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嵯巅,兴亡得失一念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诏的兴盛,在异牟寻手中,已经走向高峰。
  异牟寻主政近三十年,他联合唐朝,订立盟约,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同时,他指挥军队,对吐蕃展开一系列进攻,大败吐蕃,解除亡国之厄,以至于吐蕃“盛屯昆明、神川、纳川自守”,在西南战场上由攻转守,与南诏形成对峙之势。公元808年,异牟寻死去,终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寻阁劝立,可是,寻阁劝登基也只有一年就死了。此后不久,一个强势人物走了出来,登上南诏的历史舞台,执政长达四十多年。
  他,就是王嵯巅。
  南诏后期,可以说是成也王嵯巅,败也王嵯巅。
  1
  王嵯巅是弄栋节度使,他年少从军,走上战场。在异牟寻联合唐朝,和吐蕃展开大战时,他就骑着战马,走在战阵的最前列。从他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几无败绩来看,他的军事才能很高,战场应变能力也不错。在对吐蕃的战争中,他很可能就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金戈铁马,随着异牟寻走上战火硝烟中。战争中,“蜀、南诏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维南诏攻其腹心。俘获最多”。
  此战,南诏一洗被吐蕃欺压多年的耻辱,亮剑沙场,五步飞血,让周边国家都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南诏了。
  此战,也诞生了南诏历史上一个关键人物,即王嵯巅。
  王嵯巅因为此战表现突出,冲锋在前,功勋卓著。战争结束,论功行赏,他被封为弄栋节度使,面带微笑,走马上任,在自己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去了。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就没有王嵯巅一生的业绩。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南诏的历史走向,也可能会是另一番样子。
  这个事情。就是寻阁劝死后。他的儿子劝龙晟登基。劝龙晟登基的年龄,按《增订南诏野史》记载,“年十二岁”,还是一个小学生的年龄,就当上了国君。十二岁的孩子,能处理什么国事?多的是顽皮,是无度的挥霍,是不厌其烦地玩耍。随着年龄增大,他把这种习性,进一步发扬光大,历史书籍记载他的事情,也就两件,第一件是“铸佛三尊,送佛顶峰寺,用金三千两”。虽说南诏重佛,这样的大手笔,是够牛气的,也够挥霍的。还有一件事,带着迷信的说法,说他“晨寇嘉定州,有飞天神兵破之”。也就是说,他登基后,准备发动战争,派兵去攻打嘉定州。士兵们来到嘉定州,坐在那儿休息时,有人回头一看,一个神将提着大斧赶来。那人一声惊叫,爬起来就跑,其他兵士听了,都吓得魂飞胆落,拔腿就跑,这次进攻,也就这么流产了。
  这个故事,拨开神话内容,很可能是劝龙晟发动对嘉定州的战争,士兵们不愿意,于是就假造了一个神将追杀的神话。好在南诏人都信以为真,事情也就糊弄过去了。
  总之,长大后的劝龙晟,史学家用“淫肆不道,上下怨疾”来概括。当时,异牟寻时代的老臣,一个个老去,或退休,或自保,看着他这样的作为,也唯有摇头叹息而已。
  面对此情此景。一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王嵯巅。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听之任之,让这个昏君把南诏带向深渊,带向灰飞烟灭。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行动。他手里有兵权,于是,就带着自己的铁骑。离开了弄栋一带,马蹄哒哒,一路赶到了阳苴咩城,抓住劝龙晟,二话不说,长剑一闪,将自己的国君给砍了。
  史书记载,是年,为大唐元和十一年,南诏的龙兴七年。劝龙晟“为弄栋节度王嵯巅所杀”,“时年仅十九岁”,要是在现在,刚刚进入大学年代,风华正茂。
  王嵯巅这样做,干的是权臣的工作。他走的,也是权臣夺权的步骤,也就是换皇帝。建立个人威势,提高个人地位,从而全面掌握朝政大权。在中原,董卓和宇文泰做为权臣,就是这样走的,王嵯巅做起来,和他们相仿佛,轻车熟路,丝毫不陌生。
  随之,他毫不客气,自封为首席清平官,开始了自己长达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
  也就是在他的手里。南诏的势力。在继续上升,并走向隆盛。也是在他的手里,南诏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军事上也达到了巅峰。
  但是,也是在他的手里,战争的种子深深埋下,扎根发芽并开出诱人的罂粟花。从此,南诏驾着战车,从巅峰轰隆隆一路冲下,带着震天响动,一直冲向山谷,冲向万丈深渊,最后摔得粉身碎骨。
  有人将王嵯巅称为南诏历史上的英雄。实在有些拔高。有人将他称为南诏的奸佞,也仿佛有些不公。准确地说,他是盛世的英雄,是乱世的推手。
  南诏的这段岁月,可称王嵯巅时代。
  2
  王嵯巅以铁血手段,毫不留情地杀掉劝龙晟,然后,他提着剑走上宫廷。告诉大家,他已经是首席清平官了,有人反对没有。在铁血面前,在刀光剑影面前,没人敢反对,除非是不想活了。更何况,他们那个年轻的帝王,也实在弄得不像话。于是,大家都低着头,半推半就地同意了王嵯巅主政。
  下一个议题,接着端出桌面。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家得选一个国君,登上宝座,做个花瓶摆设啊。
  大家都知道,王嵯巔一定选好了。不劳大家费神,费神也是白费,起不了作用。于是,大家异口同声,恭请首席清平官推举。王嵯巅当仁不让,“立其弟劝利”,也就是选了劝龙晟的弟弟劝利。
  于是,劝利放下经书,长袍大袖,走上前台,登上国君的位子,做了南诏的第九代国君。
  劝利。有的史书也称劝利晟。
