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细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6个主要困难群体及形成原因,并从政府、高校、毕业生本身三个层面提出了促使其成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指导;服务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万人,而2010年未就业毕业生仍有近百万,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75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部分就业核心竞争力较低的毕业生无业可就、有业难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如何有效把握大学生的就业动态,清醒的认知、细分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据此制定切实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和服务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所有从事就业工作和毕业生本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路径。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所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主要是在经济状况、专业技能、就业机会选择、身心健康、自身形象和社会需求低下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因素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主要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经济困难型就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国家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由于具体到学校而言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日益上升,数量大幅增加,不少学习成绩较差的贫困生拿不到足够的补助;加之目前学生就业需要花费制作简历、车票费、置装费等费用以提升相应的竞争力,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对经济困难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又加上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较少,而身上承载的家庭的希望和对工作的希冀又大又高,在就业竞争上总体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也往往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
2、学业困难型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学习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导致在毕业就业时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就业群体。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时,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学习成绩是其各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尤其专业学习上所体现出的能力和水平即专业成绩和技能的好与差、高与低是社会招聘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其实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的基本要求。在据对用人单位的一项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最受欢迎。而学习成绩较差尤其由此导致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毕业生就被排挤到边缘的地位,就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3、心理障碍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障碍从心理学上说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具体到高校毕业生主要体现为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以及由于经济困难、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相关因素导致自卑、自负、倚赖、盲从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消极等靠要、没有主见、观念落后、对一些新兴职业抱有偏见都会错失就业良机,造成相应的就业被动和困难。
4、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毋庸讳言,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国就业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尽管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目前,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同等条件下总是优先考虑男性职员,女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女生遭遇拒绝、冷落、不公等歧视现象尚有相当的普遍性,再加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建全,使得这些单位钻法律的空子,从而造成歧视女性的现象在所难免,尤其对理工科专业和农村地区的女毕业生更是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曾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该中心主任郑新蓉教授说:“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低,这都严重影响她们顺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女大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弱势的。”辽宁大学一位毕业班辅导员说,“每年毕业生找工作都是我最头疼的时候,文科院系本身女生多,而现在用人单位偏偏不要女生。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副主管也称:“有些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城市籍的。”
5、身体缺陷型等外貌外形不佳就业困难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比较看重外表外形形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部分综合素质较高但外貌外形不佳、有缺陷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据报道,2010年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广州地区首届女大学生论坛上首次发布《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其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被问到外貌对就业、甚至人的一生是否有影响时,认为有影响的大学生占大部分,仅有个别大学生觉得没有影响。而来自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的高层徐先生也坦言,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外在形象所占的重要程度达到了30%。外在形象重要构成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一个重要构成。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女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的迎接就业竞争、提升决战职场的胜算,花费大量金钱进行整容的事例很多。
6、专业原因导致形成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校很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不是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和人才而去开设和培养,学校而是依据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专业;另外,由于一些专业较空,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再则有一些专业毕业生由于前几年高烧不退,非常热门,导致高校一窝蜂开设此专业,数量泛滥,使得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又构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就业困难群体。
二、促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毋庸讳言,就业乃民生之本。所以每一个大学生的就业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要本着以生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得实惠的最大事情来抓,尤其对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针对以上六种群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本身积极应对,求真务实、齐抓共管,多方形成合力,做好对困难群体毕业生个体和群体的指导帮扶、服务工作,以实现成功就业。
1、政府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和举措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国家和政府要努力又好又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劳动人事、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以保证不同区域的毕业生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此外,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想法设法千方百计努力挖掘岗位,如北京市基于战略和长远发展考虑开辟的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助理等岗位,每年提供6000多岗位;并且出台了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免费进行培训、为北漂毕业生提供公租房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应为真正要创业的毕业生在手续办理、场地提供、税费缴纳、贷款等政策方面开绿灯,尽可能地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为一定期限内的尚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待业失业补助。并且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专业预警,合理的引导学生和高校报考及设置合适专业,未雨绸缪。
