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曾出现过多次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的养生风潮,这其中有历史和传统的原因,与当今时代下我国民众的心理倾向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养生健体的关键应是在药疗、体疗、心疗三者合一的基础上,保养精神、神形共养已达健康长寿。
【关键词】 养生心理;精气神形;现代人养生观
养生,原出于《庄子》,因为养生是以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展规律为手段,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标的一项活动,自主性非常强,人们可以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走养生之路,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养生风潮日益兴盛。
一、 养生风潮兴起的原因
(一)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形的养生心理机理的影响
中国的精气神形的养生心理机理继承于《黄帝内经》的主心说和儒家荀子“形俱而神生”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简单说来,“精”指生命的原始物质,“气”指地面的水分、植物等,“神”指阴阳两精互相搏结而形成的生命力即心理意识。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养生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在《摄生秘剖》一书中,作者写到:“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故神太用则歇,精太用则竭,气太劳则绝,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孔者气也,若气衰则形耗,而欲长生者未之闻也。夫有者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馆,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养神,则不免于气散归空。……夫神明者生化之本,神气者万物之体,全其形则生,养其精气则性命长存矣。”《淮南子》一书也写到:“夫形者,一生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二) 中国传统的药疗、体疗、心疗结合的养生心理方法的影响
药疗即是按症处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之后对症下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著作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体疗即是锻炼身体。流水不朽,户枢不蠹,身体唯有运动才能健康。《摄生秘剖》中有云:“久视伤心损目,久坐伤肝损肉,久卧伤肺损气,久行劳力损筋,久立伤肾损骨,孔子所谓居必迁坐,以是故也。”该句既说明不运动对内脏器官的损害,更以闲乐之人不运动多生病为旁证,阐述了体疗之必要性。心疗即是治心养神。《摄生秘剖》在“形须而神立”的形神观背景下,讲求治心方法。因为人的精与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涵养精气可以增强神的状态,进而强健身体达到长寿。
(三) 现代社会社会压力增大及社会传媒发展的影响
有科学研究发现,现代人类60%~90%的疾病与生存、生活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高度相关。而这种压力的增大,必然会导致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发展的话,这种压力会演变为忧虑、焦急、惊慌、悲哀等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面对这种高压力带来的精神隐患,相比于可能治疗效果还无法完全尽如人意的寻求人体以外的药物或者局部手术治疗,人们更愿意通过方便易行的自我暗示和调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的效果,这就为养生在近现代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为世人所接受提供了合适的需求土壤。
二、 现代人的养生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逐渐地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微信、微博的蓬勃发展,消息的迅速传播已然变成新社会的一大特征。无论真伪,形形色色的养生小方法、养生小窍门充斥在微信、微博、电视广告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首先,整体养生观,中国传统的“精生气形”的影响依然存在,现代人们依然坚持修养身心和保健身体相结合的形神共养观,主张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其次,注重以自然、平和、节制、清净的养生方法。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注重顺应自然、平衡适中、以情制情,提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提倡自身与周围环境平衡协调。再次,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深入人心。防患于未然是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华,主张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身体健康,调节自身,顺应环境,平和心态,适当锻炼,药疗、体疗、心疗相结合,以维持身体健康。最后,以物养性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借助外界物质供养生命的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于人们心中。
三、 养生热的喜与忧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时间进行养生活动;其次,我国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积极寻求合理方式保护身体健康;第三,从近现代以来历次养生风潮所依托的原理来看,我国国民的知识素养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近代非科学“养生”的过分高热化折射出我国社会存在两个问题:我国医疗体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和民众养生素养缺乏。虽然中医所倡导的“低成本养生”以及“防重于治”的理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但养生保健知识的供求不平衡使某些“养生专家”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从而使不科学的养生方式也能在社会上产生热潮。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立足于养生风潮对国民心理倾向的研究”(项目编号:14C22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璇(1995.5-),女,山西阳泉人,本科,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 何凯. 基于科学传播理论的中医传承问题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 何好斌. 健康传播视角下“养生专家”的兴起与衰落及其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3.
