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生活对语文学习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才能使孩子们学会作文、主动作文。
一、与生活相连,有效选取作文题材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自己生活单调,没有多少新鲜事可写,甚至有些学生每每提笔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空洞的眼神仿佛述说着“没东西好写”、“不知道该写什么”。难道学生的生活真的灰暗到如此地步吗?非也!而是学生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没有一双独特的慧眼,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于是,我们对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都想尽办法让习作要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相联系,从而引导他们回顾生活,提取其中的新鲜题材。
二、“以小见大”,在生活中提炼作文主题
学生的习作应该把生活中那些经常发生的又蕴含着独特自我感受的事件挖掘出来,从“小”事中发现“大”意义,发自真情地书写生活,自有动人之处。例如学完《搭石》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有哪些事情像“搭石”那样习以为常却体现着人间真情的?让我们用心灵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体验生活后,教师再组织交流,此时,学生反馈的习作题材就比较生动鲜灵:小区公园的长椅承载着居民们的爱——晚饭后出来散步的人们会互相谦让;居民楼的电梯装载着邻居的爱——看到有人拎着东西,主动帮助摁楼层号……
三、亲身体验,积累可触可感的写作素材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综观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后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后的激情之作,如陈淼的《桂林山水》、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碧野的《七月的天山》;有的是对平时生活有感而发,如《搭石》、《乌塔》;也有的是长期的观察和发现,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等等。文章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写景,有的状物……虽然写作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真人真事真情景!这个“真”字,就透射出文章内在的真情实感。那么,指导学生习作素材的选择,也要落在“真”字上。从这个角度讲,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自己的生活之趣,远比所谓的技能、技法指导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发掘出每个学生各自的生活之趣,引导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作文才能真正回归心灵、回归生活。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口语交际·习作”是让学生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课文阅读教学充分感悟作者对这些动物的喜爱之情,领会各自不同的表达方法后,进行“口语·交际习作”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整体回顾整个单元文章的习作特点:为什么作家能把这些动物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爱可亲?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动物已经走进作家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成员,作家们的心里涌动着一股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才能做到在字里行间肆意流淌。让学生带着观察体验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流和习作,因为有了充分的素材准备和真切的情感积累,说和写都不是难事了。
四、“创新立异”,让习作与众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特点。按理说,学生的生活不同,在习作中选取的材料也应因人而异。可是,现在学生的习作却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调调,有的甚至选取的事例都完全相同。这可能跟小学生的心理有一定关系,他们的求同思维占主要地位,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所以在习作题材的选择中容易出现走套路、走老路的现象。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有新意的习作题材时,首先可以对教材单元中的课文题材进行分析,体会选材不同的奇妙和趣味;然后围绕习作主题在自己的生活中捕捉题材;有了大量的题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甄别,哪些比较陈旧,哪些可以换个角度写;筛选好题材后,努力唤醒题材在学生个体脑海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最后进行自主习作。比如写学生熟得不能再熟的“我们的学校”,教师引导学生列出几种不同角度的题材:以写人为主的,写自己的老师、同学、校工、保安;以写事为主的,在学校里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课堂上发生的事,活动中发生的事等。还要引导进一步思考:这些不同角度的题材,你的记忆中有什么与他人不一样的事例和发现吗?确定具有新意的写作材料后再进行习作。
五、留心生活,有效捕捉作文素材
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紧密相联,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把课内阅读和习作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产生习作构想,使习作成为学生玩耍的开心瞬间,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无限生机,使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自然地从笔尖跳出来,让学生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玩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活动记录下来,感受“玩儿”,发现“玩儿”的快乐。要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选材的思路,从而使他们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表达真情实感。
一、与生活相连,有效选取作文题材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自己生活单调,没有多少新鲜事可写,甚至有些学生每每提笔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空洞的眼神仿佛述说着“没东西好写”、“不知道该写什么”。难道学生的生活真的灰暗到如此地步吗?非也!而是学生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没有一双独特的慧眼,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于是,我们对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都想尽办法让习作要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相联系,从而引导他们回顾生活,提取其中的新鲜题材。
二、“以小见大”,在生活中提炼作文主题
学生的习作应该把生活中那些经常发生的又蕴含着独特自我感受的事件挖掘出来,从“小”事中发现“大”意义,发自真情地书写生活,自有动人之处。例如学完《搭石》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有哪些事情像“搭石”那样习以为常却体现着人间真情的?让我们用心灵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体验生活后,教师再组织交流,此时,学生反馈的习作题材就比较生动鲜灵:小区公园的长椅承载着居民们的爱——晚饭后出来散步的人们会互相谦让;居民楼的电梯装载着邻居的爱——看到有人拎着东西,主动帮助摁楼层号……
三、亲身体验,积累可触可感的写作素材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综观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很多都是作者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后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后的激情之作,如陈淼的《桂林山水》、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碧野的《七月的天山》;有的是对平时生活有感而发,如《搭石》、《乌塔》;也有的是长期的观察和发现,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等等。文章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写景,有的状物……虽然写作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真人真事真情景!这个“真”字,就透射出文章内在的真情实感。那么,指导学生习作素材的选择,也要落在“真”字上。从这个角度讲,引导学生发现、体验自己的生活之趣,远比所谓的技能、技法指导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发掘出每个学生各自的生活之趣,引导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作文才能真正回归心灵、回归生活。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口语交际·习作”是让学生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课文阅读教学充分感悟作者对这些动物的喜爱之情,领会各自不同的表达方法后,进行“口语·交际习作”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再次整体回顾整个单元文章的习作特点:为什么作家能把这些动物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爱可亲?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动物已经走进作家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成员,作家们的心里涌动着一股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才能做到在字里行间肆意流淌。让学生带着观察体验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流和习作,因为有了充分的素材准备和真切的情感积累,说和写都不是难事了。
四、“创新立异”,让习作与众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特点。按理说,学生的生活不同,在习作中选取的材料也应因人而异。可是,现在学生的习作却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调调,有的甚至选取的事例都完全相同。这可能跟小学生的心理有一定关系,他们的求同思维占主要地位,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所以在习作题材的选择中容易出现走套路、走老路的现象。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有新意的习作题材时,首先可以对教材单元中的课文题材进行分析,体会选材不同的奇妙和趣味;然后围绕习作主题在自己的生活中捕捉题材;有了大量的题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甄别,哪些比较陈旧,哪些可以换个角度写;筛选好题材后,努力唤醒题材在学生个体脑海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画面,最后进行自主习作。比如写学生熟得不能再熟的“我们的学校”,教师引导学生列出几种不同角度的题材:以写人为主的,写自己的老师、同学、校工、保安;以写事为主的,在学校里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课堂上发生的事,活动中发生的事等。还要引导进一步思考:这些不同角度的题材,你的记忆中有什么与他人不一样的事例和发现吗?确定具有新意的写作材料后再进行习作。
五、留心生活,有效捕捉作文素材
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紧密相联,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把课内阅读和习作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产生习作构想,使习作成为学生玩耍的开心瞬间,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无限生机,使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自然地从笔尖跳出来,让学生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玩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活动记录下来,感受“玩儿”,发现“玩儿”的快乐。要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选材的思路,从而使他们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