  劝利“唐宪宗丙申元和十一年即位,年十五岁”,他比他哥哥登基大几岁,可也是一个高中生年龄,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但是,这小子不但没有现在高中生的叛逆性,而且年龄不大,智商不低,从他后来玩弄政治权术来看。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对于王嵯巅这个人,可以说,劝利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德嵯巅,赐氏蒙,封‘大容”’,就是他很感激王嵯巅,他知道,没有王嵯巅杀掉自己的哥哥,扶持自己,就没有自己今天昂首天外、面对众生的地位,没有万众拜服脚下的荣耀。因此,他登基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特意赐予王嵯巅国姓,并尊称他“大容”。容,南诏语为兄长。也就是说,劝利让王嵯巅做了自己的大哥。狠狠拉拢了一把。   王嵯巅高兴得嘎嘎的。觉得没有扶持错人,得到了回报。
  可是,等到地位稳固,劝利又给予王嵯巅一定的处罚,让他有所收敛。他的处罚,是一种象征性的,“元和十四年,废王嵯巅,赦其罪,命敬信三宝,为清平官”,这种处罚,语焉不详,以至于后来的人也解释不清,甚至有越解释越让人弄不清的感觉。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中原王朝,是经常出现的,屡见不鲜,两相比较,就可说明其中的意思。隋文帝的时候,他的儿子齐王杨俊违背法律,生活奢侈,宫殿“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问以宝珠,极荣饰之美”。而且宠幸二奶无数,气得他的大老婆险些把他毒死。隋文帝知道后,十分震怒。桌子一拍,将他监禁起来,等到他改正毛病后,马上放出,恢复爵位。唐太宗朝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太宗最喜欢的儿子吴王李恪,年轻的时候,由于“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他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让他老爹知道了,受到撤职处罚,也关了禁闭。不久,李恪改正了错误,唐太宗就马上急不可耐地下发诏书,郑重其事地为他恢复封爵,还有禄位。劝利利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他首先下诏。说王嵯巅曾弑杀过先王,是有罪的,应给予处罚,以儆效尤。处罚的方法,就是撤销他的清平官职务,让他闭门诵读佛经,敲著木鱼,好好反思。不久,再下一道诏书。告诉南诏所有臣民,这个王嵯巅,在闭门思过期间,态度良好,反思认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取消处分,让他继续回来工作,担当首席清平官的职务。
  这样。劝利对臣民也有个交代,避免大家背后议论纷纷。
  这样。劝利也顺势将王嵯巅轻轻敲打了一下,警告他,“注意,我仍然能管得了你,别以为你是个权臣,有多么了不起似的?你管着你的政事,别流着哈喇子望着我的宝座,这是我最后的底线。不能触碰。”
  王嵯巅这个权臣,当得显然不多么跋扈。还是较为内敛的。如果是中原的曹操,或者高欢,得到这样的处分,早已跳着脚一蹦八丈高,开始喷着唾沫星子骂娘了。
  王嵯巅接到圣旨,于是重新上朝,重新执政,开始处理政事。
  至于劝利,见好就收,他也知道,王嵯巅也有不能触碰的底线,那就是怎么批评他都可以。但权力得交给他,否则,他就会不高兴,后果就会很严重,说不定再来一次兵变,把自己也给削了,自己哥哥就是前车之鉴啊。于是,劝利处理完这些,依然回到宫里焚着沉香,在香烟袅袅中读着佛经,敲着木鱼,念着阿弥陀佛。
  王嵯巅没有了掣肘,十分高兴,将自己的执政能力发挥到了极大值。
  这种执政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大理朝。大理朝后期,也就是首相负责制。至于元首,则垂拱而坐,如同摆设,有的也如劝利,特别喜好念佛,甚至出家为僧。这种执政,很有点如今天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只不过,南诏的这种首相负责制,发展到后来,几乎没有了制衡的力量,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
  也因此,王嵯巅将南诏引向了战争,引向了战火硝烟。好在,他凭着自己的能力,能够挑起战争,又能够结束战争。他之后的人,缺乏他的这种能力,却要效仿于他,点燃狼烟,却无法熄灭,以至于南诏出现“弩藏不给,横剑于民,上下俱困”的现象,长期的战争,使得南诏仓库空白,没有储积,只有搜刮百姓,以至于国家和百姓都一穷二白,囊中干瘪得只有虱子,南诏,也就渐渐走向末路了。
  3
  劝利当国君,玩弄权术相当熟练,有些少年老成之感,可惜寿命不长,在唐穆宗长庆四年,“卒于东京,在位八年,弟丰佑立”。劝利死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二岁,正是大有作为的年龄。他在世,好像除了发展生产外,没有金戈铁马之声,没有杀伐凶悍之举。南诏的苍山洱海,大概是一片歌舞之声,一片欢笑之声吧。
  他可以算得一个守文之主,表现得相当不错。
  劝利死后。国君宝座再次空了出来,没有人坐了。大殿之内,所有大臣都瞪着眼睛望着王嵯巅,心里以为,这次这个权臣大概要毫不犹豫地坐上去了。等待八年,大家觉得,这个权臣耐心够可以了,大概早已迫不及待了。南诏人熟读中原史书,他们写起诗来,能写出“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的句子,能写出“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的句子,汉文化水平自然不低,自然熟悉中原权臣的典故。可是,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是。王嵯巅没有学着中原权臣的样子,穿起王袍,走上国君的宝座,他再次显示出自己的不同,竟然扶持了劝利的弟弟丰佑。
  有人说,王嵯巅是一个野心家,一直觊觎着南诏王位。由此看来,真是冤枉了他。他的弑君,由此可见真的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这个国家。这样的人物,在中原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中原人物,讲究“武死战。文死谏”,遇见一个荒唐的国君,大臣只能劝,皇帝啊,求求你老人家千万别胡来,千万不要做造孽的事情,千万不要荒淫奢侈啊,不然,这个国家就完了。但是,不能弑杀,否则就是以下犯上。就是大逆不道。就会让历代文人喷着唾沫星子臭扁一通。历史上,如晋灵公这样随意杀人的暴君,在被人杀后,史家尚且咒骂杀人者为弑君,何况其他。由此可见,王嵯巅此举,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有点为南诏人甘愿下地狱的决心。
