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工人日报》经济部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应该说,这是经济部全体同仁和九地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报社的荣誉。
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奖,主要是它把关注农民工求职的报道和为农民工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成功地体现了新闻性、可读性、实用性。不仅对政府各级部门解决农民工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农民工找工作提供了一些实际帮助。
在推出这一组系列报道时,我正巧担任策划编辑,因此有幸参与了从策划到编辑的全过程。回顾当时的每一个细节,的确有一些值得感悟的东西。
策划选题找准着力点
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一直强调关注民生,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细致入微地反映百姓的需求和呼声,为群众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从而使经济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百姓视角: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大经济的立场,抓经济领域中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经济报道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对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的话题,解惑释疑。
本着这一着眼点,在策划选题上,我们首先要考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更贴近,与读者的生活如何更密切相关。而题材的角度是从读者未知、想知、愿知的方面入手。于是,我们将关注的目光依旧放到了那些最普通的人群。
2006年2月春节过后,正值民工潮出现大规模涌动的前夕,农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日见突出。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工作?这些渠道是否畅通?农民工从中能获得哪些有效的服务?作为媒体能否为农民工求职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我们想做一次探索。这就是当时经济部开这个栏目的一个考虑。
开栏之前,我们向报社总编辑、主管副总编辑做了汇报,并征求了具体意见。我们的策划将报道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为农民工提供有价值的求职帮助上。于是,在值班主任的带领下,策划编辑、白班编辑对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输入地和流入地进行了分析比较,拟定了策划报道草案,几经修改后,由分管副总编辑最终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武汉、海南9个省市作为采访地点,并确定以9个省市为单位连续推出。
该组报道由于在策划时就明确了报道方案的目标,既要突出新闻性,还要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因此,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了创新的设计、包装,让这一系列报道的主题明确、内容集中、形式活泼、角度新颖 ,也使整个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编采互动形成合力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否成功地实施,其决定因素之一取决于一线记者能否采写到扎实、鲜活的东西。
“别耽搁,赶紧与记者沟通。”值班主任王金海说。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策划编辑身上。于是,立即将报道方案发给九省市的记者,并与每一位记者电话沟通。为了能让记者对这组报道方案给予足够的重视,几天里,编辑与记者多次联系,讲报道方案,提出采访要求,电话打了不少。记得当决定北京篇作为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时,为了能给后面其他省市做个样板,编辑部里没少“折磨”当时在北京记者站担任记者的刘静。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记者没有丝毫的怨言,几经采访,刘静写出的主打文章通过了,但“数据调查”显得有些“虚”。于是,对记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想办法拿到劳动部门的第一手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劳动局关于北京企业春季用工的最新调查第一个给了《工人日报》的记者。
九地记者在这次系列报道的采访中,每个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九地记者积极配合,跑劳动部门获取权威的分析数据,到劳动力市场了解用工信息以及农民工对求职的需求,经过深入一线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鲜活的新闻,为这次系列报道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与记者的互动中,我们发现,当编辑部门提供一个好的选题时,不仅全力以赴深入一线采访,而且还会“活化”报道内容,主动将“前方”的新发现反馈到编辑部来。记者们深入一线调查,纵深掘进,用事实和数字说话,最终写出“亮点”新闻。同时,编辑与记者彼此间加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很多事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用好用活“点睛”术
当前方记者的稿子一篇篇传到了编辑部时,后方编辑开始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加工提炼、补充改写,无论是在主题确定、结构安排,还是在标题制作上,努力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⒈提炼主题,选取素材,突出亮点
这一系列报道的每一个板块的主打新闻,是要反映当地求职市场的趋势及当地就业的最新政策。如何把最能够体现新闻本质、生动现实的材料用到稿件中,让读者觉得好看有用,编辑们下了不少功夫。如编辑深圳篇时,记者传来了三篇消息和一篇特写:消息主要有(1) 《深圳首季用工需求近40万,餐饮服务加工制造业是用工大户》,(2)“《春风行动”为劳务工求职保驾护航10万“春风卡”吹暖万人心》,(3)《深圳一放心职介仅存一天即被取缔 / 39家放心职介成求职者定心丸 / 收费最高不得超过400元》;特写是《深圳劳务工市场供需两旺/ 三万岗位迎来5万求职者想立足/ 学技术已成劳务工当务之急》,总共有4000多字。
