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9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慈善法》,此法将于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有人说,慈善繁荣的时代来临了。但一定要警惕,慈善之花盛开的时候,“伪慈善”的杂草免不了随之而来。
我区别慈善与“伪慈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目标、发展、对质疑的态度、有数据而非故事。
慈善项目的目标可能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是为了解决受助人的现实困难或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追逐名声或者利益。而“伪慈善”就不同,它们有很强的利己目的。
去年,有个美国人在Ted演讲说:社会应该用对待商业组织的标准来对待慈善机构,慈善筹款也应该用商业的办法。演讲者说:他花钱在媒体上购买整版广告、在电视和广播的黄金时间做广告,帮助一个艾滋病项目筹集了6亿美元。他认为,对于公益组织来说,筹钱越多,影响越大,慈善组织就越牛逼——你看,为了筹到更多的善款,他不惜用大把大把的钱做商业广告,这目的显然不是从解决受助人的困难或社会问题出发,而是慈善组织做大做强。
不要认为演讲者在美国这么做没有问题,在最近一次筹款中,演讲者的公司从7000万美元的善款中抽取了40%的筹资成本,遭到美国社会的一致谴责后已经关门大吉。这个演讲去年在中国也火过一阵子,很多公益组织以此为经典,争相效法,认为“商业传播筹款”比“慈善筹款”更有效,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格尼茨和拉切奇尼是以色列的两位经济学教授,他们在以色列的“慈善日”招募当地高中生做了一个测试。两位经济学家把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经过关于慈善事业重要性的演讲培训后,让他们去募捐。第二组和第三组不仅作了演讲,而且还分别给予了金钱奖励,第二组奖励1%,第三组奖励10%。虽然,他们也对学生说明,这些奖金不会从善款中提取,而是来自其他渠道。
结果是没有任何金钱鼓励的第一组筹款最多,第三组筹款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还是没有第一组筹集的善款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支付佣金可以让慈善组织筹集到更多的善款,但金钱把规范和道德排挤掉了,以至于损害了慈善劝喻世人向善的功效(见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做过同样的试验,结果完全一致,无一例外。
康德说:“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不是由他所制造的社会影响来决定的。”慈善行为转化成钱是对慈善的误读,只有把受助人受益、社会进步作为慈善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谓之为慈善。
越是有影响力的慈善公益项目,发展起来就越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而伪慈善则不同,它几乎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真理,是完美的,只要找到“大钱”,就能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比如说:2006年,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无数公益机构开始在国内拷贝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模式,最终大部分都“铩羽而归”。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拷贝者无视格莱珉银行以“16条基本原则”为核心的社会动员,以及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只模仿到了形,没把握到神。
在孟加拉的农村,缺乏自信的贫困妇女常常把自己禁锢在家里,很少出门参加社交活动,更不要说和陌生男人面对面交谈。尤努斯为了鼓励那些需要帮助的妇女贷款,他一开始是和女助手一同前往动员妇女贷款。尤努斯安排女助手进屋和妇女交流,然后传话到坐在院子中的尤努斯。持续几年之后,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打破了这种禁忌的篱笆。
格莱珉银行从没有回报的“慈善支持”走到“盈利运营”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20来年,尤努斯所推动的社会参与和建构的社会规范才是格莱珉银行最终实现“盈利运营”的根本,而不是把“16条基本原则”贴在墙上那么简单。
伪慈善对待社会质疑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对,如果有点权力,他们甚至会打压这些挑战他们的人。譬如,前几天被民政部曝光“主要目的就是在境内敛财,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的203家“山寨社团”中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世界奢侈品协会”,被社会质疑以后,曾百万悬赏寻找举报者“@落魄书生周筱赟”和刑事控告“@花总丢了金箍棒”,后者甚至还到法院起诉《新京报》等。
通常情况下,捐赠人为什么很容易被伪慈善的筹款故事感动?因为“故事”是人类早期知识积累的核心。
现代慈善是建立在数据、图表、统计、计算公式之上,并会预设原有的制度设计不足,才导致一些人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现代慈善强调用建立在数据、图表、统计和计算公式之上的观察,并鼓励创新与试验。
1744年,两位苏格兰长老会的教师打算成立一个寿险基金,为神职人员的遗孀和孤儿提供补助。他们没有祈祷,也没有从《圣经》中去找答案,而是请爱丁堡大学的数学家麦克劳林用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为“基金”设计筹款目标。
根据数学家的计算,到1765年,“苏格兰教会牧师遗孀及孩童基金”总资本会是58348英镑。事实证明,到了1765年,该基金的善款总额为58347英镑,只比数学家预测的少了一英镑。这比所有的宗教预测都准确,而数学家的预测模型也成了现代精算学的基础。
严格地说,识别伪慈善没有特别严格的条条框框,但是有一个核心:收集各种观察,并以数学工具来分析(在此停顿感叹,下辈子一定要学好数学),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听慈善组织讲故事。
