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所有战争,无论时间早、晚规模大小,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围绕“对目标的发现与摧毁”展开。随着现代战争高分辨率侦察与精确打击系统不断发展升级,陆海空等各类大型作战装备正面临来自敌方卫星、预警机、无人机、高空高速侦察机等多层次立体化侦察;来自电磁、红外、可见光、高光谱多频谱的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侦察;受到来自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察打一体无人机等武器的精确打击威胁。“发现即摧毁”已不再是什么神话,在此种意义上讲,“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战争要诀已经演变成为“发现敌人,伪装自己”。为全面提升伪装隐身能力,提高在恶劣战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陆海空战场上的大块头不得不修炼遁形术。
陆上装备如何“隐迹潜踪”
随着先进探测技术、导航技术与反装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陆战场变得更加透明,使得像坦克、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地面大型装甲装备变得越来越脆弱,高可探测性的外形令其几乎无处藏身。愈发恶化战场的生存环境,倒逼这些大型装甲装备必须在提高伪装防护能力上狠下功夫,尽可能降低装备的雷达、红外、光学特征,让各种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其行踪。
大型陆上装备工作时发动机以及火炮射击时炮管的散热、履带机动时摩擦生热等都可使装备与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同时散射出肉眼不可见,而热成像仪异常敏感的红外线。因此,为避开红外探测器的探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降低热点温度法,通常采取使用隔热发动机,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改进冷却系统和通风系统等措施,来减少装备与周围环境的温差,令红外探测设备“看不清”;二是在装备外涂覆红外隐身材料法,该涂层可大量吸收红外辐射,显著降低装备被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概率,使其“看不到”。
雷达探测目标主要是通过目标反射具有相关特征的雷达波实现的。实际上,坦克表面90%以上覆盖着金属装甲,在探测方的雷达显示屏中会形成一个极其明显的图像点。因此,新型坦克通常采用改变结构布局或外形设计的方法,减少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降低被发现的风险。比如,美国的M1A2坦克就是通過采用扁平低矮的车身来减少正面被探测的有效面积。目前,多数装甲装备是通过在坦克表面涂覆隐形涂料,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当前,像“防高光谱侦察伪装材料”“变色多光谱伪装材料”等新研发的复合材料已经开始为装甲装备伪装隐身服务,这些新型材料具有极其明显的吸能特性,可以有效吸收或部分屏蔽红外线辐射和电磁辐射。
这是一种更便捷、更经济的伪装方法。微光夜视仪等光学器材搜寻目标主要是根据装甲装备与周围环境的色觉差别进行的,差别越小,越难发现。装备穿上伪装网或涂敷伪装迷彩后,其外观会具有较大迷惑性,辨识度明显下降,可使装备像变色龙一样隐蔽在周围环境中。试验表明,坦克采用三色或四色迷彩后,用微光夜视仪等光学器材探测到的概率由75%下降到33%。
施放烟幕是通过在空气中施放大量气溶胶微粒,改变电磁波传播特性来实施对光电探测、制导武器系统干扰。比如,美国已研制成功反红外遮蔽烟幕火箭,这种火箭经过发射到约120米的高空后发生爆炸,产生长300米、高120米的红外烟墙,这种烟墙可有效遮蔽地面目标的可见光、雷达波和红外辐射,以达到伪装隐身的效果。
设置充气假目标比施放烟幕更可靠,伪装效果更好,而且一个坦克、火炮、导弹车辆等大型装备的充气模型只需几分钟就能搞定。充气模型的结构是骨架加外部密封气囊,每个模型都装有热源和雷达源仿真器、动力机组及送风机,普通探测设备很难识别。实践中,通过远距离可见光观察,根本无法将其与真实装备区分开来。
除了常规手段外,新科技的应用也不断将坦克伪装隐身推向新高。自适应仿生技术,就是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使目标在颜色、温度、亮度、纹理等特征上始终能够与周围背景融为一体,通过电子显示、仿生变色、超性能材料等新技术,或使目标实现“透明”无形、“随景”变色、“曲光”消失,或使目标变幻热图、张冠李戴、像无定式。
海上装备怎样“销声匿迹”
作为大洋深处的“隐形杀手”的潜艇,通常以海水作掩护,侦察飞机、侦察卫星都难以发现它的行踪。但潜艇航行时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出的声音和本身对声波的反射,使潜艇很容易成为声呐的捕捉目标;同时,潜艇与外界联系时发出的电磁波也容易漏出“蛛丝马迹”。
据测算,潜艇的噪声每降低20分贝,可使己方被动声呐探测距离增加1倍,敌方被动声呐探测距离减半,并能缩小敌水中兵器的作战半径,降低其命中精度,同时还可以使本艇的声模拟干扰装置作战效果提高15倍左右。为此,潜艇通常采用低噪声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艇和设备之间装有弹性支座和吸音、隔音体,选用多桨叶螺旋桨或导管螺旋桨以降低螺旋桨噪声,或采用喷水推进、超导磁流体推进等先进的推进装置。
