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谁做销售部经理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铁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找同行网创始人):
  我选李健。
  管理者的目标和绩效是由别人的脑袋和手决定的!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不在于自己多能干,而在于大家愿意跟他干!虽然李健的业务能力不如庞震出色,但他能“团结下属”。
  李健“办事有毅力”。商场竞争是中长跑,尤其做销售,能赢得战役的,一定是能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的人!
  说李健“原则性不强”,我并不同意。他能顶住人力资源部门的压力,把那些不能干的人留下,这是有原则的表现。为什么?我估计他认为他比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总经理更了解他的下属!这种敢于抗上是一个好管理者的素质!
  我用过庞震那样的业务尖子当领导,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我跟好多老板探讨过,他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视过高的人往往不是好领导;选拔业务好的人当干部,尽管合乎公平和常理,但往往不是正确的选择。
  庞震因为没获任命,走了怎么办?这是必须接受的后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你要一个能人,还是要一个团队?而且,我会约谈庞震,解释理由,并要求他配合李健工作。如果他不服气,应该马上让他走人,以免阻碍李健的工作。请记住:好的管理者是用出来的!别以为庞震和李健都能留下来是最好的结果!他俩如果互不服气,那么1+1<2。最差的决策是空降。这两个人心里一定都不顺!
  杨中秋(深圳市学习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训练师):
  建议用庞震试试。
  用庞震虽然风险较大,但收益也可能最大。业务
  贡献大的人得不到重用,庞震和业务人员如何服气?
  那以后大家就忙着搞关系,而不是开发客户。庞震桀骜不驯,很可能是因为大材小用。虽然很多销售高手确实不适合当销售经理,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的责任。公司只知道用人,却不培养人!况且,公司当初为什么要提拔庞震做副经理呢?当然,让庞震做销售部经理,必须丑话说在前头:干不好,就要下台!同时,指出他的缺点和问题,并和他沟通如何改进。另外,还要明确告诉他,为什么力排众议用他。如果庞震是有心人,知道老板顶着压力用他,他会知恩图报。如果业绩大幅下滑,或者出现严重的管理冲突,他就得下来。真要那样,他也心服口服,如果不走,以后就会收敛很多。
  对于李健,这也是一次真正的考验。他既然有毅力、坚忍不拔,那就看他没获提拔后如何表现。如果他表现好,而庞震又没有完成目标,那么就让李健上。而且,要明确告诉李健,之所以没有提拔他,是因为在销售部门要用业绩说话。
  这也是考验总经理的魄力和眼光的时候。总经理能否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销售部门要靠业绩说话,总经理在业绩和内部和谐之间得有取舍。业绩上要有突破,当然会在内外部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也是在向非销售部门传递客户导向和业绩导向的信号。非销售部门对于庞震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庞震更以客户为中心,当出现冲突时,他敢于维护客户的利益。这是好事,也是他业绩突出的原因。倒是那些不直接面对客户的部门要反思,是不是对客户和销售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外面招人,是下下策。公司销售业务每年增长20%,说明销售部门运转良好。只有当部门出现重大问题、长期低迷,或者公司有重大战略调整时,才适合从外面找人,或从其他部门调人。
  郭志杰(从事房地产评估和土地整理行业):
  我不同意杨中秋的看法,我建议用李健。
  以业绩作为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我觉得有些偏颇。诚然,一个有优秀业绩的销售人员对于一个销售型企业非常重要,销售指标也是公司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但是,现在不是评选优秀销售员,而是甄选销售团队的领导者。销售目标不可能只靠某几个优秀销售员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整个销售团队共同努力。销售经理的任务不是他个人能够完成多高的业绩,而是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能完成什么样的业绩。销售经理不应是好业绩的缔造者,而应该是好业绩缔造者的缔造者,锻炼队伍和达成团队目标才是他应该做的。
  选择李健并不表示公司推崇“搞关系”。李健所谓的“搞关系”正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方面,庞震的个性可能造成销售部矛盾不断,影响团队合作;另一方面,从其他部门一致反对来看,他们对庞震意见很大。如果总经理力排众议,让庞震做销售部经理,容易让员工们觉得老总一言堂,影响公司整体氖围。还有,销售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庞震和其他部门的合作能力会让销售部门处于孤立状态,其他部门的不配合甚至有意为难会成为销售部门在一线冲杀的阻力。如果李健的“搞关系”对实现销售目标有益,我赞成大家都“搞关系”。
  对于庞震先上,不行再下,也不妥。如果不让他上,可以向他解释原因,并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可,安抚他的情绪。凭借良好的业绩,他会认同你的安抚,同时抱有上升的希望,还有可能检讨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让庞震做经理,不行又下来,不仅同事会笑话他,他自己也会觉得无地自容的,很可能主动辞职。毕竟,能上能下的人还是少数。
  让庞震做经理,借此考验李健,这样做同样不妥。要知道再坚忍的人也是有脾气的。让李健觉得公司看重业绩,而不是员工的综合能力,会让他感到失望,甚至因此离职。有时候,无谓的考验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刘舜才(某欧洲背景饲料公司总经理,北大光华MBA):
  如果我是总经理,就不会先表态。我会找我的团队成员单独谈,看他推荐谁,为什么,被推荐人有什么优缺点。如果他推荐的人不是我首要考虑的,我会再问他对我考虑的那个人有何看法,为什么。当然,我还会直接找候选人,问他自己担任这个职位的优缺点是什么,他会怎么做,等等。和这些人单独谈完后,我想问题就会明朗得多。
  一个人不在位的表现和在位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我们不应该以不在位的表现来猜测某人日后会怎么样。原来比较独断的人做了经理后,也可能改变策略和行为,当然,这中间需要上级的提醒和培养。   其实,选人的过程也是教育人、培养人,更是管理者使用人的过程。选人和用人分不开!
