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
2003—2007年,中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围绕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既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避免了出现大的起落。
2007年下半年,根据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较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较为突出,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双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许多国家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适应形势变化,7月份中央及时提出了“一保一控”方针,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加深,对我国经济影响逐步加大,外部冲击使正在抑制经济过热、减缓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步伐较快。经济增速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只有9%,下降近3个百分点。从年度看,可能下降2个多百分点。
对此,我们既应该高度重视,又不要反应过度。这既是挑战,又是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关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
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GDP将增长近10%,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据估算,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3%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可能是负数。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2009年的世界经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9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仅为3.9%;该组织7月份发布的预期增幅为4.1%。IMF还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3.9%下调至3%,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MF将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时的1.3%小幅上调至1.6%,将2009年美国经济增幅预期由之前的0.8%下调至0.1%。IMF将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的1.7%下调至1.3%,并将2009年经济增幅预期由1.2%下调至0.2%。IMF预计,经物价因素调整后,日本经济今年将增长0.7%,低于7月份预计的1.5%,IMF还将日本200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1.5%下调至0.5%。IMF将对中国2008年GDP增长率的预期维持在9.7%不变,但将2009年增幅预期从7月份时的9.8%下调至9.3%。
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及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将进一步下降,进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造成影响。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近期数据(2002—2007年)粗略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减速的程度。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受次贷危机影响,如果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1.6%,则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7年下降3.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2009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0.1%,则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8年下降7.8个百分点左右。
初步判断,2009年虽然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得当,在外需增长显著减缓的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稳定投资,适度增加非生产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关键性领域改革步伐,则2009年GDP增长率虽然可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长,同时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5%以下。
三、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
在新形势下,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和方法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应由主要防通胀转为主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为此,财政政策要从稳健转为适度扩张,货币政策要由从紧转为适度放松,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防通胀虽然仍是宏观经济政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如果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降下来,通货膨胀率肯定也可以降下来。但是,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加深、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即可,不必苛求把通货膨胀率过快降下来。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左右较为合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会加剧许多结构性矛盾,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低不利于增加就业,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在充分吸取以往历次宏观调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应更好地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保持经济适度的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第二,处理好农民增收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
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已显著上涨。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在限制粮食出口等政策的作用下,目前我国粮食价格仍然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粮食食品价格上涨有合理性的一面,有利于农民增收。我国农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为我们进一步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提供了外部条件。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兼顾消费者承受能力和生产者利益,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因此,要处理好粮食涨价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粮食涨价后,对城镇低收入者的影响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来解决。
第三,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今年初开始实施的价格管制是应急的措施,对成品油、电力实施的价格管制以及对食品、钢材、水泥等商品实施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于短期抑制高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持续的价格管制,不仅不利于消除通胀压力,而且还会导致供给短缺与资源配置不当。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相当于我国对全世界的补贴。从长期来看,一旦通货膨胀压力趋缓,应抓住机遇,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理顺资源要素价格、逐步消除价格扭曲,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应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理顺电力、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等资源要素价格,不断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在防止经济增速过多过快下滑,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时,还必须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较为充分,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增加较多,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被掩盖下来。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快发展时,即使总量供给能够满足需求扩张的需要,结构性供需矛盾也能产生通货膨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而采取的紧缩性政策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使原先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减慢是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的减慢具有积极意义。
在目前外需有所放缓的条件下,处理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系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深化改革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波动问题,可通过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来加以解决,但是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经济现象,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是很难起作用的。这些深层次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并延续了一段时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改革不到位,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滞后。深层次问题难以单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必须通过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
总之,我们应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和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不失时机地理顺农产品价格、理顺资源要素价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003—2007年,中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围绕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既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避免了出现大的起落。
2007年下半年,根据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较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较为突出,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双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许多国家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适应形势变化,7月份中央及时提出了“一保一控”方针,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加深,对我国经济影响逐步加大,外部冲击使正在抑制经济过热、减缓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步伐较快。经济增速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只有9%,下降近3个百分点。从年度看,可能下降2个多百分点。
对此,我们既应该高度重视,又不要反应过度。这既是挑战,又是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关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
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GDP将增长近10%,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据估算,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3%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可能是负数。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2009年的世界经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9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仅为3.9%;该组织7月份发布的预期增幅为4.1%。IMF还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3.9%下调至3%,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MF将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时的1.3%小幅上调至1.6%,将2009年美国经济增幅预期由之前的0.8%下调至0.1%。IMF将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的1.7%下调至1.3%,并将2009年经济增幅预期由1.2%下调至0.2%。IMF预计,经物价因素调整后,日本经济今年将增长0.7%,低于7月份预计的1.5%,IMF还将日本200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1.5%下调至0.5%。IMF将对中国2008年GDP增长率的预期维持在9.7%不变,但将2009年增幅预期从7月份时的9.8%下调至9.3%。
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及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将进一步下降,进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造成影响。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近期数据(2002—2007年)粗略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减速的程度。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受次贷危机影响,如果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1.6%,则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7年下降3.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2009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0.1%,则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8年下降7.8个百分点左右。
初步判断,2009年虽然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得当,在外需增长显著减缓的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稳定投资,适度增加非生产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关键性领域改革步伐,则2009年GDP增长率虽然可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长,同时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5%以下。
三、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
在新形势下,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和方法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应由主要防通胀转为主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为此,财政政策要从稳健转为适度扩张,货币政策要由从紧转为适度放松,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防通胀虽然仍是宏观经济政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如果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降下来,通货膨胀率肯定也可以降下来。但是,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加深、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即可,不必苛求把通货膨胀率过快降下来。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左右较为合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会加剧许多结构性矛盾,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低不利于增加就业,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在充分吸取以往历次宏观调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应更好地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保持经济适度的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第二,处理好农民增收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
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已显著上涨。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在限制粮食出口等政策的作用下,目前我国粮食价格仍然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粮食食品价格上涨有合理性的一面,有利于农民增收。我国农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为我们进一步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提供了外部条件。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兼顾消费者承受能力和生产者利益,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因此,要处理好粮食涨价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粮食涨价后,对城镇低收入者的影响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来解决。
第三,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今年初开始实施的价格管制是应急的措施,对成品油、电力实施的价格管制以及对食品、钢材、水泥等商品实施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于短期抑制高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持续的价格管制,不仅不利于消除通胀压力,而且还会导致供给短缺与资源配置不当。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相当于我国对全世界的补贴。从长期来看,一旦通货膨胀压力趋缓,应抓住机遇,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理顺资源要素价格、逐步消除价格扭曲,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应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理顺电力、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等资源要素价格,不断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在防止经济增速过多过快下滑,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时,还必须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较为充分,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增加较多,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被掩盖下来。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快发展时,即使总量供给能够满足需求扩张的需要,结构性供需矛盾也能产生通货膨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而采取的紧缩性政策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使原先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减慢是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的减慢具有积极意义。
在目前外需有所放缓的条件下,处理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系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深化改革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制度和机制保证。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波动问题,可通过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来加以解决,但是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长期或反复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经济现象,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是很难起作用的。这些深层次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并延续了一段时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改革不到位,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滞后。深层次问题难以单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必须通过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
总之,我们应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和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不失时机地理顺农产品价格、理顺资源要素价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