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包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想要学好某种语言,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关键词】 英美文化背景;输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77-01
1 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的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很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他充满了民族的特色,不仅包含着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包含着整个民族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包含着本民族特殊的人生态度或是思维方式。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想要学好某种语言,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英语是西方语言,它也有自己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例如:First Lady(第一夫人), Girl Friday(星期五女孩), Uncle Tom(汤姆大叔)等等,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时代特点。作为初学者看到这样的英语词汇时,肯定是茫然不知头绪,因为不了解每个词语包含着的文化涵义。这也就相当于很多初到中国的外国人不了解“王老五”“周扒皮”“活雷锋”的含义一样。如果对英美文化不够了解,肯定会遇到一些类似问题。例如:She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s. 按照字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他爸爸眼睛上的苹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爸爸和苹果有什么关系?苹果和眼睛又有什么关系?依据中文的思维方式,这句话不合乎逻辑,因此是错误的。但是实际上它的意思却是“她是他爸爸的掌上明珠”。又例如:My teacher is in red.同样按照字面意思,这句话意为“我的老师在红色里”,翻译出来同样让人不能理解。“红”在西方人眼里不仅是热情的色彩,而且也是愤怒、生气的象征。因此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的老师在生气。”
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我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了解到他人的想法。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够运用英语自如流畅地同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达到这样目的的条件有两个:良好的英语基础以及对英美文化的基本了解。如果学生仅能够掌握足够的词汇和文法知识,却对英美文化所知甚少,不能明白语句中包含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那么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就会处于尴尬境地。例如,在路上碰到了外国友人,按照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我们会说'Where do you go?'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去哪里或是做什么这都是隐私,外人无权过问,因此这并不是个好的见面用语。又如,看见外国友人在饭馆用餐,很多人会说'Are you eating lunch?',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很正常,是用来打招呼的,并没有其他用意。但是外国人可能不知道如何作答,因为在吃饭的事实显而易见,没有必要回答'Yes, I am.'而且他们会产生疑惑,是不是问话人想要一起用餐或是想要请客。其实只要了解英美文化就可以知道,想要同外国人打招呼,'Hello!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这些就非常合适了。
如今英语已是世界性语言,学习英语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也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如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来由,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了解英语。
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背景
1.1 通过介绍具有英美文化特点的词汇或谚语,使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词汇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了词汇本身具有的特殊含义,就能从很大程度上了解其文化特点。在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词汇或谚语,例如 cat,猫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但是在英语里,如果用猫来指人的话,它们的含义往往都不会很好,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历史中猫总是和巫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black cat,人们往往避之如蛇蝎。英语中常用cat指恶意伤人、包藏祸心的女人,把脾气很坏的老太婆称之为old cat。由cat加上后缀的catty指“爱搬弄是非的人”,而cattish的意思是“狡猾的”,表示反对或嘲笑的嘘声被称为cat call。又如:She is hunting for a husband who has blue blood in his veins. 意思是:“她要物色一个出身名门的男子作为丈夫”。在西方,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人往往被称为blue blood。
1.2 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国和英国是不同的民族,当然在语言和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的民族特性。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两种文化的差别,就能对英语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中华民族讲求礼数,这种文化必然在语言上有所体现。因此中文的语言结构往往把修饰成份(时间、地点、原因等状语)放在前面,而把重点成份(主语和谓语)放在后面。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听到这样的句子“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去世了!”这句话的定语前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英语也如此吗?相反英语强调简洁,突出人的重要性,因此才会有定语从句的出现。如果学生能够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在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犯错误。又如,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生命以及和平的象征,但在英语里绿色还有“缺乏经验的、幼稚的、嫉妒”的含义。He is green at his job.意为:他对工作缺少经验。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意为:你认为我幼稚可欺吗? He is green with envy. 意为:她嫉妒得要命。
1.3 利用课文或是阅读中出现的素材,加强英美文化的输入。牛津英语上海版7B Module 1 Unit 3 中出现了hot dog一词,这就是一个可以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的机会。教师可以同时帮助学生回忆美国特色食物,如:hamburger, sandwich, fried chicken, chips等,这些都是fast food,体现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国,时间就等同于金钱,想要获得成功的人就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吃饭对他们来说就变得无足轻重了。Take-food便因此产生,McDonald's 和KFC也就遍及全世界。另外在该课中还出现了tea with milk,这也是一个信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国17世纪时茶叶是昂贵的饮料,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能够经常饮用。如今饮茶早已成为英国人的习惯之一,每天下午都会空出一段时间用来饮茶,英国人称这段时间为tea time。
1.4 利用节日,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入21世纪,世界一体化的脚步也加快了,很多文化都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节日也是如此。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经不再新鲜,我们也开始关注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其他节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日子让学生增加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其实教无常法,学无定式。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输入这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到很多,并会运用很多。
