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多玛《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把字句”初探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_1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国传教士傅多玛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文章从该书特殊的句法结构“把字句”出发,揭示这部教材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的“把字句”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如对学生说话、命令仆人等,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但因为历史发展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把”字的语法化尚未彻底完成,书中有的“把字句”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傅多玛 《汉英北京官话词汇》 把字句 对外汉语教材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逐渐将目光转向明清以来外國人编写的汉语教科书上,因为这些教材的编者大多是汉语二语学习者,对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策略等深有体会,内容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傅多玛的《汉英北京官话词汇》在东北、华北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力,这本书不仅能成为汉语史研究的珍贵语料,也能对当今汉语教材的编写予以启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编排体例
  全书共六个部分,分别为封面、扉页、前言(Preface)、正文(Chapter One to Twenty-four)、索引(Index)和勘误表(Errata),均采用横排方式。
  作者在前言部分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述了自己编写这本书的原因。第二,提供使用这本书的建议和适用范围。第三,对詹姆士牧师提出的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表示感谢。
  正文部分共有二十四章,共215页,每一章节无课文标题,仅以第一章(Chapter Ⅰ)、第二章(Chapter Ⅱ)等进行简单地标示,也没有特定的话题,每章节由若干词汇、短语和句子组成,都配有相应的英文翻译,如第三章(Chapter Ⅲ)第一句话“把这一封信交给王先生”,相应的英文解释为“Take this letter and give it to Mr. Wang.”。本书涉及的话题十分广泛,包括日常的生活对话、文化常识以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在第二十四章结束后作者花费了一些篇幅来介绍中国的常用部首,如对“攵”的介绍:“攵 反文 The character攵 at the right hand or contrary side of another character.”有的部首还提供了例字,如对“亻”的介绍:“亻单立人 A single man standing erect,in contrast to the leaning form of the full character 人。单立人加两横儿为仁字 The character 仁 is made by adding two horizontal strokes to a single man.”
  索引部分按照英文首字母进行排序,读者可根据英文单词查询所对应的汉语用法,如“Ready”对应的页面为17、20、172,再根据页面可以查询到例句:①饭好了就送来。(When the food is ready,bring it in.)②东西都好了。(Everything is ready.)③得定做,没有现成的。(It will have to be made to order;there are no ready-made ones.)
  勘误表是用来提示正文中某一页某一行出现的错误和改正方法,如“48 4 omit ‘呢’”,意为在正文的第48页第4行,删去“呢”,原文为“我听说了总督今天要出门呢”。修改后的句子是“我听说了总督今天要出门”。
  二.“把字句”的用法
  “把字句”一直是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研究的热点,应用十分广泛。王力(1944)最早提出“处置式”的概念,即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随后,吕叔湘(1987)又把“处置式”称为“把字句”。不同学者编写的《现代汉语》对“把字句”的定义有所不同,例如黄伯荣、廖序东(1990)认为在谓语动词前用“把”引出受事,并对受事进行处置的主动句称为“把”字句。胡裕树(1995)认为“把”是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目的是强调动作的结果。邢福义(2011)认为“把字句”是状语部分含“把”的句子,不是一般动宾句的变换形式。“把字句”的应用有条件限制,对留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国家汉办在2014年修订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将“把字句”划分为以下格式:
  本书以《大纲》的结构形式来划分《汉英北京官话词汇》中的“把字句”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写,以期了解当时的语言现象和汉语语法教学状况。
  1.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在/到/给/干净/完/成 /……
  这个结构可以看作是最简单的“把字句”,常用来表示位移或者性质变化,是留学生最先接触也是最早习得的一类。广义处置式表示动作行为实施后,某事物发生位移变化,多为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是处置式的常用形式、基础结构。狭义处置式表示动作行为实施后,某事物发生了某种变化,或产生了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句式结构最为丰富灵活,由广义处置式发展而成。其中“把 宾语 在/到/给……”是广义处置式;“把 宾语 干净/完/成……”和“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补语”是狭义处置式。这两种结构书中数量最多,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例如:
  ①把这一封信交给王先生。
  ②把洗澡盆搁在睡觉的屋里。
  ③你们俩把这个箱子拿进屋里去。
  ④把这一封信送到邮政局。
  ⑤把他送到门口儿。
  ⑥把粳米煮熟了。
  ⑦把床上的蚊帐也挂上。
  ⑧你们把书合上。
  2.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补语
  上文中提到这类结构的“把”字句属于狭义处置式,按照补语的语义类型可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等。该结构动词后的补语以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为主,动词前面常带状语。本书中趋向补语数量非常多,例如:   ①把帘子撩起来。
  ②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
  ③把他翻过来盖儿朝上这一面儿朝下。
  ④把你那个钱好好儿的收起来。
  ⑤把车磨回来我们要往回走。
  3.主语 把 宾语 给 (指人名词或代词) 动词短语
  《大纲》中将这个结构划分为五级,“给”在这里是一个介词,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难度比较大。虽然在本书第三章节中就已经出现,但数量少,前后间隔跨度大,例如:
  ①你把信给他留下了没有?
