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部分,指出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1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把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養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讲,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历史教学的主战场,又是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谈谈在高中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概括能力的训练方面,基本的步骤是:第一,选择文字材料,开始时要选择对学生没有文字障碍、语言平实的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补充的文献资料。第二,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概括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缩字法”和“缩意法”。第三,教师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示范。第四,学生进行模仿概括,然后交流得失,改进思路和方法后再练习。
2.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
在判断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在训练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判断历史观点、结论是否客观、正确,其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辨证地、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注意历史上的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等,而不是完全靠个人的主观推断。
3.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等。在训练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方面,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材料是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要想真正地理解材料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第一,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第二,针对设问筛选材料中的观点,把握核心性的内容。
例: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教师可提示学生:第一,评论思路按照“亮自己的观点→分析论证观点”思路进行;第二,认定顾炎武观点正确与否要有科学依据;第三,论证自己观点时要从不同角度展开。
学生在进行评论时,大致出现两种倾向:第一,认定顾炎武的观点正确,而且评论基本到位,并能从八股取士的规定、八股取士的后果等方面论证八股取士的危害。第二,认为顾炎武的观点错误,其依据是观点片面,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没有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而且他对八股取士的危害程度认定偏深。学生提出的依据大致是科举考试有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焚书坑儒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多么残酷等。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进行点评,指出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第二种观点则不可取。从逻辑关系上说,坚持两点论没错,但是还应该有重点论。从客观事实看,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禁锢的消极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遏制的作用。另外,针对有部分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的概念混乱,如将“科举考试”和“八股取士”混用,教师要加以指出。
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首先,从备课环节来说,教师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突出”,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与配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新课程强调不能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当前,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历史史实的掌握来说,以书面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查是有效的,但是必须考虑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考查,如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辩论竞赛等,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学生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
一、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1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把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養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讲,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历史教学的主战场,又是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谈谈在高中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概括能力的训练方面,基本的步骤是:第一,选择文字材料,开始时要选择对学生没有文字障碍、语言平实的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补充的文献资料。第二,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概括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缩字法”和“缩意法”。第三,教师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示范。第四,学生进行模仿概括,然后交流得失,改进思路和方法后再练习。
2.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
在判断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在训练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判断历史观点、结论是否客观、正确,其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辨证地、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注意历史上的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等,而不是完全靠个人的主观推断。
3.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等。在训练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方面,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材料是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要想真正地理解材料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第一,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第二,针对设问筛选材料中的观点,把握核心性的内容。
例: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教师可提示学生:第一,评论思路按照“亮自己的观点→分析论证观点”思路进行;第二,认定顾炎武观点正确与否要有科学依据;第三,论证自己观点时要从不同角度展开。
学生在进行评论时,大致出现两种倾向:第一,认定顾炎武的观点正确,而且评论基本到位,并能从八股取士的规定、八股取士的后果等方面论证八股取士的危害。第二,认为顾炎武的观点错误,其依据是观点片面,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没有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而且他对八股取士的危害程度认定偏深。学生提出的依据大致是科举考试有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焚书坑儒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多么残酷等。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要及时进行点评,指出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第二种观点则不可取。从逻辑关系上说,坚持两点论没错,但是还应该有重点论。从客观事实看,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禁锢的消极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对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遏制的作用。另外,针对有部分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的概念混乱,如将“科举考试”和“八股取士”混用,教师要加以指出。
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高中新课程改革,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首先,从备课环节来说,教师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突出”,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与配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新课程强调不能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当前,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历史史实的掌握来说,以书面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查是有效的,但是必须考虑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考查,如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辩论竞赛等,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学生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