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自由梦
历史上的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这样一个“老大帝国”,却因内忧外患屈辱地走进了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统治的弊端导致中国在世界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中停滞不前,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自由成为中国最大的梦想。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然而,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已经是积弊沉疴,不管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均不能根除封建制度的弊端而救中国于水火。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近代“中国梦”的故事由此开始。
除了推翻帝制之外,孙中山还有一个历史贡献,这就是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这个号召虽然不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宏大,但近代以来它一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响亮口号,因此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准备作用。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变迁折射出一条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
但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没有取得成功,挽救民族危亡的担当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为动员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工业化,赶上世界现代化的进步潮流,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新纪元。
自主发展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实现复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面对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内困境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开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实现自主发展梦。
1953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一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在自主发展的号召下,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建设热情共同实现梦想。1963年,山西大寨人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誓言,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成为全国农业的旗帜和学习的榜样,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全国许多地方改造自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也是在这一年,经过3年多的奋战,位于东北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完成探勘和建设,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工业学大庆”运动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引下,中国迅速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生产体系,在1979年提前实现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目标,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富民强国梦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就开始追寻真正的独立、繁荣、富强的中国梦。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富民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许许多多个人和企业,在给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奋斗成功的本身就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以十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继之是一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多层次改革
所有制改革打破没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旧局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性,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随即形成。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动起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积极性。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中国实现富强梦的另一重要决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7倍,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荣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小康梦
进入新世纪,富民强国梦又有了新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1984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既借鉴了儒家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同时又赋予传统“小康”新的时代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民强国梦的新追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小康梦的郑重承诺。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让小康梦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今天的中国,
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人民在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互动交融中,民族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中国梦奏响了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编辑 杜启洪
历史上的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这样一个“老大帝国”,却因内忧外患屈辱地走进了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统治的弊端导致中国在世界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潮流中停滞不前,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自由成为中国最大的梦想。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然而,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已经是积弊沉疴,不管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均不能根除封建制度的弊端而救中国于水火。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近代“中国梦”的故事由此开始。
除了推翻帝制之外,孙中山还有一个历史贡献,这就是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这个号召虽然不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宏大,但近代以来它一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响亮口号,因此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准备作用。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变迁折射出一条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
但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没有取得成功,挽救民族危亡的担当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的实现带来了希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为动员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工业化,赶上世界现代化的进步潮流,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新纪元。
自主发展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实现复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面对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内困境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开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实现自主发展梦。
1953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一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在自主发展的号召下,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建设热情共同实现梦想。1963年,山西大寨人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誓言,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成为全国农业的旗帜和学习的榜样,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全国许多地方改造自然,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也是在这一年,经过3年多的奋战,位于东北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完成探勘和建设,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工业学大庆”运动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引下,中国迅速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生产体系,在1979年提前实现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目标,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富民强国梦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就开始追寻真正的独立、繁荣、富强的中国梦。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富民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许许多多个人和企业,在给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奋斗成功的本身就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以十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继之是一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多层次改革
所有制改革打破没有多种所有制相互竞争的旧局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性,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随即形成。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动起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积极性。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中国实现富强梦的另一重要决策。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7倍,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荣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小康梦
进入新世纪,富民强国梦又有了新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1984年3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既借鉴了儒家文化中“小康”的概念,同时又赋予传统“小康”新的时代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民强国梦的新追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小康梦的郑重承诺。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让小康梦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今天的中国,
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人民在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互动交融中,民族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中国梦奏响了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