2、高校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强经济资助和帮扶,进行物质纾困。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要专门设立就业和创业帮扶基金,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帮贫扶困,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鼓励支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支持学生创业及贫困生就业的两个基金”,它是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主要体现。为了促进就业,学校通过创业专项基金,鼓励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次,对残疾学生就业群体高校要积极加强与残联等机构沟通与协调,共促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另外对困难个体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必需要结合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其正确的客观地评价自我,帮助他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中尤其要关心“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建立了专人“一对一”跟踪和帮扶机制,通过优先推荐、心理咨询、个别指导、就业补助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3、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其中提升教育教学和培养质量成为一个战略方向,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温家宝总理2009年曾明确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并按照“学能并举,能用见长”的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一方面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相关行业多家企业建立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及就业渠道。要结合专业培养背景积极开展“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毕业时在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还可获得1-2个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加大搜集就业信息,建立专门针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潮流,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之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得实惠”的最大实事来抓,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工作局面。以我们学院为例,自2000年以来,商务学院开始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10%的毕业生到国外读研。国际化合作办学为学院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搭建了新平台,以留学促就业,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另外,学院还通过输送在校生参加海外实习项目等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毕业生求职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了其良好的效果。
4、学校要注意调动毕业生家长的作用,家校携手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就业观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就业观,如有些学生家长就坚决不让孩子去超市就业,认为丢人、没面子,眼睛只盯着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造成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学校更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交流互动如召开毕业生家长会,及时宣介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要积极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工作,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的难关。
5、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构建全程化信息化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毕业前的“短期促销”是远远不够的。据一项调查,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63.4%选择了“提供就业信息”,51.0%选择了“求职技能培训”,36.2%选择了“职业发展个体辅导”,14.5%选择了“宣传就业政策法规”。鉴于该种情况,学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中,四年不断线,根据大学生在生涯规划、求职就业准备方面显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支撑,以专家讲座、个体咨询、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友访谈等活动为补充,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6、毕业生本人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主动收集和掌握就业信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据调查,毕业生认为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就业信息不足的占48.4%,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不足的占40.55%,个人能力不足的占40.2%,缺乏求职技巧的占34.5%,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的占20.4%。因此,毕业生尤其是困难群体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和耐磨素质的提高,正视就业压力,全面客观了解整个就业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多一些坚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适时做出合适的选择,要秉承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提高自己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学生从入校开始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是其根本。
参考文献
[1]刘青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张琳,丁维明.对大学毕业生中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9.
[3]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8(3):74.
[4]黄励.解析就业症结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分析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6):113.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指导;服务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万人,而2010年未就业毕业生仍有近百万,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75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部分就业核心竞争力较低的毕业生无业可就、有业难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如何有效把握大学生的就业动态,清醒的认知、细分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类型,据此制定切实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和服务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所有从事就业工作和毕业生本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路径。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所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主要是在经济状况、专业技能、就业机会选择、身心健康、自身形象和社会需求低下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因素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主要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经济困难型就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国家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由于具体到学校而言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日益上升,数量大幅增加,不少学习成绩较差的贫困生拿不到足够的补助;加之目前学生就业需要花费制作简历、车票费、置装费等费用以提升相应的竞争力,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对经济困难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又加上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较少,而身上承载的家庭的希望和对工作的希冀又大又高,在就业竞争上总体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也往往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
2、学业困难型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学习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导致在毕业就业时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就业群体。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时,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学习成绩是其各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尤其专业学习上所体现出的能力和水平即专业成绩和技能的好与差、高与低是社会招聘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其实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的基本要求。在据对用人单位的一项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最受欢迎。而学习成绩较差尤其由此导致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毕业生就被排挤到边缘的地位,就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3、心理障碍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障碍从心理学上说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具体到高校毕业生主要体现为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以及由于经济困难、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相关因素导致自卑、自负、倚赖、盲从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正确的把握自己,消极等靠要、没有主见、观念落后、对一些新兴职业抱有偏见都会错失就业良机,造成相应的就业被动和困难。
4、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毋庸讳言,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国就业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尽管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在目前,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同等条件下总是优先考虑男性职员,女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女生遭遇拒绝、冷落、不公等歧视现象尚有相当的普遍性,再加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建全,使得这些单位钻法律的空子,从而造成歧视女性的现象在所难免,尤其对理工科专业和农村地区的女毕业生更是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曾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该中心主任郑新蓉教授说:“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低,这都严重影响她们顺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女大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弱势的。”辽宁大学一位毕业班辅导员说,“每年毕业生找工作都是我最头疼的时候,文科院系本身女生多,而现在用人单位偏偏不要女生。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副主管也称:“有些企业对农村籍女生存在不公正心理,在面对同等水平的两名应聘者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城市籍的。”
