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总结我校学生课外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内容上缺乏特色与创新、形式上单一化、活动设施不完善、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淡薄、活动辐射力小。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将有限资源最大化使用并适当引入社会资源投入课外活动,同时给学生开设合理分配闲暇时间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课外活动 主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81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通常泛指学生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一切非学术性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学习体验。[1]前人研究表明,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课外活动能够对美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持续的、柔性的、体验的作用,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是大学生探索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的天地,是印证课堂所学的试验场所,是生活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現,是参与社会的引导活动,是塑造和谐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教育方式。[3]
基于课外活动在学生综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选取我校2013、2014、2015级在校生共600名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在抽样过程中考虑了我校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背景,了解学生对参加课外活动的认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影响因素。本次调研所指课外活动主要为我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等学生组织或学校统一进行的各类综合素质教育活动。
1 我校课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1)
1.1 内容上:课外活动缺乏创新与特色
从本次学生调查中看出,我校课外活动问题最大的是活动的创新性不够。这类活动主要是院系、社团或班级开展的陈旧、老套的一些文体活动、趣味竞技活动等,或因没有与时俱进,或没有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难以吸引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的兴趣,难以在文化上引起大学生的认同,更加难以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外活动文化,使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平台。如此活动,学生不是没有参加意向就是参加一次后不愿意“配合”,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难,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不好,组织机构只能使用强制性手段让学生参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有些社团为了在学校“星级社团”的评比中获取高分,举办了与社团成立和发展毫无干系的活动,这类活动的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活动的整体质量低,参与的学生受益甚微。
1.2 形式上:活动形式单一、流程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希望参加的课外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如学生在志愿者类、文体活动类、竞技比赛类、成才发展类等的需求数均相差无几(见表2),然而在我校的课外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形式上走走过场,活动的内容、质量与效果都大打折扣。如为完成学校规定的义工时间而开展的活动:如“特校之行”、敬老院之行、清扫街道公园等。
1.3 设施上:活动场地不够,器材设施不足
作为欠发达的桂西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表现在活动场地紧张、活动器材不足、经费投入有限。
尽管学校的室内活动场地紧张,但学校在活动场地的管理上亦存在各种不完善,表现在申请的手续繁琐,或申请成功后出现活动场地冲突现象;因此学校的课外活动多数在校园广场、田径场、篮球场等开阔的、不需要繁杂手续审批的地方举行,然而这类场地却容易受天气、施工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
在活动人员、经费、设备投入上:有些活动资源经常靠学生组织或社团间相互调取、临时组建部分;设备设施开放度不够,只有部分特定的人员才能使用;经费不足,造成活动材料不足、活动规模减小、活动内容减少等。
1.4 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淡薄:“所谓参加活动都是好学生的事情”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个是较多学生主动积极参加,活动氛围较为热烈,活动的开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个是较少学生主动参加,甚至是被班级或组织以要求或命令形式参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质量远没有达到期望值。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课外活动缺乏正确认知与态度,特别是对于参与性比较高的文体类、竞赛类的活动,认为这些是有相关方面特长、成绩好、能力高的同学的专属舞台,导致部分学生缺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同时也降低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对团日组织类活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每个学生的义工时间或者班级轮值被逼无奈的妥协,这样的活动动机不仅缺乏集体荣誉意识,还忽略了其社会实践的意义。
1.5 影响力上:活动辐射力未突出
从表3中看出,我校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质量评价绝大部分是“一般”,占到63%,其次是“还行”,证明活动质量不够高。
我校课外活动大部分局限在校内,在活动管理中大多注重课外活动开展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课外活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使得学生课外活动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未能形成稳定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部分社团、协会的指导老师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指導作用,对学生组织的学习辅导、思想的开导作用不大。
2 对我校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提出的建议
2.1 完善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
(1)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目前我校的课外活动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学工处(部)、团委、体育部等校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与各二级院系开展的各类活动并存,在校级管理部门间,往往协调不一致,导致各类小活动频繁开展,不能在集中时间、集中各方资源合力创办突显学校特色的校级大型活动,因此必须统一学校校级部门之间的活动方案,集中有限资源举办特色活动。 因此,完善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充分明确其职责所在,增强部门之间合作协调性,是提高课外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立课外活动质量考评体系。对课外活动,由校级层面组织的各类活动,尤其是由校级下发通知开展的活动,应该建立由活动组织者与活动对象双方参与的活动质量考评体系,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三大方面进行评价,以提高课外活动质量。
(3)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力求稳定、固守传统的做法固然可以保证各项课外活动的有序开展,却会导致课外活动陷入脱节时代发展需要的泥潭,也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学校课外活动的管理人员应当在遵循相关活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支持与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方面的创新思维与举措,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修正社团考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活动内容的拼凑。
2.2 集合有限学校资源办特色活动
基础设施欠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外在资源紧缺的情况重要的是学校能够善于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特色,开发相应资源构建特色课外活动。
