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的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自觉地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了,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时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同时更锻炼其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可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束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能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的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自觉地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了,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时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同时更锻炼其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可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束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能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