给潜艇壳体外粘消声瓦是一个常用并且有效的办法。消声瓦具有良好的吸声功能,可使敌方声呐探测能力降低50%~75%,同时还能抑制艇体振动,隔离内部噪声向艇外辐射,降低本艇自噪声,改善本艇声呐的工作条件,提高本艇声呐作用距离。消声瓦的材料、结构、厚度以及所贴艇体的结构不同,其吸声效果也不尽相同。据报道,俄罗斯台风级潜艇敷设了150毫米厚的消声瓦后,可使美国MK-46和MK-48型鱼雷的主动声呐的探测距离减小到30%左右。目前,俄罗斯大多数潜艇都贴有消声瓦;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缠绕了合成橡胶消声瓦;美国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上采用了橡胶消声瓦。
在潜艇指挥台围壳、潜望镜和常规潜艇的通气管涂敷吸波涂层的方法,可减小雷达波的散射面积。如果再增加主动式电子干扰,可使对方雷达探测距离缩短9/10。美国鲸鱼攻击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和潜望镜上都有吸波涂层。
当前,美国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及俄罗斯的北德文斯克级核潜艇属于世界上隐身性能最好的潜艇。这些潜艇全身都被喷涂了吸收声音的橡胶和消音装置,内部的所有设备都被加装了降噪消音装置,几乎所有的大型机械使用了减震设备,另外还采用大量新的隐身技术,不仅噪音级降低到了90分贝左右,即与海洋背景噪声大致相同,是真正的“安静”型潜艇。可以遇见,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游弋在大洋深处的潜艇将会更加隐蔽、更具突然攻击能力,真正成为隐蔽在大洋深处的利剑。
与潜艇不同,水面舰艇完全暴露在雷达、红外探测仪、声呐、磁探仪等各种探测设备的作用下,由于无法完全消除的目标特征,水面舰艇被各种侦测设备发现的概率,以及被各种精确制导武器跟踪和命中的概率要比潜艇高很多。因此,只有具备隐身性能的水面舰艇才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有效的作战能力。
水面舰艇的隐身重点是减少水上舰身对雷达波反射、降低水下舰体及推进系统对声呐的探测。一方面,水面舰身形状尽量减少垂直表面。可以通过改造船体和上部结构以及一系列略微突出和几何形状倾斜等的表面,以及在其上涂覆雷达吸收材料的涂层,以防止敌方水面主动雷达,高空或掠海的反舰导弹雷达探测。另一方面,水下船体部分主要通过使用改进形状的螺旋桨或者采用泵推等,或者通过改进舰体形状降低噪音。作为“海上霸主”的航母在隐身方面很是讲究。美国的里根号航母和布什号航母,将桅杆等系统整合在舰桥上,将圆形桅杆换成方形桅杆,将3D搜索雷达基座改建为几何形状;福特号航母则采用倾斜面的相控阵雷达;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通过简化舰岛和线条的方式,来满足隐身需求。
空中装备何以“瞒天过海”
隐形战机被称作“空中幽灵”,是当今战场争夺制空权、制电磁权的重要装备。而飞机的隐身功能是指通过降低飞机的雷达、红外、激光、电视、目视及声学特征,使敌方的各种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和跟踪的能力。飞机隐身主要分为两类,即被动隐身和主动隐身。其中,被动隐身主要有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和射频隐身3种方式;主动隐身主要采用有源干扰或无源干扰方法来规避敌方雷达探测设备探测。
雷达隐身就是通过采取设计合理的飞机外型、使用吸波材料、主动对消、被动对消等措施缩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压缩雷达的探测距离。据测算,合理的外形可以使飞机的雷达截面积值减少75%以上。B-2隐形轰炸机就是通过缩小自己的雷达反射截面来实现隐形的。它的雷达反射截面是目前世界上各种飞机里最小的,大概只有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水鸟的雷达反射截面。也就是说,当B-2从头顶飞过,监视雷达的人,在雷达的接收仪器上看到了光点,会认为是一只鸟,而且远距离时可能什么都没看见。
红外隐身就是通过对飞机上容易产生红外辐射的部位采取隔热、降温等措施,降低红外辐射。据报道,F-22就在蒙皮下采用油管冷却的方式降低蒙皮的表面温度,从而减少蒙皮的红外辐射量。同时,采用喷液氮、气溶胶等方法短时间大幅降低飞机发动机的红外辐射,从而使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失锁。F-22就采用在喷管喷液氮的方法降低尾部的红外辐射。
射频隐身是指通过在不影响飞机通信、探测功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机载传感器系統的射频信号特征,使敌方的无源探测传感器处于不断的信号处理和猜测中,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和确定目标。试验显示,机载雷达采用射频隐身技术后,在保持雷达对目标作用距离不降低的条件下,雷达寻的告警接收机对飞行器的探测距离从346千米降低到8.5千米;电磁信号的探测距离从2188千米降低到19.3千米;反辐射导弹的攻击距离从55千米降低到0.48千米;无源探测系统的探测距离缩减了97%以上,可见射频隐身的效果十分显著。
主动隐身就是降低飞行器信号特征的2.0版,其性能远远超出目前使用的被动隐身技术。与被动隐身技术相比,主动隐身不仅依靠外形和材料技术来降低平台的雷达散射截面,而且还利用高新尖技术,主动降低威胁辐射雷达的射频能量。同时,主动隐身系统吸收敌发射机的射频能量,调制并改变射频能量的方向,使其避开敌雷达,成为一种不能被识别和不可探测的信号。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易制造、易安装、易维护等优点。目前,世界军事强国都十分重视主动隐身技术的研发,大部分现役战斗机,如F-15、F-16、F/A-18、EF-2000、阵风等都装有先进的主动隐身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隐形技术、隐形材料和隐形机理的不断提出,必将为这些陆海空领域的大块头披上“无形”铠甲,也必然会对未来战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