  这点,很合乎孟子的“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观点,也算得南诏百姓的幸运。
  可惜,他却将自己置于千载骂名中,置于弑君的奸贼行列。
  自始至终,他没有篡位的想法,否则,八年的执政。他的威名已经积攒得差不多了。他的政绩也是很瞩目的了,他的登基也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他没有,他在扶持丰佑登基后,再次担当起首席清平官的职责。史书说,“丰祐趫敢,善用其下”,也就是说,丰佑做事勇敢,善于驾驭部下,深得民心,获得臣民的一致拥戴。
  这个评论,也是较为公允的。
  有一事可见丰佑品行。一年,天气大旱,禾苗焦枯,丰佑急得嘴唇起泡,再也没心思念经了,更没心思陪着美女听音乐了。在宫廷里团团打转,准备学习中原皇帝的方法。向上天祈祷求雨。他找了一个和尚,说了这件事情,请求和尚帮忙。和尚却摇着手,告诉他道:“昔汤旱七年,六事自责,天雨七日。今王酒色妄杀,天怒不雨。王如改悔,天雨自至,何以祈为?”意思是说,古代的商汤,在上天不雨的时候,就反思自己,是不是做事出格,惹怒上天,以至如此。你现在酒色财气,样样具备,简直是五毒俱全。应当赶快向上天请罪,这样一来,或许上天会下雨的。这话,当然是迷信,但是,在古代对君主还是有一定约束的,很多圣明之君,都会有所敬畏。只有无法无天的桀,才会认为自己是太阳,才会无所畏惧,才会惹得天怒人怨,以至于百姓诅咒:“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渴望和桀一块儿走向毁灭。丰佑显然是一个能听进意见的国君,被和尚一顿劝谏指责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连连点头,“如僧言,自责自改”,后来天也果然下雨了。天下雨,当然不是他自责自改获得的,但从中可见,他是一个能听得进意见,能关心百姓的国君。   这样的国君,也自然而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得到百姓的拥护。
  丰佑的品德,不是自然而然具有的,显然是和王嵯巅的教育分不开的,是王嵯巅引导的。因为,丰佑继位的时候,“年七岁”,放在今天,也就是一个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还流着鼻涕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呢,怎么能驾驭群伦,能处理政务?可见,在他的身上,王嵯巅是耗尽了心血,用尽了心力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吧。丰佑对王嵯巅很信任,放开手让他办事。
  他不只是把王嵯巅当成长兄,简直是当成老师了。
  也正是由于他的信任,还有他的能力。这一王一相才互相携手,将南诏治理成一番和谐兴盛的光景,无论是农田水利,城市建筑,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百姓的幸福指数,也直线上升。如果说,当年的异牟寻将南诏推向独立,推向发达。那么,丰佑和王嵯巅这段时期,则将其推向高潮,推向顶峰。只是,后来他们都偏离了原来的方向,走向了另一面。走向了战争。
  4
  这段时间,南诏治理的成果,史书记载都是丰佑的政绩。但是,不要忘记,当时的主政者其实是王嵯巅。因此,丰佑时期的治绩,用现代歌词里的话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甚至可以说,王嵯巅的功劳更大一些,更显著一些,更起著决定性作用。
  在王嵯巅执政期间,南诏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首先,王嵯巅主持了水利建设。他带着民众,胼手胝足。开始了洱海的泄洪工程。洱海以前无处泄水。一旦雨季,淫雨淋漓,半月不开,这儿湖水上涨,就会水淹民居,甚至淹及阳苴咩城。这从《南诏野史》的一则神话可以看出,“时洱河有妖蛇,名薄韧,兴大水淹城”。也因此,当地居民希望水患消解,希望有一个英雄出来,施展能耐。大显神通,斩杀妖蛇,拯救百姓,让大家过上平安的日子。于是,大家就创造了一个名叫段赤城的半神半人的形象,说他“缚刃人水,蛇吞之,人与蛇皆死,水患息”。而且,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段赤城死后,南诏百姓十分悲伤,将他的尸骨从蛇腹里剖出,埋葬,上面建了一座塔,名灵塔,也就是现在的蛇骨塔,又名佛图塔。
  客观地说,如果实在要找一个治水英雄。他应当是王嵯巅。
  由于洱海得到很好的治理,因此,大理一带,出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画,田地一片青葱。蛙声在夏季里呱呱响起。夜晚,萤火虫在水田上面飞舞着,点点如露珠。古人记载此情此景,“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水患治理后,这儿不但宜于民居。而且引水人田,灌溉禾苗,以至于下雨不涝,无雨不旱,一派和和乐乐的情景。
  一个国家的建立,首先在于让老百姓能吃饱肚子,能抚养家小,使得“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否则,大家就不会跟着你走,更不会拥护你。王嵯巅此举,既利于当时,也利于后世。可以这样说,南诏,以及随后的大理,能在这片土地上立国几百年,执掌一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农田水利建设。
  公元845年,王嵯巅在以前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水利建设。“遣军将晟君开茫涌溪,作横江合十二溪。以入龙溪而止”,随后,“又潴点苍山玉局峯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为冯河。更导山泉共洩流为川”,也就是在点苍山建造水库,引溪流蓄水,既有灌溉之用,又便于百姓饮用。这次水利工程,规模可能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流失,一切都湮没在历史深处,今天,我们很可能已经看不到了,即使看到。大概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了。这项工程,在当时就显现出巨大的作用,“灌溉数万顷,民收耕种之利”,大理地区山地较多,平原较少,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得到灌溉,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百姓获得山水之利,是理所应当的。
