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设置导学案中的问题呢?直问、追问、反问、类比设问、联系生活实际设问、串问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案 设问
在新课改、新模式、新理念逐渐被接受的条件下,导学案逐渐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巧妙、有效的课堂设问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新课改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全靠导学案引导,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中问题的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导学案的设问方式作探讨。
一、直问,即对所考查的问题直接提问。
数学中最多的就是概念和公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可以直接提问。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调换性质中的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写出调换后的命题,利用直问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追问,即对某个一次性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用追问的方式,一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例如:■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有的同学回答是有理数,有的同学回答是无理数,答案各不相同,老师利用一个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2.把它化成小数,看它是什么小数,再下定义。3.除到了小数点后的第几位?一些同学没耐心,除到小数点后三四位,就得出结论,回答是无理数。4.继续往后除,看它还是无理数吗?经过认真、耐心的计算,学生最后得到了和感性认识不一样的结论。教师不断地追问,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反问,即对问题朝着相反的方向设问或根据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
例如:对一个问题教师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的方向提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正反比较,一目了然,从而加深理解。
四、类比设问,即对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的方法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性质的逆定理的学习思路,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性质的逆定理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从而教给学生类比学习的数学方法。
五、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对于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针对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问:时间必须大于等于0吗?弹簧伸长的长度大于等于0吗?等等,使学生理解函数自变量的问题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六、串问,当问题比较难、不容易解决时,为了突出要点,分散难点,常用串问的方式设问。
例如:对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课题学习中的选灯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灯的费用由哪几部分组成?
问题2.两种灯的费用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来吗?
问题3.两种灯用多少时间的费用相同?
问题4.你们猜一猜,这个时间是多少?
问题5.如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赋值验证一下。
问题6.如果灯的寿命是3000小时,如何选择灯?
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学会猜想、分析、判断、推理的数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猜想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各种思想和念头有充分闪现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都得到拓展,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动手操作的素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一节好的数学课是多种设问方式的综合反映,到底怎样的设问方式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呢?好的课堂设问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新概念解题。有针对性的设问,会激励学生的思维由静默走向跳跃;而盲目的、索然寡味的设问,不仅无益于学生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设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设问要多角度、深层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设问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或不假思索,随心所欲。同时,设问仅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在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人教版.
[3]新课标.2010年修订版.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案 设问
在新课改、新模式、新理念逐渐被接受的条件下,导学案逐渐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巧妙、有效的课堂设问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新课改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全靠导学案引导,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中问题的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导学案的设问方式作探讨。
一、直问,即对所考查的问题直接提问。
数学中最多的就是概念和公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可以直接提问。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调换性质中的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写出调换后的命题,利用直问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追问,即对某个一次性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用追问的方式,一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例如:■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有的同学回答是有理数,有的同学回答是无理数,答案各不相同,老师利用一个问题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2.把它化成小数,看它是什么小数,再下定义。3.除到了小数点后的第几位?一些同学没耐心,除到小数点后三四位,就得出结论,回答是无理数。4.继续往后除,看它还是无理数吗?经过认真、耐心的计算,学生最后得到了和感性认识不一样的结论。教师不断地追问,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反问,即对问题朝着相反的方向设问或根据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
例如:对一个问题教师不从正面入手,而从相反的方向提出假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正反比较,一目了然,从而加深理解。
四、类比设问,即对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的方法提出问题。
例如:可以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性质的逆定理的学习思路,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性质的逆定理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从而教给学生类比学习的数学方法。
五、联系生活实际设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对于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针对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问:时间必须大于等于0吗?弹簧伸长的长度大于等于0吗?等等,使学生理解函数自变量的问题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学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六、串问,当问题比较难、不容易解决时,为了突出要点,分散难点,常用串问的方式设问。
例如:对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课题学习中的选灯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灯的费用由哪几部分组成?
问题2.两种灯的费用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来吗?
问题3.两种灯用多少时间的费用相同?
问题4.你们猜一猜,这个时间是多少?
问题5.如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赋值验证一下。
问题6.如果灯的寿命是3000小时,如何选择灯?
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学会猜想、分析、判断、推理的数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猜想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各种思想和念头有充分闪现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都得到拓展,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动手操作的素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一节好的数学课是多种设问方式的综合反映,到底怎样的设问方式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呢?好的课堂设问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新概念解题。有针对性的设问,会激励学生的思维由静默走向跳跃;而盲目的、索然寡味的设问,不仅无益于学生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设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设问要多角度、深层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设问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或不假思索,随心所欲。同时,设问仅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它必须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在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2]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人教版.
[3]新课标.2010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