我区别慈善与“伪慈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目标、发展、对质疑的态度、有数据而非故事。
慈善项目的目标可能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是为了解决受助人的现实困难或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追逐名声或者利益。而“伪慈善”就不同,它们有很强的利己目的。
去年,有个美国人在Ted演讲说:社会应该用对待商业组织的标准来对待慈善机构,慈善筹款也应该用商业的办法。演讲者说:他花钱在媒体上购买整版广告、在电视和广播的黄金时间做广告,帮助一个艾滋病项目筹集了6亿美元。他认为,对于公益组织来说,筹钱越多,影响越大,慈善组织就越牛逼——你看,为了筹到更多的善款,他不惜用大把大把的钱做商业广告,这目的显然不是从解决受助人的困难或社会问题出发,而是慈善组织做大做强。
不要认为演讲者在美国这么做没有问题,在最近一次筹款中,演讲者的公司从7000万美元的善款中抽取了40%的筹资成本,遭到美国社会的一致谴责后已经关门大吉。这个演讲去年在中国也火过一阵子,很多公益组织以此为经典,争相效法,认为“商业传播筹款”比“慈善筹款”更有效,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格尼茨和拉切奇尼是以色列的两位经济学教授,他们在以色列的“慈善日”招募当地高中生做了一个测试。两位经济学家把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经过关于慈善事业重要性的演讲培训后,让他们去募捐。第二组和第三组不仅作了演讲,而且还分别给予了金钱奖励,第二组奖励1%,第三组奖励10%。虽然,他们也对学生说明,这些奖金不会从善款中提取,而是来自其他渠道。
结果是没有任何金钱鼓励的第一组筹款最多,第三组筹款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还是没有第一组筹集的善款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支付佣金可以让慈善组织筹集到更多的善款,但金钱把规范和道德排挤掉了,以至于损害了慈善劝喻世人向善的功效(见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后来,美国加州大学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做过同样的试验,结果完全一致,无一例外。
康德说:“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不是由他所制造的社会影响来决定的。”慈善行为转化成钱是对慈善的误读,只有把受助人受益、社会进步作为慈善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谓之为慈善。
越是有影响力的慈善公益项目,发展起来就越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而伪慈善则不同,它几乎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真理,是完美的,只要找到“大钱”,就能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比如说:2006年,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无数公益机构开始在国内拷贝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模式,最终大部分都“铩羽而归”。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拷贝者无视格莱珉银行以“16条基本原则”为核心的社会动员,以及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只模仿到了形,没把握到神。
在孟加拉的农村,缺乏自信的贫困妇女常常把自己禁锢在家里,很少出门参加社交活动,更不要说和陌生男人面对面交谈。尤努斯为了鼓励那些需要帮助的妇女贷款,他一开始是和女助手一同前往动员妇女贷款。尤努斯安排女助手进屋和妇女交流,然后传话到坐在院子中的尤努斯。持续几年之后,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打破了这种禁忌的篱笆。
格莱珉银行从没有回报的“慈善支持”走到“盈利运营”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20来年,尤努斯所推动的社会参与和建构的社会规范才是格莱珉银行最终实现“盈利运营”的根本,而不是把“16条基本原则”贴在墙上那么简单。
伪慈善对待社会质疑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对,如果有点权力,他们甚至会打压这些挑战他们的人。譬如,前几天被民政部曝光“主要目的就是在境内敛财,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的203家“山寨社团”中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和“世界奢侈品协会”,被社会质疑以后,曾百万悬赏寻找举报者“@落魄书生周筱赟”和刑事控告“@花总丢了金箍棒”,后者甚至还到法院起诉《新京报》等。
通常情况下,捐赠人为什么很容易被伪慈善的筹款故事感动?因为“故事”是人类早期知识积累的核心。
现代慈善是建立在数据、图表、统计、计算公式之上,并会预设原有的制度设计不足,才导致一些人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现代慈善强调用建立在数据、图表、统计和计算公式之上的观察,并鼓励创新与试验。
1744年,两位苏格兰长老会的教师打算成立一个寿险基金,为神职人员的遗孀和孤儿提供补助。他们没有祈祷,也没有从《圣经》中去找答案,而是请爱丁堡大学的数学家麦克劳林用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为“基金”设计筹款目标。
根据数学家的计算,到1765年,“苏格兰教会牧师遗孀及孩童基金”总资本会是58348英镑。事实证明,到了1765年,该基金的善款总额为58347英镑,只比数学家预测的少了一英镑。这比所有的宗教预测都准确,而数学家的预测模型也成了现代精算学的基础。
严格地说,识别伪慈善没有特别严格的条条框框,但是有一个核心:收集各种观察,并以数学工具来分析(在此停顿感叹,下辈子一定要学好数学),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听慈善组织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