  近来观看历史,很多民族,能够在长长的历史烽火硝烟中存在。而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出现过杰出人物,带着本民族,披荆斩棘,走出一条自强的道路,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蒙古有成吉思汗,挥动着苏鲁锭长枪,一路金戈铁马,带着蒙古人踏出一条大路:满族有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子弟,杀出白山黑水,杀开一条路。至于南诏,是由一系列人物带着这个民族取得的,譬如皮逻阁、异牟寻等,王嵯巅毫无疑问,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提升,百姓生活的转变,王嵯巅开始了军事设施的建筑,以及宫殿建筑。也就是说,他的治国方略分三步走,也就是:提高经济,扩充实力;巩固险关,储备粮秣;高筑宫观,以招万方。
  他派出百姓,“建常平仓,筑邓川城”,接着,修筑龙首关和龙尾关。这些关隘,还有粮仓,都处于险要位置。他这样做,毫无疑问,都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为了将来烽烟燃起服务的。当时,吐蕃衰落,自顾不暇。南诏建此,毫无疑问,意在侵略,至于侵略哪一个国家,是一眼可以看清的。由此可见,王嵯巅早在经济建设前,就已经有进攻唐朝的规划,并非后来所说的“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治无状,障候弛沓相蒙”促使的。杜元颖无能,治理不好四川,弄得四川乌烟瘴气,与南诏有什么关系?实在用不着一个附属国来插手,这只是南诏一个出兵的借口罢了。
  前两步完成,第三步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也就是宫殿建设。
  东都鄯阐,在劝利时代,早已修建好,宫殿巍峨,楼阁相望,钟鼓之声,日日不绝,十分庄严。接着,是修建阳苴咩城。阳苴咩城的形势,古人记载其形制道:“阳苴咩城,南诏大衙门。上重楼,左右又有阶道,高二丈余。甃以青石为磴,南北城门相对,大和往来通衢也。从楼下门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门,门屋五间。两行门楼相对,各有牖,并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宅也。人第二重门,行二百余步,至第三重门。门列戟,上有重楼。入门是屏墙。又行一百余步,至大厅,阶高丈余。”这儿布局严谨,庄重威严,蔚为壮观。尤其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五华楼,此时也开始修建。五华楼高百尺,可容万人,规模宏大,占地六十三万平方米,巍峨耸立,和点苍山相互映衬,在夕阳晚照中,面对洱海,背对高山,让国都气势,陡然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去过大理的人可能会说:“你乱说。五华楼就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有六十三万平米?”那是因为当时的五华楼和现在的五华楼不同。当时的五华楼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周长有2.5公里,而现在的五华楼是明初战后遭毁重建的,实际是城中的钟鼓楼,所以其规模已大不如最初建造之时。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东南亚各国,如骠国、蒲甘、弥诺国、弥臣国等,纷纷骑着大象,或者骑着马,走上了前往阳苴咩城的大道。缅甸历史学家波巴信在他的《缅甸史》中记载:“阿奴律陀国王……向中国南部今云南省境内的大理府——南诏的都城进发,当到达大理时,南诏国王很好地接待了阿奴律陀国王。”阿奴律陀是缅甸历史上的霸主,是蒲甘王朝最著名的国君,当时剑锋所指,几无对手。他从兄长手中夺下王位,在随后的三十年里,骑着战象,率兵东征西战,逐个兼并河谷地区其他城邦,统治了整个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军队向南消灭孟族城邦,占据沿海港口,扼住通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向西南杀进阿拉干王国领地,令阿拉干国王纳贡称臣:向东南占领德林达依海岸,击退高棉帝国的扩张大军。但是,面对南诏,他仍不得不采取友好相处的政策。由此可见,南诏的势力。非同一般。至于“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东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堕和罗,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东北袤长”的骠国,虽地域不小,力量不弱,也只有“属羊苴咩城”。乖乖做了南诏的附庸国。   骠国的附庸国弥诺国、弥臣国等国君,更是只有跪在阳苴咩城的金殿上。俯首称臣了。
  南诏,成为真正的东南亚一带霸主,拄剑问天。笑傲江湖了。
  今天,再来此地,已经不见了当年的都城,只有土堆连绵,乱石铺地,荒草遍地了。当年的繁华,当年的丝管咿呀之声。当年的钟鼓雄浑之音,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尽头,化为了天边的一缕云霞,化为了历史的一声叹息。
  王嵯巅的业绩,也早已埋入荒烟衰草中了。
  可是,一千多年前的王嵯巅,显然没有顾及到身后之事,他将经济搞好,国都建好后,呵呵一笑,捋着胡须,开始积极筹划自己最后一步,我武惟扬,显示国力,和大唐一决雌雄,做阁罗凤第二了。
  5
  他等待的机会,脚步随风,很快就到来了。
  唐朝此时已经过了中兴时期,逐渐走向没落,走向黄昏晚照,尤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已经让这个老大帝国奄奄一息,形同僵尸了。不过,王嵯巅仍不敢动手,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稍不注意,再遇见一个韦皋这样的人物,给自己来一顿铁拳,就偷鸡不着蚀一把米了。这样的买卖,王嵯巅当然不会做。毕竟,他也是枭雄人物。也会察言观色,也知道等待机会。
  他瞪着眼珠子,在等待着有一天,扬刀跃马,冲入蜀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英雄人物,记载在南诏的历史书页里。
