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语文素养是学生所有学科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崔峦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概括为五个方面:人格雏形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培养阅读素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积淀文化提高审美。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构建了开放课堂,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放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比如,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师生有如下对话。
生:老师,“错失良机”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平时理解词语有几种办法?(未直接告诉答案)
生:抓住重点字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
师:对啊,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试试看。
生:错误地失去良好的机会。(尝试了一种方法)
学生还提出质疑: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到麦地里做实验,不爱惜粮食,不算好老师。于是教师将学生分成两队,引导学生围绕“苏格拉底是好老师”和“苏格拉底不是好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学生常有语句颠三倒四、表达磕磕绊绊的情况,但在辩论中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学会教材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应提供更多文章和书籍供学生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应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
一是扩展阅读整部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理解来加深对节选文章的理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将林冲和洪教头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许多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细致,故事性强,语言洗练明快。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
二是扩展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可以系统地了解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如学习了雨果的《船长》,可以再读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三是扩展阅读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写作目的。如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前者写燕子的可爱,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歌颂海燕的勇敢,气势磅礴。
四是扩展阅读同一文体的其他作品。同一文体的作品,写作方法不一定相同。如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和外国寓言故事。外国寓言故事更注重借助动物故事来讲浅显的道理,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以人的故事为主,故事浅陋但寓意深刻。
五是扩展阅读传记作品。如吴伯萧的《早》是一篇描写三味书屋的游记,赞美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师可借此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传记作品,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三、开放的教学形式,开辟学生发展渠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教学内容、过程、结果都比较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为此,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
一是汇报交流式。教材中有些内容浅显易懂,只需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便能理解。对于易懂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学并汇报交流,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长征》一课,可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和长征故事,课中让学生结合这首诗进行汇报交流。汇报交流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解决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小组合作式。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必须动眼、动口、用耳、用脑,才能完成学习、感悟、交流和运用,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是质疑讨论式。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学习课文,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讨论。例如学生针对《水》一文提出了质疑:明明缺水很痛苦,作者为什么还要生动具体地描写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呢?这时,可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从中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四是想象发散式。针对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思想,展开联想,续写故事。包括课文的留白处插图和课文的省略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大黑骡子中弹后“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引导学生在留白处质疑探究: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如果接着往下写,可能会讲些什么?
五是专题竞赛式。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好胜的心,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会根据教材的安排,开展专题竞赛。如学习古诗单元时,开展“漫游古诗王国”竞赛活动。
六是情境表演式。模仿别人和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把课堂变为舞台,可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如《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内容简单易于表演的童话,教师让学生扮演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再配以简单道具,轻松地学完了全文,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能力。
四、开放的作业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作业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可为学生布置具有以下特征的开放性作业。
一是开放的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活动相结合。内容可包括撰写日记、做读书卡片或笔记等。
二是开放的作业形式。应脱离单调的写作形式,可通过查一查、画一画、演一演、问一问、做一做等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是开放的作业类型。选择型作业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型作业是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拓展的学习任务;实践型作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去采访、调查、访问等。
四是开放的作业时间。可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调整完成时间,如手抄报可两天完成,调查报告可一个月完成等。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构建了开放课堂,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作业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放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比如,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师生有如下对话。
生:老师,“错失良机”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平时理解词语有几种办法?(未直接告诉答案)
生:抓住重点字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
师:对啊,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试试看。
生:错误地失去良好的机会。(尝试了一种方法)
学生还提出质疑: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到麦地里做实验,不爱惜粮食,不算好老师。于是教师将学生分成两队,引导学生围绕“苏格拉底是好老师”和“苏格拉底不是好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学生常有语句颠三倒四、表达磕磕绊绊的情况,但在辩论中使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学会教材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应提供更多文章和书籍供学生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应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
一是扩展阅读整部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理解来加深对节选文章的理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将林冲和洪教头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许多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细致,故事性强,语言洗练明快。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
二是扩展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可以系统地了解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如学习了雨果的《船长》,可以再读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三是扩展阅读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写作目的。如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前者写燕子的可爱,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歌颂海燕的勇敢,气势磅礴。
四是扩展阅读同一文体的其他作品。同一文体的作品,写作方法不一定相同。如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和外国寓言故事。外国寓言故事更注重借助动物故事来讲浅显的道理,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以人的故事为主,故事浅陋但寓意深刻。
五是扩展阅读传记作品。如吴伯萧的《早》是一篇描写三味书屋的游记,赞美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师可借此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传记作品,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三、开放的教学形式,开辟学生发展渠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教学内容、过程、结果都比较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为此,应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
一是汇报交流式。教材中有些内容浅显易懂,只需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便能理解。对于易懂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学并汇报交流,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长征》一课,可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和长征故事,课中让学生结合这首诗进行汇报交流。汇报交流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解决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小组合作式。小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必须动眼、动口、用耳、用脑,才能完成学习、感悟、交流和运用,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是质疑讨论式。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学习课文,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讨论。例如学生针对《水》一文提出了质疑:明明缺水很痛苦,作者为什么还要生动具体地描写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呢?这时,可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从中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四是想象发散式。针对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思想,展开联想,续写故事。包括课文的留白处插图和课文的省略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大黑骡子中弹后“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引导学生在留白处质疑探究: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如果接着往下写,可能会讲些什么?
五是专题竞赛式。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好胜的心,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会根据教材的安排,开展专题竞赛。如学习古诗单元时,开展“漫游古诗王国”竞赛活动。
六是情境表演式。模仿别人和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把课堂变为舞台,可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如《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内容简单易于表演的童话,教师让学生扮演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再配以简单道具,轻松地学完了全文,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能力。
四、开放的作业设计,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作业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可为学生布置具有以下特征的开放性作业。
一是开放的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活动相结合。内容可包括撰写日记、做读书卡片或笔记等。
二是开放的作业形式。应脱离单调的写作形式,可通过查一查、画一画、演一演、问一问、做一做等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是开放的作业类型。选择型作业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型作业是在学完某个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拓展的学习任务;实践型作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去采访、调查、访问等。
四是开放的作业时间。可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调整完成时间,如手抄报可两天完成,调查报告可一个月完成等。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