将有限的经费针对性地使用在相应的硬件設备完善上,努力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专门设置专门的、固定的、多功能的室内活动场地,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利用学校周边大山里蕴含的丰富药草资源,建立药圃、模拟药房等场地,进一步打造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活动;或进一步加强无需高成本投入具有明显效益回收的手法协会等的扶持。
在我校中,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管理企划大赛”、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乃至原本只是由2013中药本班的班级品牌活动项目“中医药基础知识趣味竞赛”,最后发展成校级协会的“神农中草药协会”,均是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举办的活动,活动融合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与竞技娱乐当中,起寓教于乐,寓乐于学,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此,在学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鼓励与支持此类的班级品牌项目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间的力量搜集资源创办更具特色的学生课外活动。
2.3 增加课外活动构建主体:建立校园-社会模式的活动体系
秉承互惠互利原则,与社会相关单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用人单位和企业机构的积极参与支持,将社会资源变为学校资源,形成“校园人才资源 社会机构资源”双向流动状态,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一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到校开展活动,为学校注入新鲜、前沿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寻找活动的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经费等,其过程可让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为毕业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亦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2.4 开设课程或增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分配闲暇时间
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在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适度参与课外活动是往往是大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体现。针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的一周当中,应开设引导学生如何安排闲暇时间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校的特点选择课外活动。
另一方面,学校可在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课程上增加引导学生如何分配闲暇时间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积极认知与正确看法,了解课外活动对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此外,营造良好的校园整体氛围也很重要。在课堂教育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外活动参与氛围,如体育课选修课程中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增加对文艺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艺活动的参与度。
3 结语
随着闲暇时代的到来,“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平台和空间,大学生是拥有休闲时间最多的群体,而他们又处于正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期”,[4]大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闲暇时间,课外活动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内容,也只有完善了课外活动的系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加课外活动,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潇君.课外活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 李莉.大学生课外活动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3] 沈慧.应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4] 韦建琨.教育要为休闲生活做准备[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7.
关键词 课外活动 主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81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通常泛指学生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一切非学术性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学习体验。[1]前人研究表明,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课外活动能够对美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持续的、柔性的、体验的作用,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是大学生探索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的天地,是印证课堂所学的试验场所,是生活教育实践的具体表現,是参与社会的引导活动,是塑造和谐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教育方式。[3]
基于课外活动在学生综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选取我校2013、2014、2015级在校生共600名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在抽样过程中考虑了我校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背景,了解学生对参加课外活动的认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影响因素。本次调研所指课外活动主要为我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等学生组织或学校统一进行的各类综合素质教育活动。
1 我校课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1)
1.1 内容上:课外活动缺乏创新与特色
从本次学生调查中看出,我校课外活动问题最大的是活动的创新性不够。这类活动主要是院系、社团或班级开展的陈旧、老套的一些文体活动、趣味竞技活动等,或因没有与时俱进,或没有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难以吸引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的兴趣,难以在文化上引起大学生的认同,更加难以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外活动文化,使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平台。如此活动,学生不是没有参加意向就是参加一次后不愿意“配合”,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难,学生参与度低、效果不好,组织机构只能使用强制性手段让学生参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有些社团为了在学校“星级社团”的评比中获取高分,举办了与社团成立和发展毫无干系的活动,这类活动的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活动的整体质量低,参与的学生受益甚微。
1.2 形式上:活动形式单一、流程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希望参加的课外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如学生在志愿者类、文体活动类、竞技比赛类、成才发展类等的需求数均相差无几(见表2),然而在我校的课外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形式上走走过场,活动的内容、质量与效果都大打折扣。如为完成学校规定的义工时间而开展的活动:如“特校之行”、敬老院之行、清扫街道公园等。
1.3 设施上:活动场地不够,器材设施不足
作为欠发达的桂西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表现在活动场地紧张、活动器材不足、经费投入有限。
尽管学校的室内活动场地紧张,但学校在活动场地的管理上亦存在各种不完善,表现在申请的手续繁琐,或申请成功后出现活动场地冲突现象;因此学校的课外活动多数在校园广场、田径场、篮球场等开阔的、不需要繁杂手续审批的地方举行,然而这类场地却容易受天气、施工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
在活动人员、经费、设备投入上:有些活动资源经常靠学生组织或社团间相互调取、临时组建部分;设备设施开放度不够,只有部分特定的人员才能使用;经费不足,造成活动材料不足、活动规模减小、活动内容减少等。