  他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远去的,一个腐败的朝廷,常常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譬如选一些奇葩之人,在奇葩的时刻,出现在历史的拐点上。
  果然,一切被王嵯巅料中,唐朝派出杜元颖,走马而来,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也就是当年韦皋所担任的职责。这给王嵯巅的出征,找到了最好的机会,给王嵯巅显示军事才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对象。
  杜元颖能在历史上出名,除了会巴结皇帝外,就是干了另一件事,在他的手里,南诏进入了一直想进入而没进入的成都。杜元颖之所以能接过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权杖,成为一个大军区司令。和他的巴结皇帝是分不开的,他“欲中帝意以固幸,乃巧索珍异献之”,他想巴结皇帝,来使得皇帝宠幸他,就寻找各种奇异珍宝,献给皇帝。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是没有什么理政理军才能的。荒唐的大唐皇帝,脑门儿真的被门挤了,即使要提拔他做军区司令,也应当把他放在和平地区,放在没有战事的地方啊。却不知为何偏偏要将这个家伙放在火药桶一般的蜀地。到了这儿,面对着已经日益强大的南诏,杜元颖没有积极锻炼军队,没有筹划对策,没有铸造武器。每日要做的事。就是克扣军饷。寻找工匠,极尽巧思,制造玩物,动用驿站的马匹,烟尘滚滚,送往长安。
  如此一来,蜀地百姓“工作无虚日,军民嗟怨,流闻于朝”,皇帝面对百姓的怨恨之声,睁只眼闭只眼。蜀地百姓,更是痛苦不堪。
  也因为这样。蜀地边防军也怨怒不止。“于是人人咨苦”,个个愤恨。韦皋当年打出的威风,被杜元颖消耗一空。荡然无存了。
  另一方面,王嵯巅则没有闲着,整日在搜集着有关大唐的情报。他根本不需要派出谍报人员,不需要地下工作者,因为,在杜元颖“不晓军事,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的情况下,“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快成为叫花子军了,一个个饿着肚子,“皆入蠻境钞盗以自给”。王嵯巅一点儿也不生气,甚至十分高兴,“反以衣食资之”,进行感情投资,然后询问蜀地的情况。这些士兵抢了对方的东西,对方抓住后不但不惩罚,还给他们吃喝,他们很是感激,王嵯巅问什么他们说什么,没问到的,他们也会主动纷纷吐出,不然,好像感觉到对不起自己良心似的。如此一来,“蜀中虚实动静,蛮皆知之”。王嵯巅嘎嘎大乐,他想,这个时候,再不进攻唐朝,不去成都溜达一圈,如果唐朝一旦换人,自己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就会遗憾终生了。
  于是。他征集人马。号角震天,冲向唐朝边塞。毫无疑问,这是偷袭,是不宣而战,有闪电战的招数。如果放着一个得力的唐朝将军,处于两国和平时,尚且有些措手不及,更何况是杜元颖这样的货。唐军出乎意料之外,一时扔掉武器纷纷败退,有的甚至投降了王嵯巅,做起了向导,给南诏军带路。唐朝的边界雄关,此时犹如豆渣做成,被王嵯巅一口气“悉众掩邛、戎、巂三州。陷之”。成都,也就在鼻尖前面了。锦官城指日可下,将成为王嵯巅的囊中物了。
  那个荒唐的杜元颖,等到南诏军已经开始攻城,鼙鼓震天,吼声如雷,他才身子一抖,知道这不是放炮仗,是南诏军队来了,再也顾不得研究皇帝喜好的东西了,匆匆忙忙中,“一无备拟,方率左右固牙城而已”。牙城,也就是内城。也就是说,外城已经进入王嵯巅的手里,成为王嵯巅的战利品了。
  两军,隔着一道城墙,一方面在进攻;另一方面在防守,“元颖计迫,将挺身走,会救至乃止”。原来,这次南诏兵分出击。有一道去攻打梓州,梓州守将是郭子仪的孙子郭钊,非常愤怒,去了一封信,严厉谴责王嵯巅,破坏盟约,随意开战,掀起血雨腥风的战争。王嵯巅能言善辩,哈哈一笑,马上回信道:“元颖不自守,数侵吾圉。我以是报唐朝大将。”杜元颖不好好防守,派出士兵侵犯我疆域,我来教训你们这些唐朝将军,让你知道南诏刀锋的锐利。郭家的爷们儿,继承了郭子仪的铁血风骨,也不是好惹的,“郭钊御之而退,时元颖几陷,赖郭钊击败其众”。若非郭钊出兵,这个杜元颖,估计要进南诏的俘虏营,去做他的能工巧匠去了。
  这个家伙,真应该让他去俘虏营待着。
  王嵯巅占领成都外城后,开始表现得还很不错,有仁义之师的风度,他命令全军,不许骚扰百姓,不许抢劫,否则,军法从事。因此,史书记载,他“人成都,止西郛十日,慰赉居人。市不扰肆”,他还亲自出马,微笑着到处慰问当地的人,安慰大家,不要担心,我们是来解民倒悬的,是为你们消除灾难的,你们该干嘛干嘛,千万不要惊慌。成都百姓见了。心中渐渐安静下来,做买卖的继续做买卖。种地的继续种地。摆龙门阵的继续摆龙门阵,以至于集市上和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毫无被兵的迹象。
  此时,王嵯巅大概还想占领整个成都,据为己有吧,才表现出这样的温情脉脉。   可是,十天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唐军的援军来了,刀光雪亮,长矛闪闪,向王嵯巅涌来。王嵯巅一看,情况变了,自己可能做不了成都的主人,还得赶快回去,否则会很危险的。那么。就用不着再客气了,于是,他派军“大掠,焚郛郭,残之,留数日去,蜀之宝货、工巧、子女尽矣”。他指挥大军,四处抢劫,焚烧城市,将成都的珍宝,还有财物,以及工匠、美女,都抢劫一空。
  这算是成都一劫,在历史上是很少出现的,以至于“自成都以南,越以北。八百里间,民畜为空”。
  《新唐书》谈之道“将还,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对王嵯巅焚城、抢劫,几乎没提。可我更愿相信前一种说法。一个侵略者,当他开始抢劫后,就绝对不可能只抢劫美女、工匠了,也一定会扩及财物、珍宝,以至于百物。
  这次所抢劫的人口很多。大家望着火光冲天的房子,望着逐渐夷为平地的家园,泪水长流,可又无可奈何,在刀枪的押送下一步一回头地上路,走向遥远的地方。唐军进行了追击,总体看来,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朝廷一个交代。王嵯巅亲自断后,带着军队,还有俘虏,一路走到大渡河边,对那些被俘的人说:“此吾南境。尔去国,当哭。”言外之意,你们和自己的国家即将挥手永别,要哭,你们就放声痛哭吧。一时,大渡河边,哭声震野,大家将长久积压在心里的悲伤,一时都宣泄出来,“数万士女,一时恸哭,风日为之惨凄”,荒野一片凄凉,哭声四处飘荡。有的人想到这一去,千里故土,再难回归;父母妻儿,再难相见,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以至于“众号恸,赴水死者十三”。