深圳篇被安排在第5板块推出,由于版面所限,与前几个板块相比,深圳篇的版面安排需要作适当的压缩。这就要求主打文章更要精编浓缩。从记者采写的稿件以及与记者的电话沟通中我们了解到,深圳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更急需的是大量女工。另外,与前几个板块不同的是,到深圳盲目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多年在那里打工的农民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始跳槽选岗位了。于是我们将主打文章重新进行了提炼,精编浓缩后,1100余字的文章展现在读者面前(见报时主题为:《深圳今年需要20万女工》;副题:《提薪幅度不大,平均月薪800元-1200元/凭技术跳槽者众多,农民工学技术蔚然成风/选出39家放心职介,收费不允许超过400元》)。
另外,在主打文章的结构上,以“点”带“面”巧妙结合,通过对农民工求职现场的个案描写,反映出该地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既增加了可读性,又突出了新闻性。
⒉标题“点睛”
俗话说,文章是脸,标题是眼。制作新闻标题,一是着眼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的内涵,将新闻所报道的最主要的事实、对读者最有用、与读者最贴近的信息,用准确、简约、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二是选准“卖点”,抓住人“眼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这组报道中,为了使标题表达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我们大多采用了实题,既标出了“事实”,又标出了“卖点”,把求职者最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劳动力市场多方有效信息提供给读者。如杭州篇的主打文章的标题是:引题:《光凭力气干活儿的时代结束了》;主题:《手里没“证”别去浙江碰运气》;副题:《杭州90个工种8类职业的录用要凭资格证书/全省到处在招熟练工人,部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五级以上》。
成功离不开团队精神
系列报道的成功推出,来自于集体的智慧。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指导,二是九地记者与经济部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经济部的每位编辑,他们在后台默默地做着大量的编辑工作。白天,白班编辑、策划编辑、值班主任进行稿件精加工,搜索图片;夜里,夜班编辑、夜班主任对版面精心设计,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应该说,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为系列报道获得成功打下了根基。如今,这组系列报道获奖,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
附 录:
我们为农民工兄弟画“求职地图”
——《工人日报》“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采写回顾
我聆听农民工渴望帮助的倾诉
工人日报社上海记者站张路
每到春节过后的那一时段,有关求职、就业的报道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眼中闪过的是排着长龙等待入场寻求岗位的学生, 扛着大包小包从火车站挤出来的一脸茫然的民工;桌上堆放着询问“哪里有机会”“怎样才能找到对口工作”的求助信。
2006年2月春节刚过,便接到报社精心策划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要求,看着策划方案,那些求知者的期盼焦急的脸立刻跃然于脑海中,好像听到了他们渴望得到帮助的呼声。
“让没有目标方向地奔向城市的打工者进入我的镜头,用我的笔为他们提供新闻服务。”我即刻在一摞信中找到一位给我写信求助的农民工兄弟——罗东明。按照他的手机打去,他刚刚在城郊的一个很小的工地上找到一份搬运工的活儿。我立刻赶了过去,这个今年刚满22岁的小伙子,还满脸稚气,虽然已经辗转好几个城市,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又没有任何技能的他,总是不能在那里稳定下来。后来听同乡说上海招工机会多,就又奔上海了。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他17岁时,被同乡带出了家乡,到过四川、江苏等地,最后自己来到上海。
冰冷的简陋的宿舍中,记者在和其他工友的交谈中发现,这些来到上海的打工者,毫无目标,也不知道上海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需要什么技能,哪里需要人。他们说,如果有信息事先知道哪个城市缺啥人,就不会这么盲目了。
这让我深深感到,报社要做的这张“求职图”,其实正是广大劳动者的需求图啊。
而在接下来辗转数个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采访后,我的这种感受更为强烈:在求职就业的艰难过程中,劳动者更需要事先的帮助,比如哪里有更多机会就业,哪个工种、哪种岗位更缺人,可以参加哪些培训储备哪些技能,等等。
我们的报道正是向着这个方向而去的。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是,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都已经关注到了劳动者们的呼声,并着手或者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包括推出求职地图、强化就业指导、规范中介市场等等。
我第一个拿到了最新调查资料
工人日报社北京记者站 刘静
2006年春节刚过,我就接到了经济部主任王金海的约稿电话,说正在策划一组“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
与以往农民工求职报道不同,这次的报道要求突出实用性、信息新,内容鲜活,“让农民工看到我们的报道就知道上哪儿找工作,如何找工作。”王主任在电话里强调说。而北京作为农民工最主要的输出地之一,准备被排在第一篇。
认真看了编辑部传来的报道方案,感到这次要想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绝不能仅仅打打电话、上有关部门拿拿材料、采访一下有关负责人就行了。按照方案要求,篇幅不能过长,但涉及面却非常广,因此要做好报道并不容易。