  ②把这些珠子给我串上。
  ③把这个辞行的片子给某人送去。
  4.其他“把字句”结构
  除了上述三种“把字句”结构,其他类型的例句比较少,我们放在一起进行论述。
  “主语 把 宾语 动词重叠式”中重叠式既有“光杆动词”的重叠,也有在两个动词中间加“一”的情况,例如:“秫稭都朽了把他戳起来晒晒。”和“找一个锯碗的把你打的那些盘子茶杯都锯一锯。”
  “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了”的结构里,单独出现“了”的情况如“烤火的时候他把手烧了。”“了”放在补语后做语气词的情况比较多,也有在“了”后面加“去”字,作为一种常用的口语表达出现, 例如“把浮头儿的油撇了去。”
  因为历史发展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把”字的语法化尚未彻底完成,书中有的“把字句”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一定差别,例如“你是把时候错过去了。”“时候”是“错过”的受事,但“你”并没有对“时候”有什么处置,宾语在意念上也不是有定的,沒有像现代汉语中的典型“把字句”那样改变“把”字宾语的状态。上文列举的教材中,同一时期的禧在明的《华英文义津逮》(1907)里也有这种格式,如:“这个跑可了不得了,若是大个儿把借哥赶上了,这个话不用我往下说,好可在这上头。”
  本书中存在大量的无主语处置句,并且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如对学生说话、命令仆人等。这样的结构常常集中出现,由此推测傅多玛是希望正在学习北京官话的读者能够按照“把字句”结构生成更多类似的句子并且灵活运用,其句式前后出现的位置也大体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
  《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是一部主要针对英国传教士的汉语初学者的口语教材,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北京官话乃至北京话的语言特点,是研究北京话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宝贵语料。这部文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将其与同时期的北京话文献进行对比,也可以结合其他传教士或者外交官编写的汉语教材进行对比,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看待对外汉语教材史。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6]李凌.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的处置式[J].现代语文,2019(4):41-45.
  [7]孙艺轩.清末民初汉语“把”字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李银菊.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狄考文的汉语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已经是有目共睹,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之中也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当下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此重视起来,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德育教育内容,由此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 阅读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现如今,教育需要重点围绕着
内容摘要:作为首部面向世界真实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报告文学巨著,《红星照耀中国》丰富地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红军、中共著名领导人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信念。从艺术视角观照,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作品中灵活运用的“互见法”,使得作品体现出多种艺术特性,如详略、互补、虚实艺术,在人物形象构建、重大事件描述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互见法 叙事艺术  数十年来
内容摘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抓住了中西方教育模式典型的差异,是一部促进中西方教育交流的佳作。文章从该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揭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思考,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式教育 西式教育 教育模式 对比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内容摘要: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不论“闪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新样式,还是“小段子”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品,它们都能给当今那些乐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本文通过对几则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鉴赏,来谈谈文学“闪小说”与生活“小段子”的差异性所在。  关键词:闪小说 小段子 思想性 深刻性 情节性 艺术
内容摘要:文字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是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字学课程改革一要加强教材建设;二要在内容上突出字形结构分析和汉字文化教学;三要在方法上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四要有效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字学 课程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
内容摘要: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中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是留学生必须学习的语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基于汉语教学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汉语中歧义的类型,以期对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歧义研究 歧义分类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使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在现代汉语中更是如此。而歧义现象往往反映了语言
内容摘要:文艺理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的源起和发展皆受益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概念。本文将从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原型”的关系、原型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关系,三方面来讨论神话-原型批评中荣格的文学批评发展路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 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的西方,最初起源于以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为代表的英国。弗雷泽提出了“交感巫
内容摘要:“中”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特色词,且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中”在河南方言里的话语分布为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单独使用或连用。“中”的交际功能可分为积极的应对功能:应允和转接;以及消极的应对功能:让步和反对。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 话语分布 交际功能  河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又被称为“中原官话”,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方言特色。在极具多样性的河南方言的词汇语料中,“中”被使用的较为广泛
内容摘要:石黑一雄英籍日裔的移民身份使他的写作视野站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更具国际审美,因此引起了全世界读者的普遍共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黑一雄的小说被大量译介到了中国,拥有大量中国读者,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论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模式、伦理、身份、国际主义写作以及历史主题等方面,同时存在研究主题和角度重复等问题。   关键词:石黑一雄 中国 译介 研究  石黑一雄是世界著名作家,被认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合理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四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