  这是杜元颖造的孽,让人读之鼻酸,难以自已。
  毫无疑问,这也是王嵯巅造的孽。
  回到阳苴咩城。王嵯巅竟然以一个义愤填膺的正义者身份出现,给唐朝廷上了一份奏章,以劝丰佑的名义,告诉朝廷:“蛮军比修职贡,遽敢侵边?但杜元颖不恤三军,令人蛮疆作贼:移文报彼,都不见信。故蜀部军人,继为乡导,盖蜀人怨苦之深,祈我此行,诛虐帅也。诛之不遂,无以慰蜀士之心,愿陛下诛之。”在书信里,他要表达的意思有三个:首先,我们遵守条约,从不敢侵犯大唐领土,极守本分;其次,杜元颖这家伙,派出士兵做贼,进入我们疆域,抢劫东西,我们写信给他,他不闻不问,好像不知道似的;其三,我们这次来,是蜀军做向导,让我们诛杀杜元颖,我们没能完成任务,很是惭愧,希望皇帝陛下替我们完成任务,用来向蜀地人道歉。
  杜元颖毫无疑问伤害了蜀地人,王嵯巅对之也伤害得不轻。现在,他却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出现,而且语气强硬,有同戏谑。这从侧面可见,唐朝,已经失去了过去霸主的地位,已经不那么可怕了,王嵯巅可以挺胸凸肚,在它面前指手画脚,揍了它一顿。还可以提出要求了。
  唐朝为了安抚南诏。也为了安抚蜀地百姓,更为了对这次事件有个交代,于是,将杜元颖贬为邵州刺史。可是,舆论纷纷,认为处罚太轻,不足以服众,于是,将之“斥为循州司马”,死在任上。为他的无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死有应得,否则,蜀地万千生灵,实在死不瞑目。
  他造成的混乱局面。将会由他的好朋友,唐朝最后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来整顿。这个人,也就是李德裕。
  6
  在中国历史上。李德裕无论和哪一个宰相比。其文治武功,都如鶴独立,让人叹为观止。因此,一贯孤高自傲的李商隐曾赞叹,“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将之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进行褒扬。宋朝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在谈到李德裕的时候说:“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也就是说李德裕在武宗朝,执掌朝政,经营四方,相业卓绝,永垂不朽,即使受到奸臣诋毁,也是消磨不了的,就如同一轮明月,永远高挂。
  李德裕担当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却不在武宗朝,而是在文宗朝。
  此时。整个大唐王朝。也只有李德裕能捍卫一方,能和王嵯巅抗衡了。
  李德裕知道,要想震住南诏,必须先强大自己。于是,他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来到蜀地,首先建造一座楼名筹边楼。这座楼,细说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军事作用,但是,却有着极大的政治作用。首先,它向蜀地人表明态度,唐朝廷现在不再退守,不再忍让,而是采取强硬态度,向南诏亮剑了。因此,振奋了士气,也振奋了杜元颖时代失落的民心。其次,李德裕将这座高楼,变成了一座交际场所,经常召集当地头人,或者部族首领,举行大趴,举行宴会,联络感情,建立互信关系。说白了,就是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这样做,斩断了南诏的战时联盟关系,孤立了对方。另外,在此地,他经常接见当地士兵,以及来投奔的人,接引楼上,放下身段,细细座谈。并在身边放着地图,有什么有关南诏险要关隘,驻兵情况,必注一笔,以至于南诏的地理情况,“不啻身尝经历焉”,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一般,了如指掌。
  军情了解外,李德裕也加强了军队建设。
  在蜀地军队外调时,他上奏皇帝,要求留下一部分军队,镇守此地,以卫蜀民,镇定人心。同时,“率户二百取一人习战。作雄边子弟等十一”。这大概是民兵组织吧,二百户中取一个男子多民兵,这样也不至于影响当地生产。总之,蜀地有一种全民皆兵的形势。然后,他募集铁匠,“修甲胄、备器械”,磨快刀子,擦亮矛尖,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他走的步骤,和王嵯巅的几乎相同,以上任务完成,接着是城防工事的巩固,他在图上作业后,又实际操作,广筑城戍,“筑仗义、御侮、柔远诸城以扼要害”,以便于阻击对方。但是。一味的防守,不是李德裕的风格。李德裕更做出高调姿态,“徙寯州治台登,以夺蛮险”,将寯州治所迁移到台登,靠近南诏,占领险要,做出一副朝发暮至的状态,威胁着南诏,让南诏人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一切完成,李德裕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交给劝丰佑。当然,也等于间接给了王嵯巅,在信里,李德裕非常严肃地责问对方,当年,大唐和南诏在点苍山结盟,盟约可是说过的,无论哪一方背离盟约,将“天地神祗,共降灾罚,宗嗣殄灭,部落不安,灾疾臻凑,人户流散,稼穑产畜,悉皆减耗”,现在,唐朝严守盟约,为什么你们却撕毁合约,犯我城池,侵我百姓,抢掠人口,焚烧屋宇。   当然,李德裕也没忘记告诉他,自己已经调集大军,做好准备,将朝发暮至,报仇雪恨,让南诏为这次行为付出代价。
  李德裕上任后,毫无疑问,南诏的王嵯巅也没闲着,派出了大量间谍。深入蜀地,打听唐朝的这位军区司令的行动。因此,对于他,王嵯巅还是心存敬畏的。等到看到信的末尾,李德裕提出,要求南诏放回抢夺的人口时,王嵯巅和劝丰佑都连连点头,要得要得。不久,“佑归所俘西川四千人于德裕”。
  当然,大量人口还是留在了南诏,这对促进南诏经济发展,还有手工工艺水平,以及建筑等,都有着很大作用,史书上亦谈及,“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他们的丝绸纺织。和大唐已经能相提并论了。
  至于索要人口的事,不过是一个态度。李德裕以此表明,自己已经有了强大的进攻能力,让南诏低头,依然回到附庸国的位置,该干嘛干嘛,别再不安分。南诏也明白对方的意思,对方要的是一个态度,因此,赶快归还人口,“上表请罪”,至于归还多少人,就在于自己了。