【关键词】 英美文化背景;输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77-01
1 中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的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很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他充满了民族的特色,不仅包含着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包含着整个民族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包含着本民族特殊的人生态度或是思维方式。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想要学好某种语言,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英语是西方语言,它也有自己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例如:First Lady(第一夫人), Girl Friday(星期五女孩), Uncle Tom(汤姆大叔)等等,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和时代特点。作为初学者看到这样的英语词汇时,肯定是茫然不知头绪,因为不了解每个词语包含着的文化涵义。这也就相当于很多初到中国的外国人不了解“王老五”“周扒皮”“活雷锋”的含义一样。如果对英美文化不够了解,肯定会遇到一些类似问题。例如:She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s. 按照字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他爸爸眼睛上的苹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爸爸和苹果有什么关系?苹果和眼睛又有什么关系?依据中文的思维方式,这句话不合乎逻辑,因此是错误的。但是实际上它的意思却是“她是他爸爸的掌上明珠”。又例如:My teacher is in red.同样按照字面意思,这句话意为“我的老师在红色里”,翻译出来同样让人不能理解。“红”在西方人眼里不仅是热情的色彩,而且也是愤怒、生气的象征。因此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的老师在生气。”
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我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了解到他人的想法。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够运用英语自如流畅地同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达到这样目的的条件有两个:良好的英语基础以及对英美文化的基本了解。如果学生仅能够掌握足够的词汇和文法知识,却对英美文化所知甚少,不能明白语句中包含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那么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就会处于尴尬境地。例如,在路上碰到了外国友人,按照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我们会说'Where do you go?'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去哪里或是做什么这都是隐私,外人无权过问,因此这并不是个好的见面用语。又如,看见外国友人在饭馆用餐,很多人会说'Are you eating lunch?',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很正常,是用来打招呼的,并没有其他用意。但是外国人可能不知道如何作答,因为在吃饭的事实显而易见,没有必要回答'Yes, I am.'而且他们会产生疑惑,是不是问话人想要一起用餐或是想要请客。其实只要了解英美文化就可以知道,想要同外国人打招呼,'Hello!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这些就非常合适了。
如今英语已是世界性语言,学习英语并熟练地运用英语也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如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大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来由,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了解英语。
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背景
1.1 通过介绍具有英美文化特点的词汇或谚语,使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词汇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了词汇本身具有的特殊含义,就能从很大程度上了解其文化特点。在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词汇或谚语,例如 cat,猫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但是在英语里,如果用猫来指人的话,它们的含义往往都不会很好,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历史中猫总是和巫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black cat,人们往往避之如蛇蝎。英语中常用cat指恶意伤人、包藏祸心的女人,把脾气很坏的老太婆称之为old cat。由cat加上后缀的catty指“爱搬弄是非的人”,而cattish的意思是“狡猾的”,表示反对或嘲笑的嘘声被称为cat call。又如:She is hunting for a husband who has blue blood in his veins. 意思是:“她要物色一个出身名门的男子作为丈夫”。在西方,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人往往被称为blue blood。
1.2 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国和英国是不同的民族,当然在语言和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的民族特性。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两种文化的差别,就能对英语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中华民族讲求礼数,这种文化必然在语言上有所体现。因此中文的语言结构往往把修饰成份(时间、地点、原因等状语)放在前面,而把重点成份(主语和谓语)放在后面。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听到这样的句子“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去世了!”这句话的定语前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英语也如此吗?相反英语强调简洁,突出人的重要性,因此才会有定语从句的出现。如果学生能够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在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犯错误。又如,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生命以及和平的象征,但在英语里绿色还有“缺乏经验的、幼稚的、嫉妒”的含义。He is green at his job.意为:他对工作缺少经验。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意为:你认为我幼稚可欺吗? He is green with envy. 意为:她嫉妒得要命。
1.3 利用课文或是阅读中出现的素材,加强英美文化的输入。牛津英语上海版7B Module 1 Unit 3 中出现了hot dog一词,这就是一个可以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的机会。教师可以同时帮助学生回忆美国特色食物,如:hamburger, sandwich, fried chicken, chips等,这些都是fast food,体现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国,时间就等同于金钱,想要获得成功的人就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吃饭对他们来说就变得无足轻重了。Take-food便因此产生,McDonald's 和KFC也就遍及全世界。另外在该课中还出现了tea with milk,这也是一个信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国17世纪时茶叶是昂贵的饮料,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能够经常饮用。如今饮茶早已成为英国人的习惯之一,每天下午都会空出一段时间用来饮茶,英国人称这段时间为tea time。
1.4 利用节日,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入21世纪,世界一体化的脚步也加快了,很多文化都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节日也是如此。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经不再新鲜,我们也开始关注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其他节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日子让学生增加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其实教无常法,学无定式。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输入这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到很多,并会运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