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语的产生与发展自有其规律性,本义的引伸和偏移是普遍的现象。成语总有“冷”与“火”的生命周期,人为地改造成语往往并不成功。成语的稳定性既体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在结构形式的固化和情感取向的明确性。成语的陌生化运用是现代实用文体述求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成语 约定俗成 隐定性 陌生化
成语产生后随着岁月的推移,那些内含意思与字面意思原本合而为一的成语,往往会产生偏移错位,就好像日全蚀后渐渐出现的黑白分明的眩目的重影一样。这种成语我们可以罗列很多,比如“破釜沉舟”,起初只记录了值得记录的历史上悲壮的一幕,字面意思还清晰地烙印着这一点。然而在传诵沿用过程中,成语的内容含义发生了引伸,现在人们使用它已很少想到典出何处,也与争霸和军事很少关联,而专指一种下定决心干到底的抽象心态了。
中国的成语积累下来的何止成千上万,很大一部分没有推广流行开来,结果变成冷僻的了。不过一个成语的一时冷僻或者很长一段时期的冷僻,并不能证明它已经衰弱或者近于死亡,就像瓜果的成熟期有长有短一样,成语的俗成期也有早有晚。有的成语从一产生就被那个时代所偏爱;有的成语直到某个时代才大行其道;有的成语“火”过了,又潜伏起来,或者真的要死掉了。总的说来,成语也是词汇的一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比如解放初期的“当家作主”、十年动乱时期的“牛鬼蛇神”、改革开放之初的“拨乱反正”,这些红极一时的词儿,现在已经冷却暗淡下来,日常中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被一个时代使用或不合乎使用的成语也是成语,它有着不可置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改造它的。现代作家老舍曾做过这个方面的尝试,他专门提到过一些成语的通俗性并进行了改造,如“任劳任怨”就改成“认劳认怨”(《与工人同志谈写作》)。他说得极有道理,可是几十年过去,社会并没有认可这位大作家的做法,“任劳任怨”还是“任劳任怨”,并没有变成“认劳认怨”。
归纳起来说,成语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上边的例子只是说明它的字词的不可替代性,除此而外还有结构形式的固化和情感取向的明确性。成语大多是四字句,至于为什么是四字句,我想这是语言构造上的惯性思维使然,形成一种定势或者说独到的识别系统,它是语言的品牌,有着不可置疑的历史的选择。与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模式语言相比较,成语的结构形式已凝炼极致,呈现出整句之美,这使它无论调度于任何语言环境中,都会像绿叶中的红花一样璀璨鲜明。固化的结构形式是成语的体貌,稍加改动可能就会损伤其特有的美,甚至面目皆非,使成语的认知度丧失殆尽。成语的情感取向定势又是深一层次的问题,人们对这种语感的把握也来自于成语约定俗成的作用力。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即便一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人,也不会对一台成功的歌舞晚会用“寻欢作乐”来表述。我们要知道成语存在着感情色调的冷暖、态度的褒贬,也应注意到这些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如“削足适履”为寓言法,“男盗女娼”为案例法,“欢天喜地”为夸饰法,“怒发冲冠”为肖像法,“雪中送炭”为对比法,“狼狈为奸”为漫画法,“华而不实”为象征法……诸此等等,成语的情感与其思想形成合力,犹如水乳交融。成语的情感倾向也有着程度的区别,“抱薪救火”、“火上浇油”、“惹火烧身”、“玩火自焚”这几个成语,其针贬分量的轻重次第就显而易见。
当然,强大的社会趋势或政治力量确实会赋予一些成语新的内涵,乃至改变它们坚强的形式。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一个对于共产党至关重要的成语“实事求是”做了这样全新的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阐述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哲学精神,是这个成语从前所不具有的新生,它已然成为共产党作风的代名词,指导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活动。今天中共中央一再倡导的“与时俱进”已经口口相传,这是对老成语“与日俱进”成功的翻作和利用,恰当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取向。这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新成语的一种衍生方式,用新的约定代替老的俗成,并形成新的俗成。
生活和历史不可重复,然而本质上总有类同性。因为这种类同,所以成语总有存在和使用的必要;因为今夕有别,所以成语又不断的产生以适应新的需要,如今天的“改革开放”、“以法制国”、“反腐倡廉”等等。
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及一下成语的陌生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词语陌生化的例子也比较多,如推销楼盘的海报中就有“艺墅学苑”的新鲜词儿,显然它是“艺术学院”陌生化的巧用。不过,陌生化手法运用得最多、最出色的还是在成语上。我们就以广告词为例:
1.一毛不拔(牙刷广告)
2.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3.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器广告)
4.出手不凡钻石表(钻石表广告)