  总之,李德裕此次做得很好。既让南诏低头认罪,又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至于多年后,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到此,登上筹边楼,望着远处,吟诗道:“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此时写了楼的高大雄伟,高于云齐,鸟飞长天,也飞不过楼顶。同时,更告诉其他将军。带军戍边,最大的胜利,是不战而使对方悦服,并非长刀一举,血流成河。
  史书谈及李德裕此次戍边的作用道,“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蛮、蜒。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百姓从不需要战争,痛恨兵戈狼烟,痛恨鼙鼓边声,痛恨刀兵杀戮,他们需要的是平静的生活。李德裕知道这些,并满足了他们,因此被称为一代良相,以至于宋人洪迈,在历数唐代名相后,把李德裕排名第一道:“李德裕功烈光明,佐武宗中兴,威名独重。”
  可惜,同样具有文治武功的王嵯巅,却几乎在历史上失传,这有历史的原因,大概也有他个人好战的原因吧。
  武宗一朝,也就是会昌年间,是唐朝再次呈现中兴气象的时候,可惜。时间很短,仅仅五年多一点儿。在这五年中,唐武宗以李德裕为宰相,给予充分的信任,也给予了充分的权力。这种信任,很有点相似于劝丰祐对王嵯巅的信任。李德裕也因此,将自己的执政能力,发揮到了极致。
  在对待外敌方面,李德裕毫不妥协,坚决打击。当时的回鹘鸟介可汗。带着唐朝嫁给他的公主,依靠兵力,刀光映天,马蹄嘚嘚,恫吓唐皇帝,索要土地。朝廷大臣,一时战战惶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李德裕站起来,排除众议道:“今乌介所恃者公主,如令勇将出奇夺得公主,虏自败矣。”他亲自布画战事,派出勇将石雄,“急击可汗于杀胡山:败之,迎公主还宫”,按照自己的与其战略,取得胜利,打了一次漂亮的自卫反击战。
  这是唐朝回光返照前的一次军事胜利。一时吓住边疆各国。其中,对南诏也有着很大的震慑作用。
  对于内部的分裂者,李德裕也铁血出击,给予平定。唐朝中期,河北各藩镇,父死子继,成为一方小皇帝,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中。武宗朝,亦出现此事,泽潞节度使刘从谏死,“军人以其侄稹擅总留后,三军请降旄钺”,刘从谏的部队,下表要求让刘从谏的侄儿刘稹继任节度使,要求朝廷赐给诏书。李德裕坚决反对。认为如此。国家腹心部位也不为朝廷所有,于是派出军队,对泽潞镇给予打击,最终平复叛军。在战争中,李德裕更是亲自谋划。沙盘作业,“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扦难,功流社稷”。
  另外,武宗朝,李德裕的相业远不止此,他打击宦官,收归权力;裁汰冗官,精简机构;禁毁佛寺,聚集民力。
  这段时间被称为会昌中兴。会昌中兴,是李德裕一手制造的。是唐朝的回光返照。是唐朝最后一次起死回生的希望。因此,古人论及其相业时道:“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衮衮可喜。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李德裕执政六年,其实不足六年,应该是五年多一点儿。执政期间,他用兵决策,执掌朝政,经纶天下。取得很大成绩。几乎让唐朝再次走向中兴。
  可惜,武宗短命,在位不及六年,死去。他在位时,也如劝丰佑那样,垂拱而治,一切权力下发宰相,自己也能言听计从,但有一个缺点,史书道,他“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他接受道士所炼丹药。以至于喜怒无常,最终中毒死去。
  他死后。唐宣宗继位。
  宣宗这人,精于权术,他“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表面很傻,内心精明,这也是他被立为皇帝的原因。宦官们立他为皇帝,认为他傻,脑子不够用,宜于控制。等到他登基,处理政事时,宦官们才傻眼,发现这家伙一点儿也不傻,甚至还手腕很铁,一个个都后悔莫及,可也没了办法。对于他的执政能力,司马光赞叹不已道:“宣宗少历艰难,长年践祚,人之情伪,靡不周知。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故方内乐业,殊俗顺轨,求诸汉世,其孝宣之流亚欤。”说他勤于政事,善于治国,从而国内一片和乐,外部各国与唐和平共处,他算得汉文帝汉景帝一流的皇帝了。显然,这是溢美之词,唐宣宗是难以达到的。唐宣宗这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而且有些薄情寡义,下手毒辣。他登基的时候,册封使是李德裕,他和李德裕目光对视,不寒而栗,事后对身边人道:“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不久,他就将李德裕赶出朝堂。一直赶到今天天涯海角的海南,李德裕最终死在那儿。
  他失去了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将大唐最后一点希望斩断。
  唐朝,最终和中兴擦肩而过。对于他贬谪李德裕的损失,金朝著名学者赵秉文评价道:“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小聪明之人大多如彼,自认为自己非常了不得,察察为明,以显示自己的能耐,显示自己的智商,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唐宣宗这样的人。对于他,欧阳修的评价是最为到位的,“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太小聪明,又没有宽容之心,唐朝,在他手上走向衰败,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了。   至于他在位时,所谓收复河湟等地的业绩,说白了不是他做的,是会昌中兴的余音。会昌五年多的政治军事改革,到了他登基的时候,恰好发挥出作用,让他坐享其成。这点史家一直看不出来,竟然称之为“大中之治”,也算笑谈了。
  在会昌年间,南诏和唐朝,始终保持着和平关系,没有战事,没有烽火狼烟。
  李德裕在治理国政的时候,毫无疑问,王嵯巅也在行使自己的相权,治理着南诏国,准备着下一次的出征。
  7
  到了唐宣宗在位,刚刚几个月,甚至还没来得及改元,南诏开始行动,进兵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将唐朝派驻在安南的军队,打得大败,“经略使裴元裕死之”。此时,李德裕已经被赶出朝廷,唐朝对此,充耳不闻。