  面对困难决策,我的经验是把情况了解清楚,比“做决定”更重要。情况清楚了,做决定就会简单。大家总是想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却不关心过程,这样做是本末倒置。
  刘文玉(北京仪器信息网首席执行官):
  我非常赞同舜才的思路。我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选人观点,可我们都是局外人,就是案例里面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带有一定偏见的。
  我个人认为选择庞震和李健都可以,关键是看总经理在选定后怎么做,怎么用人,也就是说,他怎么去引导和培养这个销售经理。现在,总经理在三个选择上难以当机立断、纠结不定,这样做最不可取!
  我说说自己的选人用人经历:
  2005年,我赴任公司华南区总经理。当时,华南区有一个销售经理与李健类似——他对人友好,但决断力弱,指导部下的能力也不强,大家对他的能力评价一般。为了尽快提升业绩,我向公司建议更换销售经理。
  我提名的人很像庞震(我了解他之前一年的业务能力):聪明、办事利索、为人耿直、公关能力强,但平时喜欢独来独往,不太配合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也不太帮助和关心别人。可想而知,别人对他会有什么印象,就连我的直接上司都觉得他不行。但我坚持了下来。
  我并不是凭着哥们义气来选人,而是依据我对他的了解和综合判断。我觉得销售经理必须业务能力够强,其他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任命他后,在最初三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和他交流业务情况,从着装、递名片、开会发言、与员工沟通、用心帮助别人、带领团队等各个方面,给他指点和更多锻炼机会。正如舜才所说的,人都是积极的,位置变了,角色变了,他的很多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在我的培养和他自身的努力下,他非常胜任华南区经理的工作,后来更是当上了全国销售总经理和全国业务总经理。
  我的感受是,选人当然要尽可能多听各方意见,做好平衡,与当事人进行交流,但人多嘴杂,口味各异,作为决策者你一定要有自信!最关键是,选人后你如何用好他——也就是要用心去培养他。
  汤姆·秦:
  非常感谢大家的建议!我最后选了李健,庞震第二个月辞职了,还带走了一个能干的手下。这六个月公司的销售业绩没有完成,其中有庞震出走的原因,但也有市场的问题。
  正如刘舜才先生说的那样,我分别找他们谈了话。我问李健,让庞震当经理,他怎么看?李健表示,他心里不舒服,但他会接受公司的决定,配合庞震做一段时间。我继续问,庞震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李建说,他太咄咄逼人,得理不让人,让周围的人都没有自信。
  我又问庞震,让李健当经理,他认为如何?庞震说,他没想到公司会这样安排,如果这样,他一定辞职。我问为什么。他说,李健的销售能力不行,大客户有几个是他拿下来的?李健只能做后勤支持工作!
  我连续几夜都没有睡好觉,庞震的话总在我耳边回响。一个星期天早晨,我正睡着难得的懒觉,五岁儿子的哭声和太太的大声说话把我吵醒。太太对岳母说:“你不能这样事事顺着他,将来他会变成一个任性的小恶霸!”
  庞震离开是公司必须付出的代价,好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好的team plaver!
  黄铁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找同行网创始人):
  这真是一个经典的选人和用人的案例。
  选人和用人,哪个重要?我的观点是:用人比选人重要。
  用人为什么比选人重要?因为人看不准人。
  1.正常人选人都会走眼,所以千里马的伯乐才成为佳话!如果谁说“我选人很准”,他要么吹牛,要么就没怎么选过人。
  2.人都会变,好人也会变得不好,平庸的人也会变成英雄!所以,选人有不可控因素。
  3.不论怎么选,优秀的人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所以选来选去,选中的人是平均素质的可能性最大!