一想到,北京篇将作为第一组推出,心里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接到任务后我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接着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采访有关人士,到北京火车站、北京西站、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月坛汽车站采访农民工,到多家职介机构、家政公司了解情况。为了写出鲜活的报道,我在北京冬日刺骨的寒风中城南城北奔波了好几天,跑了10多个地方,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位于城南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我去采访了两次,有关人士挺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我去采访的时候他们拿出一份调查报告,告诉我:“这是我们最新的春季用工调查,哪家媒体都没给,第一个给的你。”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我马上开始写稿。第一稿是2月10日凌晨1点多完成的,马上给编辑部传了过去。10日白天接到王主任电话,提出修改意见,并帮我提炼出了标题。紧接着我又按要求及时把稿子改好,传给了编辑部。
在整个稿子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接到过经济部值班主任和策划编辑的电话不下10次,相互之间了解情况、通报信息,切磋稿件的写法,并对稿件进行了精心修改。编辑部和记者间良好的互动,终于使报道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希望编辑部多一些这样到位的策划
工人日报社重庆记者站 李国
去年初,经济部根据全总和报社领导关于要切实为农民工求职做一些实实在在工作的指示精神,联合全国九大记者站推出了一组关于各地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好评如潮。
编辑部在这组报道上首先是策划到位,经反复修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报道方案,并多次与各地记者站反复沟通,了解情况,确保采写出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其次,在采写过程中,编辑反复与记者交换意见,力求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做到东西南北中,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都有所反映;再次,稿件初步完成后,编辑与采访记者反复磋商,归纳出地方特色见报,保证了稿件的客观、真实和全面,做到了地方政府部门满意、农民工感到看了报道有收获,读者认为这组报道有深度、有意义。
重庆记者站对这组报道高度重视,从接到编辑部的任务开始,便多次与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有关人员商量采访的地方,摸清楚了重庆农民工求职的主要方式。随后,记者再深入到重庆农民工求职的几个主要场所,与劳务市场的管理人员和求职农民工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到很多第一手的材料,为以后的写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稿件采写完成后,经记者写的稿件交给了相关部门负责人,请他们提意见出主意,对稿件进行了反复的完备与充实,对相关举措进行了补充,这样才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编辑在审完稿件后,又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意见,记者再次进行修改补充,通过这样反复的几上几下,保证了稿件的质量。
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奖,主要是它把关注农民工求职的报道和为农民工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成功地体现了新闻性、可读性、实用性。不仅对政府各级部门解决农民工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农民工找工作提供了一些实际帮助。
在推出这一组系列报道时,我正巧担任策划编辑,因此有幸参与了从策划到编辑的全过程。回顾当时的每一个细节,的确有一些值得感悟的东西。
策划选题找准着力点
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一直强调关注民生,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细致入微地反映百姓的需求和呼声,为群众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从而使经济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百姓视角: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在大经济的立场,抓经济领域中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经济报道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对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的话题,解惑释疑。
本着这一着眼点,在策划选题上,我们首先要考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更贴近,与读者的生活如何更密切相关。而题材的角度是从读者未知、想知、愿知的方面入手。于是,我们将关注的目光依旧放到了那些最普通的人群。
2006年2月春节过后,正值民工潮出现大规模涌动的前夕,农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日见突出。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工作?这些渠道是否畅通?农民工从中能获得哪些有效的服务?作为媒体能否为农民工求职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我们想做一次探索。这就是当时经济部开这个栏目的一个考虑。
开栏之前,我们向报社总编辑、主管副总编辑做了汇报,并征求了具体意见。我们的策划将报道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为农民工提供有价值的求职帮助上。于是,在值班主任的带领下,策划编辑、白班编辑对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输入地和流入地进行了分析比较,拟定了策划报道草案,几经修改后,由分管副总编辑最终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福建、重庆、武汉、海南9个省市作为采访地点,并确定以9个省市为单位连续推出。
