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17日下午,江苏苏宁女足以2∶0击败大连女足,捧起了2019年女足超级杯冠军。19日晚,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出席了苏宁女足的庆功宴。庆功宴上,张近东勉励女足队员说,“环境压力不可避免,但付出和努力依然成就了冠军之师。”
实际上,这句话也是对全体苏宁人的鼓励。苏宁近30年来,都在不断克服环境并砥砺前行。
“苏宁成功的诀窍源于对于零售本质的坚持。我们始终在关注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并始终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张近东告诉记者,不管未来市场如何千变万化,苏宁始终把握住零售的本质,即把服务顾客作为最重要的核心。
今年,苏宁完成了对万达百货与家乐福中国的两笔收购。
“2013年我就曾说过,未来零售不只在线上,也不只在线下,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线下要拥抱线上,线上要走向线下。今天,我们对这一趋势看得更加清晰了。”张近东表示。
在最早的互联网转型中,与纯电子商务的“轻装上阵”不同,苏宁的几千家门店似乎成为了负担。然而峰回路转,在互联网巨头不断向线下探寻的今天,苏宁宝贵的实体零售经验是否会成为另一笔财富?肉眼可见的是苏宁易购的销售数据,如今的苏宁已无疑成为阿里、腾讯新零售之外的第三极,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张近东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优异成绩。
苏宁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回顾苏宁的发展,不难发现“主动求变”是其主旋律。
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放弃已有的稳定工作,以10万元成立了一家名为“苏宁家电”的两層店面,并命名为南京苏宁交家电公司,这是苏宁的前身,也是苏宁能够追溯到的最早故事。上世纪90年代,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逐步成为消费的热点,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一波消费浪潮下,催生了包括苏宁在内的一众家电销售企业。也正是在这时,张近东选择了专营空调,与当时国营商场的粗犷式经营不同,张近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的差异化运营,也帮助苏宁在90年代末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1998年,中国家电行业爆发期出现,与此同时,中国住房改革兴起。这些都让张近东看到,仅是空调业务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张近东也开始带领苏宁向综合电器连锁经营的方向转型,可以说,这是苏宁的第一次变革。
实际上,正是消费者对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家用电器的需求。为了发展综合电器连锁零售模式,张近东砍掉了近50%的批发业务,也正是这种坚持与决绝,为苏宁带来了一次变革的机遇。在转向全国连锁经营的阶段,1999年,苏宁南京新街口旗舰店开业,次年,苏宁开始在全国推行连锁制度。
2004年,苏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在此后几年间,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整个电器行业也是“送走了国美,迎来了京东”,面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局,张近东重新对互联网进行思考。
2010年,电商平台苏宁易购正式上线,这成为线下起家的苏宁主动转型线上的标志,究竟应该如何扩充线上渠道?线上、线下如何定价?线上平台如何定位?整个企业又该如何发展?在这个阶段,这些问题成为包括苏宁在内的实体零售业的普遍难题。
2012年8月14日,刘强东在其个人微博直接向苏宁宣战,下午,苏宁易购宣布应战。第二天,中国互联网上史无前例的家电价格战正式展开,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张近东进行了互联网转型的初步探索。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张近东提出要做“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时至今日,苏宁已经形成易购、物流、金融、科技、置业等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智慧零售生态型企业。
当然,苏宁的“两化融合”还在持续,如果说苏宁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线下到线上,那么时至今日,张近东正带领苏宁全力打造“全场景的智慧零售”,数字化转型正进一步深化。
在2019年“双11”期间,苏宁也秀出了肌肉。“双11”当天,苏宁的全渠道订单量增长了76%,移动支付笔数同比增长了139%。同时,苏宁对家乐福中国的改造效应也得以显现。
继2019年2月收购万达百货37家门店后,6月23日晚间,苏宁易购宣布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9月27日,这笔收购正式完成交割,而在不久前的“双11”,家乐福也参与其中。
苏宁提供资料显示,11月1日至11日,家乐福销售额同比增长103%,51%的门店突破单日销售纪录,到家服务订单量增长310%,最快仅用时16分57秒就完成送达。
张近东表示,通过收购万达百货与家乐福中国,苏宁的线下零售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张近东看来,谁掌握了数字与数据,谁便主宰了这个世界。所有零售企业都要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探索各自业态、各自企业零售业务数字化的实施路径。
“智慧零售的本质就是数字零售,而未来零售必将是差异化的商品、人性化服务、智能化运营的三者合一。”此外张近东还强调,在未来,线上、线下不再是划分渠道的界限。苏宁目前拥有4000多个自主研发的系统,在大数据、物联网、AI、云计算、5G等技术中都有扎实的创新落地。
“市场必然会伴随着变化。企业发展的好坏,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有没有准备好。”而对于未来5年,张近东认为,伴随着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加速融合,各行各业都会更依赖于技术创新,产业互联网也会成为必然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