  用人为什么比选人重要?因为用人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1.工资你可以决定,关键人物甚至比老板拿的都多!
  2.让他做什么职位,你可以决定;给他什么权力,你可以决定。
  3.如何监控、考核和培训,你可以决定。
  4.如何给他配副手,你可以决定。副手和正手摩擦起来,靠谱的人也会不靠谱!
  其实,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唯一不同是:优秀企业里那些平凡的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一般企业里那些平凡的人干的是平凡的事。
  士为知己者死,谁不会为好老板多出些力?
其他文献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事关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行各业,这其中包括一个传统、封闭的行业,那就是殡葬业。这个行业凝聚了生死别离的思念和最古老隐晦的习俗,虽然拥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却乱象丛生,多年来稳居“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之上。6月18日,“互联网+”集结号邀请到一空网CEO马雷担任微直播嘉宾,请他与大家分享如何用互联网的模式改变殡葬业这个神秘而饱受诟病的行业。  殡葬业的互联网模式  一空网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帕拉苏拉曼和他的同事研发了一套衡量服务质量的系统,叫作SERVQUAL。这一框架被各行各业的公司所采纳。它的核心是通过衡量用户所期望的服务水平与他实际所感知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差距来判断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就是要超过用户的期望值。SERVQUAL将服务质量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有形性 硬件设施、仪器设备、通讯器材的外观,员工穿戴。  可靠性 准确可靠履行承
期刊
“企业和员工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澳洋顺昌总经理陈锴始终在琢磨。  “所有人都告诉你员工是家人,实践当中发现好像不对。”员工和股东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员工是家人,要贴心照顾,那股东又是什么?陈锴坦承,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200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读到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本书成为“所有事情的启蒙”。书中讲述了一个参透中国文化密码的商人与某村村民为脱贫而展开的互
期刊
我們常说,要做百年企业,但能活到一百年的企业很少。原因就是一百年里会发生很多大的结构性变化,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去发现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改变,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目前,中国消费品行业就出现了以下几个大的变化。  其一,大众品牌vs.高端品牌。中国是大制造、小品牌的国家,我們过去一直强调物美价廉,重视销售渠道。然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品需要升级,要做高端品牌。很多人认为品牌就是包装,其
期刊
《商业评论》2012年7月号封面文章《德胜洋楼:中国式管理的新范本》刊出后,引发了管理界的讨论热潮。在苏州的德胜洋楼公司,你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因为它的农民工不仅被塑造成合格的产业工人,而且被培养成为文质彬彬的绅士。正是这些拥有绅士气质的“土”农民建造了最“洋”的美制木结构别墅,其房屋质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标准。德胜洋楼是一家真实到令人震撼的公司,它的员工手册被誉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圣经。特别是在当
期刊
2010年韬睿咨询公司(ToYvers Perrin)与华信惠悦咨询公司(Watson Wyatt)合并為韬睿惠悦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2012年报显示,韬睿惠悦收入為34.2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5%,2009年~2012年稀释后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為15%。在大多数企业并购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韬睿惠悦是如何取得成功的?领导整个合并过程的原华信惠悦CEO、现韬睿惠悦C
期刊
自从2002年创刊以来,作为一本管理杂志,我们见证了中国管理者需求和能力的嬗变。11年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已属佼佼者,如今,中国已经有营收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营收数十亿元的企业亦为数不少。11年前,中国的管理者处于如饥似渴的“补课”阶段,我们杂志介绍了大量海外的管理理念,开阔了经理人的视野;如今,中国企业经营者眼光更加挑剔,更关注这些理念在中国适用性如何,他们也有
期刊
伦纳德·马库斯(Leonard Marcus)博士和巴里·多恩(Barry Dorn)博士在谈判领域均拥有20余年的教学与咨询经验。马库斯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手创办了医疗谈判和冲突解决项目(Program for Health Care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并担任首位主任。多恩是该项目的创始成员之一。在此期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叫做“林中散步
期刊
与一位资深的高级采购经理聊天,她说在过去几年里,她和团队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物料采购成本,每年都能完成公司下达的采购价下降指标,她也随之练就了“过硬”的向供应商压价的谈判技巧。可接下来她面临的是公司的“得寸进尺”,她知道她的供应商不是无底洞,不可能无限度地降价来迁就她这个客户,所以她不知还能否完成公司今后的指标,言谈中很有黔驴技穷的无奈。  确实,在现代管理的企业中,凡是采用绩效管理的企业都会每年设
期刊
设计和心理学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设计师们面临的高风险挑战日渐增多,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则走下了学术圣坛,开始研究现实环境中现实的人。在这种趋势下,两个学科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大概十年前,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从A到B的路线做得尽可能简单合理。在“易用性”至上的黄金年代,设计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消除任何认识上的冲突,沿着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走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地。例如,任何想在网上买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