该组报道由于在策划时就明确了报道方案的目标,既要突出新闻性,还要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因此,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了创新的设计、包装,让这一系列报道的主题明确、内容集中、形式活泼、角度新颖 ,也使整个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编采互动形成合力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否成功地实施,其决定因素之一取决于一线记者能否采写到扎实、鲜活的东西。
“别耽搁,赶紧与记者沟通。”值班主任王金海说。这一重任自然落在了策划编辑身上。于是,立即将报道方案发给九省市的记者,并与每一位记者电话沟通。为了能让记者对这组报道方案给予足够的重视,几天里,编辑与记者多次联系,讲报道方案,提出采访要求,电话打了不少。记得当决定北京篇作为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时,为了能给后面其他省市做个样板,编辑部里没少“折磨”当时在北京记者站担任记者的刘静。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记者没有丝毫的怨言,几经采访,刘静写出的主打文章通过了,但“数据调查”显得有些“虚”。于是,对记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想办法拿到劳动部门的第一手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市劳动局关于北京企业春季用工的最新调查第一个给了《工人日报》的记者。
九地记者在这次系列报道的采访中,每个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九地记者积极配合,跑劳动部门获取权威的分析数据,到劳动力市场了解用工信息以及农民工对求职的需求,经过深入一线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鲜活的新闻,为这次系列报道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与记者的互动中,我们发现,当编辑部门提供一个好的选题时,不仅全力以赴深入一线采访,而且还会“活化”报道内容,主动将“前方”的新发现反馈到编辑部来。记者们深入一线调查,纵深掘进,用事实和数字说话,最终写出“亮点”新闻。同时,编辑与记者彼此间加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很多事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用好用活“点睛”术
当前方记者的稿子一篇篇传到了编辑部时,后方编辑开始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加工提炼、补充改写,无论是在主题确定、结构安排,还是在标题制作上,努力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⒈提炼主题,选取素材,突出亮点
这一系列报道的每一个板块的主打新闻,是要反映当地求职市场的趋势及当地就业的最新政策。如何把最能够体现新闻本质、生动现实的材料用到稿件中,让读者觉得好看有用,编辑们下了不少功夫。如编辑深圳篇时,记者传来了三篇消息和一篇特写:消息主要有(1) 《深圳首季用工需求近40万,餐饮服务加工制造业是用工大户》,(2)“《春风行动”为劳务工求职保驾护航10万“春风卡”吹暖万人心》,(3)《深圳一放心职介仅存一天即被取缔 / 39家放心职介成求职者定心丸 / 收费最高不得超过400元》;特写是《深圳劳务工市场供需两旺/ 三万岗位迎来5万求职者想立足/ 学技术已成劳务工当务之急》,总共有4000多字。
深圳篇被安排在第5板块推出,由于版面所限,与前几个板块相比,深圳篇的版面安排需要作适当的压缩。这就要求主打文章更要精编浓缩。从记者采写的稿件以及与记者的电话沟通中我们了解到,深圳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更急需的是大量女工。另外,与前几个板块不同的是,到深圳盲目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少了,多年在那里打工的农民工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始跳槽选岗位了。于是我们将主打文章重新进行了提炼,精编浓缩后,1100余字的文章展现在读者面前(见报时主题为:《深圳今年需要20万女工》;副题:《提薪幅度不大,平均月薪800元-1200元/凭技术跳槽者众多,农民工学技术蔚然成风/选出39家放心职介,收费不允许超过400元》)。
另外,在主打文章的结构上,以“点”带“面”巧妙结合,通过对农民工求职现场的个案描写,反映出该地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既增加了可读性,又突出了新闻性。
⒉标题“点睛”
俗话说,文章是脸,标题是眼。制作新闻标题,一是着眼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的内涵,将新闻所报道的最主要的事实、对读者最有用、与读者最贴近的信息,用准确、简约、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二是选准“卖点”,抓住人“眼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这组报道中,为了使标题表达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我们大多采用了实题,既标出了“事实”,又标出了“卖点”,把求职者最感兴趣的东西,以及劳动力市场多方有效信息提供给读者。如杭州篇的主打文章的标题是:引题:《光凭力气干活儿的时代结束了》;主题:《手里没“证”别去浙江碰运气》;副题:《杭州90个工种8类职业的录用要凭资格证书/全省到处在招熟练工人,部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五级以上》。
成功离不开团队精神
系列报道的成功推出,来自于集体的智慧。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指导,二是九地记者与经济部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经济部的每位编辑,他们在后台默默地做着大量的编辑工作。白天,白班编辑、策划编辑、值班主任进行稿件精加工,搜索图片;夜里,夜班编辑、夜班主任对版面精心设计,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应该说,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为系列报道获得成功打下了根基。如今,这组系列报道获奖,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
附 录:
我们为农民工兄弟画“求职地图”
——《工人日报》“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采写回顾
我聆听农民工渴望帮助的倾诉
工人日报社上海记者站张路
每到春节过后的那一时段,有关求职、就业的报道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眼中闪过的是排着长龙等待入场寻求岗位的学生, 扛着大包小包从火车站挤出来的一脸茫然的民工;桌上堆放着询问“哪里有机会”“怎样才能找到对口工作”的求助信。