5、身体缺陷型等外貌外形不佳就业困难群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比较看重外表外形形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部分综合素质较高但外貌外形不佳、有缺陷的毕业生拒之门外。据报道,2010年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广州地区首届女大学生论坛上首次发布《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其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被问到外貌对就业、甚至人的一生是否有影响时,认为有影响的大学生占大部分,仅有个别大学生觉得没有影响。而来自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的高层徐先生也坦言,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外在形象所占的重要程度达到了30%。外在形象重要构成了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一个重要构成。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女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的迎接就业竞争、提升决战职场的胜算,花费大量金钱进行整容的事例很多。
6、专业原因导致形成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校很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不是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和人才而去开设和培养,学校而是依据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专业;另外,由于一些专业较空,没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再则有一些专业毕业生由于前几年高烧不退,非常热门,导致高校一窝蜂开设此专业,数量泛滥,使得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又构成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就业困难群体。
二、促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毋庸讳言,就业乃民生之本。所以每一个大学生的就业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要本着以生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得实惠的最大事情来抓,尤其对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针对以上六种群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本身积极应对,求真务实、齐抓共管,多方形成合力,做好对困难群体毕业生个体和群体的指导帮扶、服务工作,以实现成功就业。
1、政府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和举措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国家和政府要努力又好又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劳动人事、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以保证不同区域的毕业生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此外,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想法设法千方百计努力挖掘岗位,如北京市基于战略和长远发展考虑开辟的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助理等岗位,每年提供6000多岗位;并且出台了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免费进行培训、为北漂毕业生提供公租房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应为真正要创业的毕业生在手续办理、场地提供、税费缴纳、贷款等政策方面开绿灯,尽可能地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为一定期限内的尚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待业失业补助。并且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专业预警,合理的引导学生和高校报考及设置合适专业,未雨绸缪。
2、高校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强经济资助和帮扶,进行物质纾困。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要专门设立就业和创业帮扶基金,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帮贫扶困,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鼓励支持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支持学生创业及贫困生就业的两个基金”,它是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主要体现。为了促进就业,学校通过创业专项基金,鼓励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次,对残疾学生就业群体高校要积极加强与残联等机构沟通与协调,共促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另外对困难个体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必需要结合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使其正确的客观地评价自我,帮助他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中尤其要关心“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建立了专人“一对一”跟踪和帮扶机制,通过优先推荐、心理咨询、个别指导、就业补助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3、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其中提升教育教学和培养质量成为一个战略方向,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温家宝总理2009年曾明确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并按照“学能并举,能用见长”的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一方面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相关行业多家企业建立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及就业渠道。要结合专业培养背景积极开展“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毕业时在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还可获得1-2个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加大搜集就业信息,建立专门针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潮流,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之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学生得实惠”的最大实事来抓,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工作局面。以我们学院为例,自2000年以来,商务学院开始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10%的毕业生到国外读研。国际化合作办学为学院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搭建了新平台,以留学促就业,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另外,学院还通过输送在校生参加海外实习项目等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毕业生求职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了其良好的效果。
4、学校要注意调动毕业生家长的作用,家校携手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就业观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就业观,如有些学生家长就坚决不让孩子去超市就业,认为丢人、没面子,眼睛只盯着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造成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学校更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交流互动如召开毕业生家长会,及时宣介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要积极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工作,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的难关。
5、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构建全程化信息化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毕业前的“短期促销”是远远不够的。据一项调查,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与服务,63.4%选择了“提供就业信息”,51.0%选择了“求职技能培训”,36.2%选择了“职业发展个体辅导”,14.5%选择了“宣传就业政策法规”。鉴于该种情况,学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中,四年不断线,根据大学生在生涯规划、求职就业准备方面显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支撑,以专家讲座、个体咨询、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友访谈等活动为补充,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6、毕业生本人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主动收集和掌握就业信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据调查,毕业生认为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就业信息不足的占48.4%,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不足的占40.55%,个人能力不足的占40.2%,缺乏求职技巧的占34.5%,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的占20.4%。因此,毕业生尤其是困难群体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和耐磨素质的提高,正视就业压力,全面客观了解整个就业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多一些坚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适时做出合适的选择,要秉承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提高自己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实归根到底一句话,学生从入校开始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这是其根本。
参考文献
[1]刘青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张琳,丁维明.对大学毕业生中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9.
[3]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8(3):74.
[4]黄励.解析就业症结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分析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