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独生子女的因素
现在,许多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爱,更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百般宠爱。孩子天天生活在“蜜罐”里,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一切都由家长越俎代庖了。他们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均由宠爱他们的家长和长辈“承包”了。这样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2.家长教养方式不恰当
(1)祖辈隔代养的问题。现代社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陌生的保姆又不放心,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其弊端就是祖辈对孩子溺爱,对孩子心理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祖辈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同时,祖辈的知识水平通常较低,以致幼儿在家庭中得不到较好的知识教育。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舞蹈……忽视了孩子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对孩子的衣食舍得投资,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观察幼儿活动,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善于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教育、指点。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的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幼儿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这儿”,“小汽车停在车库里”,“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幼儿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观察幼儿行为,矫正不良习惯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根据幼儿不同的同伴交往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措施。在活动中,总有一些幼儿一会儿弄坏玩具,一会儿推撞别人,一会儿把同伴搭好的积木推倒。如此行为正是幼儿不会玩玩具而又喜欢玩,不懂得怎样与同伴交往而又渴望交往的矛盾表现。对于这类幼儿,我认为不应一味批评、指责,而应从教会幼儿玩、教会幼儿与人交往入手,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有些幼儿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他们嘴上认错,心里不服,事后故意捣乱,制造恶作剧。对这些幼兒你若发火,他们反而暗自高兴;而你微笑着提醒他们几句,他们反而不好意思了。
幼儿总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微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观察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师幼关系。要真心地跟幼儿做朋友,多采用征询、商量的口吻跟幼儿交流,弯下腰去跟幼儿对话,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去鼓励幼儿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不批评指责幼儿等。持有这种心态和理念,幼儿就会逐渐形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等良好的处世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他们的想法、兴趣,就能引导幼儿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幼儿生活中的各方面经验。如幼儿喜欢活动室里的琴,每次音乐活动时,幼儿总是围在风琴旁边,争先恐后地“插上一脚”。我捕捉到这一点——幼儿对风琴有兴趣。因此,我安排了弹琴活动,让幼儿上来自由发挥。幼儿上台来弹琴(弹不响),我就问幼儿为什么不响,给幼儿设置疑问,让幼儿思考。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幼儿当了一会演奏家,发展了幼儿的兴趣和语言能力,并在这个活动中增长了幼儿的艺术才能。通过观察分析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教师更深入了解、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更能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坚持、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肯定会有收获。
一、幼儿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独生子女的因素
现在,许多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不仅有爸爸妈妈的爱,更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百般宠爱。孩子天天生活在“蜜罐”里,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一切都由家长越俎代庖了。他们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均由宠爱他们的家长和长辈“承包”了。这样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2.家长教养方式不恰当
(1)祖辈隔代养的问题。现代社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陌生的保姆又不放心,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其弊端就是祖辈对孩子溺爱,对孩子心理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祖辈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同时,祖辈的知识水平通常较低,以致幼儿在家庭中得不到较好的知识教育。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舞蹈……忽视了孩子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对孩子的衣食舍得投资,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观察幼儿活动,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善于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教育、指点。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的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幼儿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这儿”,“小汽车停在车库里”,“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幼儿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观察幼儿行为,矫正不良习惯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根据幼儿不同的同伴交往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措施。在活动中,总有一些幼儿一会儿弄坏玩具,一会儿推撞别人,一会儿把同伴搭好的积木推倒。如此行为正是幼儿不会玩玩具而又喜欢玩,不懂得怎样与同伴交往而又渴望交往的矛盾表现。对于这类幼儿,我认为不应一味批评、指责,而应从教会幼儿玩、教会幼儿与人交往入手,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有些幼儿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他们嘴上认错,心里不服,事后故意捣乱,制造恶作剧。对这些幼兒你若发火,他们反而暗自高兴;而你微笑着提醒他们几句,他们反而不好意思了。
幼儿总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微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观察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师幼关系。要真心地跟幼儿做朋友,多采用征询、商量的口吻跟幼儿交流,弯下腰去跟幼儿对话,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去鼓励幼儿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不批评指责幼儿等。持有这种心态和理念,幼儿就会逐渐形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等良好的处世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他们的想法、兴趣,就能引导幼儿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幼儿生活中的各方面经验。如幼儿喜欢活动室里的琴,每次音乐活动时,幼儿总是围在风琴旁边,争先恐后地“插上一脚”。我捕捉到这一点——幼儿对风琴有兴趣。因此,我安排了弹琴活动,让幼儿上来自由发挥。幼儿上台来弹琴(弹不响),我就问幼儿为什么不响,给幼儿设置疑问,让幼儿思考。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幼儿当了一会演奏家,发展了幼儿的兴趣和语言能力,并在这个活动中增长了幼儿的艺术才能。通过观察分析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教师更深入了解、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更能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坚持、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肯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