2006年2月春节刚过,便接到报社精心策划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要求,看着策划方案,那些求知者的期盼焦急的脸立刻跃然于脑海中,好像听到了他们渴望得到帮助的呼声。
“让没有目标方向地奔向城市的打工者进入我的镜头,用我的笔为他们提供新闻服务。”我即刻在一摞信中找到一位给我写信求助的农民工兄弟——罗东明。按照他的手机打去,他刚刚在城郊的一个很小的工地上找到一份搬运工的活儿。我立刻赶了过去,这个今年刚满22岁的小伙子,还满脸稚气,虽然已经辗转好几个城市,但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又没有任何技能的他,总是不能在那里稳定下来。后来听同乡说上海招工机会多,就又奔上海了。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他17岁时,被同乡带出了家乡,到过四川、江苏等地,最后自己来到上海。
冰冷的简陋的宿舍中,记者在和其他工友的交谈中发现,这些来到上海的打工者,毫无目标,也不知道上海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需要什么技能,哪里需要人。他们说,如果有信息事先知道哪个城市缺啥人,就不会这么盲目了。
这让我深深感到,报社要做的这张“求职图”,其实正是广大劳动者的需求图啊。
而在接下来辗转数个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采访后,我的这种感受更为强烈:在求职就业的艰难过程中,劳动者更需要事先的帮助,比如哪里有更多机会就业,哪个工种、哪种岗位更缺人,可以参加哪些培训储备哪些技能,等等。
我们的报道正是向着这个方向而去的。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是,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都已经关注到了劳动者们的呼声,并着手或者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包括推出求职地图、强化就业指导、规范中介市场等等。
我第一个拿到了最新调查资料
工人日报社北京记者站 刘静
2006年春节刚过,我就接到了经济部主任王金海的约稿电话,说正在策划一组“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
与以往农民工求职报道不同,这次的报道要求突出实用性、信息新,内容鲜活,“让农民工看到我们的报道就知道上哪儿找工作,如何找工作。”王主任在电话里强调说。而北京作为农民工最主要的输出地之一,准备被排在第一篇。
认真看了编辑部传来的报道方案,感到这次要想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绝不能仅仅打打电话、上有关部门拿拿材料、采访一下有关负责人就行了。按照方案要求,篇幅不能过长,但涉及面却非常广,因此要做好报道并不容易。
一想到,北京篇将作为第一组推出,心里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接到任务后我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接着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采访有关人士,到北京火车站、北京西站、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月坛汽车站采访农民工,到多家职介机构、家政公司了解情况。为了写出鲜活的报道,我在北京冬日刺骨的寒风中城南城北奔波了好几天,跑了10多个地方,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位于城南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我去采访了两次,有关人士挺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我去采访的时候他们拿出一份调查报告,告诉我:“这是我们最新的春季用工调查,哪家媒体都没给,第一个给的你。”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我马上开始写稿。第一稿是2月10日凌晨1点多完成的,马上给编辑部传了过去。10日白天接到王主任电话,提出修改意见,并帮我提炼出了标题。紧接着我又按要求及时把稿子改好,传给了编辑部。
在整个稿子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接到过经济部值班主任和策划编辑的电话不下10次,相互之间了解情况、通报信息,切磋稿件的写法,并对稿件进行了精心修改。编辑部和记者间良好的互动,终于使报道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希望编辑部多一些这样到位的策划
工人日报社重庆记者站 李国
去年初,经济部根据全总和报社领导关于要切实为农民工求职做一些实实在在工作的指示精神,联合全国九大记者站推出了一组关于各地农民工求职地图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好评如潮。
编辑部在这组报道上首先是策划到位,经反复修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报道方案,并多次与各地记者站反复沟通,了解情况,确保采写出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其次,在采写过程中,编辑反复与记者交换意见,力求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做到东西南北中,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都有所反映;再次,稿件初步完成后,编辑与采访记者反复磋商,归纳出地方特色见报,保证了稿件的客观、真实和全面,做到了地方政府部门满意、农民工感到看了报道有收获,读者认为这组报道有深度、有意义。
重庆记者站对这组报道高度重视,从接到编辑部的任务开始,便多次与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有关人员商量采访的地方,摸清楚了重庆农民工求职的主要方式。随后,记者再深入到重庆农民工求职的几个主要场所,与劳务市场的管理人员和求职农民工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到很多第一手的材料,为以后的写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稿件采写完成后,经记者写的稿件交给了相关部门负责人,请他们提意见出主意,对稿件进行了反复的完备与充实,对相关举措进行了补充,这样才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编辑在审完稿件后,又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意见,记者再次进行修改补充,通过这样反复的几上几下,保证了稿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