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漏洞百出,行刺任务怎能成功?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01110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这一刺客形象,以果敢勇猛、无畏生死著称。但对荆轲盛赞之余,除了辩证分析荆轲自身任性以及剑术疏浅之外,鲜有探析荆轲此次行刺失败的最重要内因——荆轲的逻辑思维。本文将以荆轲的逻辑思维漏洞为论证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其有哪些逻辑思维漏洞,又是如何导致行刺失败的。
  关键词:荆轲刺秦;失败原因;逻辑思维;漏洞百出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一开始便以敏锐果敢的形象出场。初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被险象环生的刺杀高潮的情节带偏,总觉得行刺失败的根由在于荆轲自身剑术疏浅,但是忽略了荆轲的逻辑思维漏洞亦是失败的重大原因。
  一、太过理想的单线思维
  荆轲劝说太子丹“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秦王必说见臣”。这句话表面上看似顺理成章,但是犯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只要有这些东西真的就能召见你吗?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很显然,荆轲并未对秦王有深入的了解。秦王生性多疑,心思缜密,单凭樊于期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图,他不一定会像荆轲所说的那样,单纯地内心狂喜。秦王焉能不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他怎能不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呢?
  荆轲单线思维的邏辑漏洞不止这一处。荆轲向樊于期描述行刺具体动作步骤时,提到“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很显然,结合后面行刺场面的描写,荆轲并未一把抓稳秦王,也未刺及秦王。匕首“未至身”,秦王受惊,做出了本能反应:“自引而起,绝袖”。谁能料到秦王不过挥手一个挣扎,衣服袖子就断裂了?文中所有的行刺动作的描写看似行云流水,可那都是荆轲以最理想的情形在想象着,不考虑任何的突发状况,这也是荆轲单线思维造成行刺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理性的判断思维
  何谓直理性?即不懂得换个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对事物缺乏理性的多维判断。
  当行刺万事俱备:有首级,有地图,有利刃,有副手,有蒙嘉,一切准备就绪,就差荆轲“所待”之人的到来。然而太子丹觉得准备工作不能更充分了,眼前燕国的处境十分危急,太子丹恨不能荆轲马上出发。荆轲“倾之未发”,太子丹就焦躁起来,并且激将荆轲:“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虽然,燕太子这番话有失分寸,若秦武阳一人便能胜任行刺秦王的重任,那一开始为何不直接找秦武阳就好?若秦武阳一人无法胜任行刺任务,那么何必故意反话正说刺激荆轲?这是太子丹的浅薄粗鄙。
  即便如此,荆轲依然负有重责。虽说太子丹焦躁鲁莽地对荆轲的忠诚表示质疑,这对身为刺客的荆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但是,荆轲本身缺乏曲线思考的逻辑思维和理性多维的逻辑判断。身为刺客,担负天下之重任,既要有行刺强秦的英勇,更要有接受他人质疑的冷耐力。说话做事,要有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质疑,荆轲不但没能体会太子丹的焦灼心情,反把太子丹对他的激将,判断成一种纯粹的人格侮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没有换位思考的思维逻辑,缺乏理性的多维判断,这是荆轲第二个逻辑思维漏洞,也是荆轲行刺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内因。
  三、自暴自弃的狡辩思维
  论理分析,荆轲所等的远地之人,一定是能弥补自己短处的人,让自己的行刺行动更有胜算。
  结合后面刺杀场面的描写可以知道,荆轲剑刺秦王刀刀不中,身手显然不够敏捷,剑术也不够精湛,因此荆轲所等之人必是身手敏捷、剑术了得之人,也一定是能补荆轲所短之人。可惜,荆轲没有选择等到他一同前行,在被秦王一砍之后就选择甘拜下风。
  苦心准备的行刺行动,交手区区几个回合便瘫坐地上,毫无还手之力。此时的荆轲,不晓得是否对自己赌气不等友人而提前出发心有悔意,唯一看到的是,他在临死之前为了争点颜面,还拉上了燕国太子丹作垫背:“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行刺高潮的场面描写,荆轲的英勇无畏不置可否,但也让人读出了荆轲一旦身处下风就甘拜下风的意味。他缺少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刺客精神。
  这样充满漏洞的逻辑思维与行事风格,必然导致这场行刺的失败。
  四、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时,除了盛赞荆轲的英勇果敢、不畏生死,更要多多思考荆轲的逻辑思维问题。可以说,荆轲没有缜密计划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多维思考判断的逻辑能力,徒有狡辩挣扎自甘放弃的思维能力。这是荆轲自身的三个思维逻辑漏洞,也是导致行刺失败的最重要内因。
  参考文献
  [1]周铁英.荆轲刺秦王小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2).
  [2]何成刚.“荆轲刺秦”之历史解读及其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1).
  [3]靳芮博.荆轲刺秦王意义的崩溃与重建[J].决策探索(下),2018(04).
其他文献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他们本身的才能和智力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才智往往反映在他们的指尖上,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在需要了解与传承的同时更是孩子们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兴趣;剪纸;自我学习;举一反三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人生最美好的开端,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芽,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人生的风帆在这里起航,你们将是21世纪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在参加了省级课题关于信息技术融合音乐教学之后,对信息技术的融合学科的广度、深度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融合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跨学科融合的力度和自信心。  关键词:信息技术;跨学科;音乐;融合  一、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
期刊
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小如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女孩子,照搬数学老师的话:“这样的学生要十几年才能碰上一个。”连我们无所不能的英语老师都说:“这孩子没办法教。”可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硬着
期刊
摘 要:所谓变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说的举一反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策略进行探寻,希望可以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教学;变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应用备受关注,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老师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将丰富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本文以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以期为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中
期刊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对于我们这些身在一线的教师而言,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这就明确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課堂,是落实教师备课思路和环节的场所。在课堂上我主要落实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 
期刊
摘 要:每个班级内都有后进生,后进生缺乏专注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大多数学科的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较为冷漠。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后进生多一份关爱,彻底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成绩。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班级管理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后进生;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且难以专注的
期刊
摘 要: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九零后乃至零零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成长环境良好,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社会压力,他们会感到迷茫。那么,面对这群“新新人类”,怎样去理解他们、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管理  一、阿坝的独特长征文化  我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期刊
摘 要:心理辅导社会服务化探索。  关键词:监管民警;心理咨询;戒毒人员;类求助者  为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安全稳定,确保戒毒人员在生理脱毒期平安渡过,并提高戒毒质量,福州市公安强制戒毒所(以下简称所里)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组成心理矫治小组,引进社会心理机构(即福建海丝心路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理机构)参与心理辅导,在将近一年的心理辅导社会化实施过程成果不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期刊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北宋著名女词人。她是宋朝著名文人李格非之女,后嫁与赵明诚为妻,与夫共事金石研究,著有《金石录》等。一生经宋室南渡之役,家门变故之灾,国忧家难使她的词作中处处流出惜春惜花之情,离愁别恨之思,可以说唯有“凄清孤寂”几个字才能恰当的概括李氏词作的特色。而李清照本人也因为这些满溢着女性情怀的词作而被称为婉约词中大家。  1李清照词作特点概述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