上面几则广告词中对成语的陌生化处理,明显增强了广告的新奇感和幽默、风趣的轻松情调,它们对成语本义背离的同时,反而更贴近广告诉求的目的。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这种陌生化修辞,无一不是以成语原本意义为参照物的,——它是以成语的“熟”为反托,形成“新”的效果和刺激点,从而达到深入人心的用意。本质上说,还是成语的约定俗成的力量在起作用,否则,“新”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成语 约定俗成 隐定性 陌生化
成语产生后随着岁月的推移,那些内含意思与字面意思原本合而为一的成语,往往会产生偏移错位,就好像日全蚀后渐渐出现的黑白分明的眩目的重影一样。这种成语我们可以罗列很多,比如“破釜沉舟”,起初只记录了值得记录的历史上悲壮的一幕,字面意思还清晰地烙印着这一点。然而在传诵沿用过程中,成语的内容含义发生了引伸,现在人们使用它已很少想到典出何处,也与争霸和军事很少关联,而专指一种下定决心干到底的抽象心态了。
中国的成语积累下来的何止成千上万,很大一部分没有推广流行开来,结果变成冷僻的了。不过一个成语的一时冷僻或者很长一段时期的冷僻,并不能证明它已经衰弱或者近于死亡,就像瓜果的成熟期有长有短一样,成语的俗成期也有早有晚。有的成语从一产生就被那个时代所偏爱;有的成语直到某个时代才大行其道;有的成语“火”过了,又潜伏起来,或者真的要死掉了。总的说来,成语也是词汇的一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比如解放初期的“当家作主”、十年动乱时期的“牛鬼蛇神”、改革开放之初的“拨乱反正”,这些红极一时的词儿,现在已经冷却暗淡下来,日常中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被一个时代使用或不合乎使用的成语也是成语,它有着不可置疑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改造它的。现代作家老舍曾做过这个方面的尝试,他专门提到过一些成语的通俗性并进行了改造,如“任劳任怨”就改成“认劳认怨”(《与工人同志谈写作》)。他说得极有道理,可是几十年过去,社会并没有认可这位大作家的做法,“任劳任怨”还是“任劳任怨”,并没有变成“认劳认怨”。
归纳起来说,成语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上边的例子只是说明它的字词的不可替代性,除此而外还有结构形式的固化和情感取向的明确性。成语大多是四字句,至于为什么是四字句,我想这是语言构造上的惯性思维使然,形成一种定势或者说独到的识别系统,它是语言的品牌,有着不可置疑的历史的选择。与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模式语言相比较,成语的结构形式已凝炼极致,呈现出整句之美,这使它无论调度于任何语言环境中,都会像绿叶中的红花一样璀璨鲜明。固化的结构形式是成语的体貌,稍加改动可能就会损伤其特有的美,甚至面目皆非,使成语的认知度丧失殆尽。成语的情感取向定势又是深一层次的问题,人们对这种语感的把握也来自于成语约定俗成的作用力。这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即便一个没有读过几天书的人,也不会对一台成功的歌舞晚会用“寻欢作乐”来表述。我们要知道成语存在着感情色调的冷暖、态度的褒贬,也应注意到这些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如“削足适履”为寓言法,“男盗女娼”为案例法,“欢天喜地”为夸饰法,“怒发冲冠”为肖像法,“雪中送炭”为对比法,“狼狈为奸”为漫画法,“华而不实”为象征法……诸此等等,成语的情感与其思想形成合力,犹如水乳交融。成语的情感倾向也有着程度的区别,“抱薪救火”、“火上浇油”、“惹火烧身”、“玩火自焚”这几个成语,其针贬分量的轻重次第就显而易见。
当然,强大的社会趋势或政治力量确实会赋予一些成语新的内涵,乃至改变它们坚强的形式。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一个对于共产党至关重要的成语“实事求是”做了这样全新的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阐述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哲学精神,是这个成语从前所不具有的新生,它已然成为共产党作风的代名词,指导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活动。今天中共中央一再倡导的“与时俱进”已经口口相传,这是对老成语“与日俱进”成功的翻作和利用,恰当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取向。这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新成语的一种衍生方式,用新的约定代替老的俗成,并形成新的俗成。
生活和历史不可重复,然而本质上总有类同性。因为这种类同,所以成语总有存在和使用的必要;因为今夕有别,所以成语又不断的产生以适应新的需要,如今天的“改革开放”、“以法制国”、“反腐倡廉”等等。
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及一下成语的陌生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词语陌生化的例子也比较多,如推销楼盘的海报中就有“艺墅学苑”的新鲜词儿,显然它是“艺术学院”陌生化的巧用。不过,陌生化手法运用得最多、最出色的还是在成语上。我们就以广告词为例:
1.一毛不拔(牙刷广告)
2.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3.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器广告)
4.出手不凡钻石表(钻石表广告)
上面几则广告词中对成语的陌生化处理,明显增强了广告的新奇感和幽默、风趣的轻松情调,它们对成语本义背离的同时,反而更贴近广告诉求的目的。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这种陌生化修辞,无一不是以成语原本意义为参照物的,——它是以成语的“熟”为反托,形成“新”的效果和刺激点,从而达到深入人心的用意。本质上说,还是成语的约定俗成的力量在起作用,否则,“新”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