实际上,这句话也是对全体苏宁人的鼓励。苏宁近30年来,都在不断克服环境并砥砺前行。
“苏宁成功的诀窍源于对于零售本质的坚持。我们始终在关注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并始终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张近东告诉记者,不管未来市场如何千变万化,苏宁始终把握住零售的本质,即把服务顾客作为最重要的核心。
今年,苏宁完成了对万达百货与家乐福中国的两笔收购。
“2013年我就曾说过,未来零售不只在线上,也不只在线下,一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线下要拥抱线上,线上要走向线下。今天,我们对这一趋势看得更加清晰了。”张近东表示。
在最早的互联网转型中,与纯电子商务的“轻装上阵”不同,苏宁的几千家门店似乎成为了负担。然而峰回路转,在互联网巨头不断向线下探寻的今天,苏宁宝贵的实体零售经验是否会成为另一笔财富?肉眼可见的是苏宁易购的销售数据,如今的苏宁已无疑成为阿里、腾讯新零售之外的第三极,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张近东在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优异成绩。
坚守与盘活
苏宁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回顾苏宁的发展,不难发现“主动求变”是其主旋律。
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放弃已有的稳定工作,以10万元成立了一家名为“苏宁家电”的两層店面,并命名为南京苏宁交家电公司,这是苏宁的前身,也是苏宁能够追溯到的最早故事。上世纪90年代,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逐步成为消费的热点,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一波消费浪潮下,催生了包括苏宁在内的一众家电销售企业。也正是在这时,张近东选择了专营空调,与当时国营商场的粗犷式经营不同,张近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的差异化运营,也帮助苏宁在90年代末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1998年,中国家电行业爆发期出现,与此同时,中国住房改革兴起。这些都让张近东看到,仅是空调业务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张近东也开始带领苏宁向综合电器连锁经营的方向转型,可以说,这是苏宁的第一次变革。
实际上,正是消费者对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家用电器的需求。为了发展综合电器连锁零售模式,张近东砍掉了近50%的批发业务,也正是这种坚持与决绝,为苏宁带来了一次变革的机遇。在转向全国连锁经营的阶段,1999年,苏宁南京新街口旗舰店开业,次年,苏宁开始在全国推行连锁制度。
2004年,苏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在此后几年间,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整个电器行业也是“送走了国美,迎来了京东”,面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局,张近东重新对互联网进行思考。
2010年,电商平台苏宁易购正式上线,这成为线下起家的苏宁主动转型线上的标志,究竟应该如何扩充线上渠道?线上、线下如何定价?线上平台如何定位?整个企业又该如何发展?在这个阶段,这些问题成为包括苏宁在内的实体零售业的普遍难题。
2012年8月14日,刘强东在其个人微博直接向苏宁宣战,下午,苏宁易购宣布应战。第二天,中国互联网上史无前例的家电价格战正式展开,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张近东进行了互联网转型的初步探索。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张近东提出要做“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时至今日,苏宁已经形成易购、物流、金融、科技、置业等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智慧零售生态型企业。
当然,苏宁的“两化融合”还在持续,如果说苏宁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线下到线上,那么时至今日,张近东正带领苏宁全力打造“全场景的智慧零售”,数字化转型正进一步深化。
在2019年“双11”期间,苏宁也秀出了肌肉。“双11”当天,苏宁的全渠道订单量增长了76%,移动支付笔数同比增长了139%。同时,苏宁对家乐福中国的改造效应也得以显现。
两笔收购与未来五年
继2019年2月收购万达百货37家门店后,6月23日晚间,苏宁易购宣布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9月27日,这笔收购正式完成交割,而在不久前的“双11”,家乐福也参与其中。
苏宁提供资料显示,11月1日至11日,家乐福销售额同比增长103%,51%的门店突破单日销售纪录,到家服务订单量增长310%,最快仅用时16分57秒就完成送达。
张近东表示,通过收购万达百货与家乐福中国,苏宁的线下零售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张近东看来,谁掌握了数字与数据,谁便主宰了这个世界。所有零售企业都要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探索各自业态、各自企业零售业务数字化的实施路径。
“智慧零售的本质就是数字零售,而未来零售必将是差异化的商品、人性化服务、智能化运营的三者合一。”此外张近东还强调,在未来,线上、线下不再是划分渠道的界限。苏宁目前拥有4000多个自主研发的系统,在大数据、物联网、AI、云计算、5G等技术中都有扎实的创新落地。
“市场必然会伴随着变化。企业发展的好坏,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有没有准备好。”而对于未来5年,张近东认为,伴随着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加速融合,各行各业都会更依赖于技术创新,产业互联网也会成为必然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