1.4 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淡薄:“所谓参加活动都是好学生的事情”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个是较多学生主动积极参加,活动氛围较为热烈,活动的开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个是较少学生主动参加,甚至是被班级或组织以要求或命令形式参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质量远没有达到期望值。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课外活动缺乏正确认知与态度,特别是对于参与性比较高的文体类、竞赛类的活动,认为这些是有相关方面特长、成绩好、能力高的同学的专属舞台,导致部分学生缺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同时也降低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对团日组织类活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每个学生的义工时间或者班级轮值被逼无奈的妥协,这样的活动动机不仅缺乏集体荣誉意识,还忽略了其社会实践的意义。
1.5 影响力上:活动辐射力未突出
从表3中看出,我校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质量评价绝大部分是“一般”,占到63%,其次是“还行”,证明活动质量不够高。
我校课外活动大部分局限在校内,在活动管理中大多注重课外活动开展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课外活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使得学生课外活动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等方面未能形成稳定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部分社团、协会的指导老师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指導作用,对学生组织的学习辅导、思想的开导作用不大。
2 对我校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提出的建议
2.1 完善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
(1)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目前我校的课外活动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学工处(部)、团委、体育部等校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与各二级院系开展的各类活动并存,在校级管理部门间,往往协调不一致,导致各类小活动频繁开展,不能在集中时间、集中各方资源合力创办突显学校特色的校级大型活动,因此必须统一学校校级部门之间的活动方案,集中有限资源举办特色活动。 因此,完善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充分明确其职责所在,增强部门之间合作协调性,是提高课外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立课外活动质量考评体系。对课外活动,由校级层面组织的各类活动,尤其是由校级下发通知开展的活动,应该建立由活动组织者与活动对象双方参与的活动质量考评体系,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三大方面进行评价,以提高课外活动质量。
(3)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力求稳定、固守传统的做法固然可以保证各项课外活动的有序开展,却会导致课外活动陷入脱节时代发展需要的泥潭,也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学校课外活动的管理人员应当在遵循相关活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支持与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方面的创新思维与举措,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修正社团考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活动内容的拼凑。
2.2 集合有限学校资源办特色活动
基础设施欠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外在资源紧缺的情况重要的是学校能够善于利用学校所处的区域特色,开发相应资源构建特色课外活动。
将有限的经费针对性地使用在相应的硬件設备完善上,努力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专门设置专门的、固定的、多功能的室内活动场地,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利用学校周边大山里蕴含的丰富药草资源,建立药圃、模拟药房等场地,进一步打造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活动;或进一步加强无需高成本投入具有明显效益回收的手法协会等的扶持。
在我校中,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的“管理企划大赛”、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乃至原本只是由2013中药本班的班级品牌活动项目“中医药基础知识趣味竞赛”,最后发展成校级协会的“神农中草药协会”,均是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举办的活动,活动融合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与竞技娱乐当中,起寓教于乐,寓乐于学,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此,在学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鼓励与支持此类的班级品牌项目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间的力量搜集资源创办更具特色的学生课外活动。
2.3 增加课外活动构建主体:建立校园-社会模式的活动体系
秉承互惠互利原则,与社会相关单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用人单位和企业机构的积极参与支持,将社会资源变为学校资源,形成“校园人才资源 社会机构资源”双向流动状态,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一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到校开展活动,为学校注入新鲜、前沿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寻找活动的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经费等,其过程可让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为毕业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亦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2.4 开设课程或增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分配闲暇时间
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在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适度参与课外活动是往往是大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体现。针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的一周当中,应开设引导学生如何安排闲暇时间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校的特点选择课外活动。
另一方面,学校可在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课程上增加引导学生如何分配闲暇时间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积极认知与正确看法,了解课外活动对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此外,营造良好的校园整体氛围也很重要。在课堂教育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外活动参与氛围,如体育课选修课程中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增加对文艺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艺活动的参与度。
3 结语
随着闲暇时代的到来,“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平台和空间,大学生是拥有休闲时间最多的群体,而他们又处于正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期”,[4]大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闲暇时间,课外活动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内容,也只有完善了课外活动的系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加课外活动,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潇君.课外活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 李莉.大学生课外活动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3] 沈慧.应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4] 韦建琨.教育要为休闲生活做准备[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