向)变了。
生5:大小、形状没变。
生6: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保持不变。
生7:图中各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生8:图中每条边、每个点旋转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一样的……
(师适时表扬学生能分别从数量和空间的角度“看”旋轉,而且学生在这里还出现了“旋转90度”的说法)
【评析: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旋转前后,比较整体与部分间的形状、相对位置、大小的变和不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旋转本质的认识。】
3.深度理解,学为所用
师:画两条线段,研究步骤如下。
(1)讨论线段OA、OB的旋转度数,观察起点线(参照线)。旋转后,A点在哪个格上?为什么?
(生汇报线段OA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明确旋转中心O在线段OA上,然后在方格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出旋转角的两条边,并利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旋转的角度、距离)
(2)猜测:线段AB是不是也向着这个方向旋转了90度?为什么?
生9:因为A、B两个点都顺时针旋转了90度,所以线段AB也顺时针旋转了90度。
生10:在线段AB上任意取一点C,找到旋转后的位置,这说明线段AB顺时针旋转了90度。(生上台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从C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和AB两点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每个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度)始终保持不变,每个点和其他点的距离(相对位置)不变。
师: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以及图形上的每个点是怎么旋转的?(生讨论交流)
[关键词]度量;本质;图形;旋转;全景式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10-02
课前思考:
“图形的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的相关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该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材对“图形的旋转”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一是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二是在五年级下册安排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能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出简单的图案,懂得从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使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呈螺旋上升态势:第一个学段侧重直观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对学习旋转的要求略有提高,主要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旋转现象,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利用教具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旋转的本质,掌握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
3.欣赏图形的美,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不同旋转对象的对比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旋转的知识了,现在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旋转现象。(生自由说后,师出示不同的动态旋转现象,如下图)
【评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表象,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旋转,为后续探究旋转的本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物体的旋转状态,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旋转现象背后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出小组意见)
【评析:教师这样提问,促使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如何去物留形,进行第一级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生1:图中的旋转现象都是按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生2:都是绕着轴或点进行旋转。
师:这点或轴叫作旋转中心。
生3:有的旋转了一周,有的旋转了一部分。
师:也就是说,旋转了一定的角度。
【评析:教师让学生观察足够丰富的旋转现象,思考、总结出所有不同旋转最显性的本质特征(三要素),这个“异”象中察其“同”的环节是研究旋转现象中不可忽视的第一步——非量化的、浪漫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分析。】
二、旋转前后的对比
1.整体认识
师出示磁性教具(方格纸和三角形,如下图),演示将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
师:这是旋转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刚刚学习的旋转三要素进行判断和描述)
【评析:学后即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化、个人表达上升到数学化的规范描述,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探索旋转背后的本质
(1)每人利用手中的学习单,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比较旋转前后整个三角形以及它的每条边、每个点什么发生改变,什么保持不变,并把自己的发现简要地记一记。(准备研究工具:量角器、直尺)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呈现旋转的模型,上台反馈小组的发现。
生4:位置(指方向)变了。
生5:大小、形状没变。
生6: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保持不变。
生7:图中各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生8:图中每条边、每个点旋转的方向和角度都是一样的……
(师适时表扬学生能分别从数量和空间的角度“看”旋轉,而且学生在这里还出现了“旋转90度”的说法)
【评析: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旋转前后,比较整体与部分间的形状、相对位置、大小的变和不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旋转本质的认识。】
3.深度理解,学为所用
师:画两条线段,研究步骤如下。
(1)讨论线段OA、OB的旋转度数,观察起点线(参照线)。旋转后,A点在哪个格上?为什么?
(生汇报线段OA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明确旋转中心O在线段OA上,然后在方格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出旋转角的两条边,并利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旋转的角度、距离)
(2)猜测:线段AB是不是也向着这个方向旋转了90度?为什么?
生9:因为A、B两个点都顺时针旋转了90度,所以线段AB也顺时针旋转了90度。
生10:在线段AB上任意取一点C,找到旋转后的位置,这说明线段AB顺时针旋转了90度。(生上台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从C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和AB两点间的距离,发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每个点距中心点的距离(长度)始终保持不变,每个点和其他点的距离(相对位置)不变。
师: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以及图形上的每个点是怎么旋转的?(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