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也暴露了不少弊端:在参与和活动背后,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谈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改正弊端提高教学实效。
一、合理利用信息,实现有效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探索。其次,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经过筛选、补充,去探索、研究。
2.给学生提供独立创造的时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数学。不提倡公式化、程序化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还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出活动的余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掌握有关知识。
二、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有效合作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合作的有效性呢?
1.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同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当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应注意引导其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2.合理安排分工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作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小组规模和不同分工。要注意优生和学困生的搭配,争取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要把学习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只有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清楚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在合作中忙而不乱,取得成功。
三、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数学教学
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乐此不疲,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教师根据需要可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难点变得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能逼真地创设环境,触发灵感,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进行数学活动,注重有效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见,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还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为学生指明活动意向,给学生以适度的引导,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这一目标。总之,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应用的意识,并能使 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效学习得以实现。
有效的教学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教学,是给那些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杨博
一、合理利用信息,实现有效教学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
1.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探索。其次,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经过筛选、补充,去探索、研究。
2.给学生提供独立创造的时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数学。不提倡公式化、程序化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还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出活动的余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掌握有关知识。
二、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有效合作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合作的有效性呢?
1.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同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当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应注意引导其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2.合理安排分工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作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小组规模和不同分工。要注意优生和学困生的搭配,争取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要把学习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只有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清楚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在合作中忙而不乱,取得成功。
三、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数学教学
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乐此不疲,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教师根据需要可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难点变得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能逼真地创设环境,触发灵感,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进行数学活动,注重有效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见,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还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为学生指明活动意向,给学生以适度的引导,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这一目标。总之,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应用的意识,并能使 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效学习得以实现。
有效的教学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教学,是给那些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