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应依据专业群的特征进行设置。文章以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该院会计专业群课程设置现状: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模块课程不明显进行分析。并从专业群的理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从而实现该院会计专业群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的。
关键词 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1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群的概念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2.1专业群的概念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我院经济与管理系现有专业中包括会计与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基建会计方向)和金融管理与实务等四个专业(方向)。显而易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同属于财务会计大类,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存在诸多共享资源,鉴于此,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可初步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核心,带动及辐射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会计专业建设群。
2.2专业群课程体系要求
专业群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体系、信息化建设资源、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平台”课程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课程则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
3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2011级为例,我院会计群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为:珠算与点钞、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和经济法概论;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ERP在财务中的应用;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相同,包括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和财经应用文写作;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包括计算机上机实践、会计专业技能训练、ERP沙盘模拟实训、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成本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实训、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删减了成本会计实训,增加了审计实训;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金融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其专业课包括证券投资学、珠算与点钞、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期货市场导论和理财规划;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包括经济法概论、电子商务概论、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和财经应用文写作;其专业技能实训则为计算机上机实践、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保险业务实训、商业银行业务实训、理财实训和电子商务实训。
3.2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已存在一定的平台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每个专业均具备一到两门专业特有课,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金融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此外,三者之间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互选课程。上述内容为会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
3.2.1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岗位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基本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而非按照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而后者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无法充分实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培养方向。
3.2.2模块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专业能力趋同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学》两门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而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实施、维护等专业技能,故此,应培养学生对SQL程序的掌握能力,而该专业设置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该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会计与审计专业趋同,二者之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4 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4.1 以岗位为单元,分段培育,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层次化
以岗位为单元设置课程体系,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各岗位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专有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培养。
岗位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岗位基本能力培养。以“考证”为中心,通过开设共享核心课程,培养会计群岗位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的技术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教学时间为第一学期。
第二阶段:岗位技术能力培养。以岗位为模块,通过开设共享基本课程,采取“理论+实训”教学方式,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完成各专业共有岗位的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时间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
第三阶段:岗位特有能力培养。以会计群内各专业特有课程为模块,通过中层分流,推动各种技能认证考试,培养各专业特有岗位的特有能力,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第四阶段:岗位提升能力培养。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为依托,通过高层互选课程的设置,实现各岗位能力的提升培养。教学时间为第四学期。
第五阶段: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时间为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
4.2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对应岗位及各岗位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课程欠缺现状,通过增设《SQL基础教程》及相应实训课,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均有特色课程的新局面。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删减、,形成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共享平台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体系布局。课程体系及对应的岗位能力如下图:
4.3 以岗位流程为单元,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按照岗位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全程化。改变现有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脱节现象,通过启用现有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的各子模块,结合各岗位手工实训,实现各岗位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同步进行。
4.4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现有固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探索同一课程由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中,开放式考核方式采取情景设置方式,由学生根据情景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情景要求任务,该考核人员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
5结束语
通过上述改革,我院会计专业群将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实现各专业共有技能培养的同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且健全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
[2]胡英等.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改革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23).
[3]郭志艳.会计专业群建设[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
关键词 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1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群的概念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2.1专业群的概念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我院经济与管理系现有专业中包括会计与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基建会计方向)和金融管理与实务等四个专业(方向)。显而易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同属于财务会计大类,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存在诸多共享资源,鉴于此,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可初步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核心,带动及辐射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会计专业建设群。
2.2专业群课程体系要求
专业群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体系、信息化建设资源、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
“平台”课程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课程则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
3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2011级为例,我院会计群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为:珠算与点钞、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和经济法概论;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ERP在财务中的应用;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相同,包括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和财经应用文写作;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包括计算机上机实践、会计专业技能训练、ERP沙盘模拟实训、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成本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实训、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删减了成本会计实训,增加了审计实训;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金融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其专业课包括证券投资学、珠算与点钞、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期货市场导论和理财规划;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包括经济法概论、电子商务概论、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应用文写作、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和财经应用文写作;其专业技能实训则为计算机上机实践、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保险业务实训、商业银行业务实训、理财实训和电子商务实训。
3.2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已存在一定的平台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每个专业均具备一到两门专业特有课,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金融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此外,三者之间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互选课程。上述内容为会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
3.2.1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岗位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基本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而非按照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而后者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无法充分实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培养方向。
3.2.2模块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专业能力趋同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学》两门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而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实施、维护等专业技能,故此,应培养学生对SQL程序的掌握能力,而该专业设置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该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会计与审计专业趋同,二者之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4 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4.1 以岗位为单元,分段培育,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层次化
以岗位为单元设置课程体系,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各岗位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专有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培养。
岗位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岗位基本能力培养。以“考证”为中心,通过开设共享核心课程,培养会计群岗位的基本能力,为后续的技术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教学时间为第一学期。
第二阶段:岗位技术能力培养。以岗位为模块,通过开设共享基本课程,采取“理论+实训”教学方式,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完成各专业共有岗位的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时间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
第三阶段:岗位特有能力培养。以会计群内各专业特有课程为模块,通过中层分流,推动各种技能认证考试,培养各专业特有岗位的特有能力,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第四阶段:岗位提升能力培养。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为依托,通过高层互选课程的设置,实现各岗位能力的提升培养。教学时间为第四学期。
第五阶段: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时间为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
4.2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对应岗位及各岗位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课程欠缺现状,通过增设《SQL基础教程》及相应实训课,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均有特色课程的新局面。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删减、,形成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共享平台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体系布局。课程体系及对应的岗位能力如下图:
4.3 以岗位流程为单元,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按照岗位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全程化。改变现有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脱节现象,通过启用现有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的各子模块,结合各岗位手工实训,实现各岗位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同步进行。
4.4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现有固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探索同一课程由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中,开放式考核方式采取情景设置方式,由学生根据情景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情景要求任务,该考核人员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
5结束语
通过上述改革,我院会计专业群将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实现各专业共有技能培养的同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且健全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
[2]胡英等.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改革与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23).
[3]郭志艳.会计专业群建设[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