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对心智都还处在成长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一旦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就会从中体会到快乐而更加喜爱数学,从而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学过程中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笔者想通过多年来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用快乐激发兴趣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的教师教学成绩格外优秀,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业务水平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关心、爱护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热情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很多教学案例表明,师生之间如果建立起亲和、融洽的关系,学生们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热情和乐于创造的勇气。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该教师产生反感、恐惧或抵触情绪,进而发展到厌烦他所教的功课,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说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从教学角度讲,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主动亲近学生,建立起亲情般的师生感情,创造出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这样的教学氛围。
例如,教学约等号的写法时,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有好办法让大家记住约等号的写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活跃起来,有的说:“约等号像波浪线。”有的说:“约等号像飘动的旗子。”有的说:“约等号像一只先低头后翘尾巴的大公鸡”。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笑声,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学生们在笑声中参与了学习,既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又记住了约等号的写法,从此以后学生们书写约等号时再也没有出现错误。再如,在教学钟表的整点时,为了加速记忆,我以钟表做演示,向同学们提问:“钟表上的三根针是情同手足的三兄弟,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他们都长得什么样啊?他们谁跑得最快?谁又跑得最慢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活跃起来,一位学生说:“时针是大哥,长得又矮又胖,跑起来最慢,每走一格要1小时。”一位学生接着说:“分针是二哥,中等个儿,跑得不快也不慢,走一格是一分钟。”另一位学生说:“秒针是三弟,个儿最高,跑起来最快。”学生们听着形象生动的答案,脸上洋溢着笑容,很快记住了钟面的整点,对分秒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以乐激趣,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二、建立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学科,它的美妙之处是能够把混乱化为和谐,纷杂化为对称,繁复变为简单,又能从统一中演绎出千变万化,还能从千变万化中探索出规律。要探索它的奥秘,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们。作为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扫除学生们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到处都隐藏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处理和解决。作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起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们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们回家找到不同年份的年历表,并自己查出31天、30天的月份各有哪些?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再来上课时,很多同学把年历表都带来了,大家共同发现了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和十二月,30天的月份有四六九和十一月,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我还和学生们采用左拳记忆法,加深记忆。同时我让同学们找出自己生日、父母生日等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让他们感触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再如,在教授数字6的组成时,我让学生们回到家拿自己的6个玩具先琢磨一下,看看分成两份能有几种分法,然后,再到课堂上来演示自己的分法。从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的表现看,孩子们课后一定是用了一番功夫。这样,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入手,由问题引入生活,再用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参与激发兴趣
我们习惯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教师讲,学生听,灌输知识就如同往容器里灌水一样,使学生们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这样简单陈旧的形式令学生们厌烦,又怎么谈得上学习兴趣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也迫切地感到教学形式确实需要更新,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多唱主角,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种兴奋感和自信心是传统教学效果所达不到的。因此,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参与激发兴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推崇。
例如,在教学看图应用题一课时,我只对这一课的中心点提出问题,余下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们,让他们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一一思考得出答案,问题解决了,这一课的知识点也就全掌握了。学生们通过看图说出了图意和正确列式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们总结规律,看图应用题要分析图意,求总数加法算,求部分减法算。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都参与了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对一些有争论价值而个人又难以完成的问题,我把学生们编成小组,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人人都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们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情况,接着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等教学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了热烈讨论,最终发现了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等特点。这种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和团结合作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要多注意观察、认真倾听,还要适时参与交流、调控局面,促成问题的解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就要在钻研业务的同时,注重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课外“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用快乐激发兴趣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的教师教学成绩格外优秀,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业务水平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关心、爱护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热情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很多教学案例表明,师生之间如果建立起亲和、融洽的关系,学生们就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热情和乐于创造的勇气。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该教师产生反感、恐惧或抵触情绪,进而发展到厌烦他所教的功课,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说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从教学角度讲,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主动亲近学生,建立起亲情般的师生感情,创造出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这样的教学氛围。
例如,教学约等号的写法时,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有好办法让大家记住约等号的写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活跃起来,有的说:“约等号像波浪线。”有的说:“约等号像飘动的旗子。”有的说:“约等号像一只先低头后翘尾巴的大公鸡”。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笑声,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学生们在笑声中参与了学习,既感受到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又记住了约等号的写法,从此以后学生们书写约等号时再也没有出现错误。再如,在教学钟表的整点时,为了加速记忆,我以钟表做演示,向同学们提问:“钟表上的三根针是情同手足的三兄弟,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他们都长得什么样啊?他们谁跑得最快?谁又跑得最慢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活跃起来,一位学生说:“时针是大哥,长得又矮又胖,跑起来最慢,每走一格要1小时。”一位学生接着说:“分针是二哥,中等个儿,跑得不快也不慢,走一格是一分钟。”另一位学生说:“秒针是三弟,个儿最高,跑起来最快。”学生们听着形象生动的答案,脸上洋溢着笑容,很快记住了钟面的整点,对分秒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以乐激趣,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二、建立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学科,它的美妙之处是能够把混乱化为和谐,纷杂化为对称,繁复变为简单,又能从统一中演绎出千变万化,还能从千变万化中探索出规律。要探索它的奥秘,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经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们。作为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扫除学生们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到处都隐藏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处理和解决。作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立起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们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们回家找到不同年份的年历表,并自己查出31天、30天的月份各有哪些?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再来上课时,很多同学把年历表都带来了,大家共同发现了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和十二月,30天的月份有四六九和十一月,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我还和学生们采用左拳记忆法,加深记忆。同时我让同学们找出自己生日、父母生日等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让他们感触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再如,在教授数字6的组成时,我让学生们回到家拿自己的6个玩具先琢磨一下,看看分成两份能有几种分法,然后,再到课堂上来演示自己的分法。从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的表现看,孩子们课后一定是用了一番功夫。这样,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入手,由问题引入生活,再用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参与激发兴趣
我们习惯理解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教师讲,学生听,灌输知识就如同往容器里灌水一样,使学生们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这样简单陈旧的形式令学生们厌烦,又怎么谈得上学习兴趣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也迫切地感到教学形式确实需要更新,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多唱主角,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种兴奋感和自信心是传统教学效果所达不到的。因此,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参与激发兴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推崇。
例如,在教学看图应用题一课时,我只对这一课的中心点提出问题,余下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们,让他们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一一思考得出答案,问题解决了,这一课的知识点也就全掌握了。学生们通过看图说出了图意和正确列式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们总结规律,看图应用题要分析图意,求总数加法算,求部分减法算。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都参与了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对一些有争论价值而个人又难以完成的问题,我把学生们编成小组,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人人都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们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情况,接着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等教学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展开了热烈讨论,最终发现了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等特点。这种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和团结合作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要多注意观察、认真倾听,还要适时参与交流、调控局面,促成问题的解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就要在钻研业务的同时,注重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课外“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