[3] 王若韫. 女性中医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4]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原著,吴英姿,孙淑敏翻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辅仓著.中医趣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希光著.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养生心理;精气神形;现代人养生观
养生,原出于《庄子》,因为养生是以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展规律为手段,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标的一项活动,自主性非常强,人们可以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走养生之路,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养生风潮日益兴盛。
一、 养生风潮兴起的原因
(一)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形的养生心理机理的影响
中国的精气神形的养生心理机理继承于《黄帝内经》的主心说和儒家荀子“形俱而神生”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简单说来,“精”指生命的原始物质,“气”指地面的水分、植物等,“神”指阴阳两精互相搏结而形成的生命力即心理意识。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养生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在《摄生秘剖》一书中,作者写到:“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故神太用则歇,精太用则竭,气太劳则绝,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孔者气也,若气衰则形耗,而欲长生者未之闻也。夫有者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馆,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养神,则不免于气散归空。……夫神明者生化之本,神气者万物之体,全其形则生,养其精气则性命长存矣。”《淮南子》一书也写到:“夫形者,一生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二) 中国传统的药疗、体疗、心疗结合的养生心理方法的影响
药疗即是按症处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之后对症下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著作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体疗即是锻炼身体。流水不朽,户枢不蠹,身体唯有运动才能健康。《摄生秘剖》中有云:“久视伤心损目,久坐伤肝损肉,久卧伤肺损气,久行劳力损筋,久立伤肾损骨,孔子所谓居必迁坐,以是故也。”该句既说明不运动对内脏器官的损害,更以闲乐之人不运动多生病为旁证,阐述了体疗之必要性。心疗即是治心养神。《摄生秘剖》在“形须而神立”的形神观背景下,讲求治心方法。因为人的精与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涵养精气可以增强神的状态,进而强健身体达到长寿。
(三) 现代社会社会压力增大及社会传媒发展的影响
有科学研究发现,现代人类60%~90%的疾病与生存、生活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高度相关。而这种压力的增大,必然会导致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进一步发展的话,这种压力会演变为忧虑、焦急、惊慌、悲哀等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面对这种高压力带来的精神隐患,相比于可能治疗效果还无法完全尽如人意的寻求人体以外的药物或者局部手术治疗,人们更愿意通过方便易行的自我暗示和调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的效果,这就为养生在近现代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为世人所接受提供了合适的需求土壤。
二、 现代人的养生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逐渐地在我国国民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微信、微博的蓬勃发展,消息的迅速传播已然变成新社会的一大特征。无论真伪,形形色色的养生小方法、养生小窍门充斥在微信、微博、电视广告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首先,整体养生观,中国传统的“精生气形”的影响依然存在,现代人们依然坚持修养身心和保健身体相结合的形神共养观,主张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其次,注重以自然、平和、节制、清净的养生方法。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注重顺应自然、平衡适中、以情制情,提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提倡自身与周围环境平衡协调。再次,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深入人心。防患于未然是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华,主张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身体健康,调节自身,顺应环境,平和心态,适当锻炼,药疗、体疗、心疗相结合,以维持身体健康。最后,以物养性的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借助外界物质供养生命的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于人们心中。
三、 养生热的喜与忧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时间进行养生活动;其次,我国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积极寻求合理方式保护身体健康;第三,从近现代以来历次养生风潮所依托的原理来看,我国国民的知识素养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近代非科学“养生”的过分高热化折射出我国社会存在两个问题:我国医疗体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和民众养生素养缺乏。虽然中医所倡导的“低成本养生”以及“防重于治”的理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但养生保健知识的供求不平衡使某些“养生专家”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从而使不科学的养生方式也能在社会上产生热潮。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立足于养生风潮对国民心理倾向的研究”(项目编号:14C22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璇(1995.5-),女,山西阳泉人,本科,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 何凯. 基于科学传播理论的中医传承问题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 何好斌. 健康传播视角下“养生专家”的兴起与衰落及其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3.
[3] 王若韫. 女性中医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4]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原著,吴英姿,孙淑敏翻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辅仓著.中医趣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希光著.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