  当然,不久,唐朝出军,收复失地。
  几乎同时,在蜀地,西川剑南节度使也开始了自己的军事行动。用史书的话说。对方“侥佯边功。发兵十万袭滇”。此次出兵,很可能是配合安南唐军的行动,采取掎角之势,对南诏进行报复的。而且,此次唐军出击,动作很大,十万大军。一起行动。当年韦皋在世的时候,每次出兵对付吐蕃,也就是几万,最多也不过五万,要知道,那时的吐蕃可是战无不胜的。由此可见,唐军此次出兵,是势在必得。
  南诏早已派出探子。探知消息。几乎同时也开始发兵回击。
  这次出兵,依然是王嵯巅统帅,指挥三军,烟尘缭绕,奔腾而来。随军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劝丰佑的儿子蒙世隆,也就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的。尽管史书上说,“佑命子世隆为坦绰,同王嵯巅迎战于古宗”,也就是命令太子(坦绰)蒙世隆和王嵯巅在古宗迎敌,可是,劝丰佑不可能让刚刚上阵的蒙世隆指挥,他还没有那种能力。蒙世隆很可能是名义上的统帅,而真正的指挥者一定是王嵯巅。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出于王嵯巅的意思。
  劝丰佑一直高高在上,敬佛念经,不理朝政的。他除了念佛外,喜欢女色。史书说,他有一个妃子死去,他十分难受,整天冷着脸高兴不起来。有篾片朋友劝他,再选美女啊,天下不愁没美女。于是,他就大选美女,充人后宫。得落部族特意进献一个美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他非常宠幸。为这个好佛的美女还特意建造了一座寺庙,名罗次寺。
  朝政,一直都在王嵯巅手里,包括国内治理,包括用兵打仗。
  因此说,劝丰佑的意思也就是王嵯巅的意思。是王嵯巅想法的外在表现。王嵯巅如此做,目的也和当年培养劝利和劝丰佑相同,他想培养出南诏的第三任国君,继承后续大业:他想培养出一个英武善战的国君,如老虎,如雄狮,而不是兔子。因此,他自告奋勇地带着蒙世隆走上战场,让他跟在自己身边,亲历刀光剑影,熟悉沙场喋血生涯,从而锻造出一个勇者无畏的国君。给大唐以极度震骇。
  最终,他的目的达到了。
  唐军十万人,一路金鼓震天,马蹄如雨。来到古宗,和南诏的军队来了一次硬碰硬的战斗。毫无疑问,唐军吃亏,远道而来,其势不能穿鲁缟;再加上深入南诏,地势不熟。反之,南诏军以逸待劳,地形熟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两军相遇,号声吹响,兵戈交集,战马嘶鸣。最终,唐军大败而逃。南诏取得大胜,“杀唐兵数万人。立铜柱于界上”。这一战,很有点当年阁罗凤大败唐军的翻版。唐宣宗在金殿上,吓得一哆嗦,醒悟过来,小精明心顿时没有了。担心地望着西南一角。一个人的名字进入他的视野,这人就是蒙世隆。《南诏野史》上说,“古宗之战,唐帝惧世隆为患,妻以宗室女,伺察其所为”,唐宣宗感到害怕,无奈,再次耍起小聪明,采用和亲办法,将宗室美女嫁给蒙世隆,结成亲家,希望以此笼络住蒙世隆。维持现有的和平局面。这个女孩,娇滴滴地去了阳苴咩城,既做了蒙世隆的妻子,也做了唐宣宗的美女间谍,她在蒙世隆身边待着,暗地搜集到一个绝密情报,就是“以世隆年庚潜送于帝”。唐宣宗拿到手里,如获至宝,兴奋得浑身哆嗦,忙“使太史推之,知其感龙精而生”。这个太史拿了蒙世隆的年庚,坐在书房里,皱着眉毛挠着后脑勺算来算去,算出一个奇葩的结果,这个蒙世隆是受龙精出生的。
  这,一定会让唐宣宗更睡不着觉的,想想,龙的后代,那还得了!
  由此可见,这次大战。确实让唐王朝受伤不小。同时,南诏推出了一位新的君主形象,成为唐皇帝心里的阴影。成为唐朝皇帝的噩梦。
  王嵯巅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得意地嘎嘎大笑。
  未来的国君,在大唐的心中,已經成为一尊神,成为真龙天子,不败的战神。
  可是,他不知道,正是他的锻造,从而。一个更加好战者即将走上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蒙世隆。他将接过王嵯巅的好战旗帜,带着自己的军队,越走越远,带着一种几乎疯狂的进攻气势,给南诏百姓带来极大的危害,以至于史书说:“伏以故南诏蒙异牟寻嗣孙酋龙,不守祖训,既违明誓,自掇祸殃。尚未悛心,犹恣狂暴。全驱蚁聚之众,攻劫邕、交之人。五载兴兵,三来虏掠。顾生灵之何负,受涂炭之辛苦。”文中的酋龙。也就是蒙世隆。读着这些文字。让人简直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一个国家,连年用兵,无日无之,结果只会耗空自己,耗光国力,耗干百姓。
  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国家不灭亡,大概也算是今古传奇了。
  8
  今天,当我们回头看南诏,乃至大理的历史,竟然有一段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南诏在唐朝灭亡不久走向灭亡:大理呢,则和宋朝的灭亡几乎前后踵继。由此可见,南诏与大唐。大理与宋朝,几乎是唇齿相依关系。这是因为,南诏毕竟是内陆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而它只有和地大物博的中原王朝携手。才可能产生贸易往来,才可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一旦发生敌对行为,中原王朝断绝其贸易通道,南诏的经济,也随之开始下滑。这,也是后来大理虽然强大。却一直要求做宋朝附庸的原因。即使到了南宋,株守江南一隅,大理仍没有放弃做宋朝附庸的愿望。屡次派出使者,上奏请求,不为别的,为的就是经济贸易。等到了段和誉时代,大理已经非常强大了,在得到南宋的封爵后,仍高兴得无以复加,也是这个原因。   唐朝当时虽已经走向衰败,相比南宋,还是强大的。这点,李德裕看得很清楚,可惜,王嵯巅却看不见。
  这就叫全局观念,执政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必须有一种统揽全局的能力。
  可惜。王嵯巅恰恰缺乏这种观念和能力。为一时利益蒙蔽,昏头转向,从而,让南诏在他手里走向高潮。也慢慢滑向结局。
  在和唐朝开战的同时,王嵯巅也旌旗猎猎,发动了对骠国的战争。骠国,也就是今日的缅甸。当时的骠国还很落后,“酋住金楼,民住竹楼。其下称酋为卜剌浪,称酋妻为米泼剌。酋出人乘轿,水有舟筏。官名有招孟、招彔、招刚三等。官无大小,俱金银花宝带。无弓箭”。总之,骠国有国家形式,可是国家组织机构还不太健全,甚至缺乏锐利性武器,连弓箭这样的必备武器也没有。对于长期在战火硝烟中锻炼出来的南诏士兵,骠国抵抗的结果,是大败,“太和六年,佑掠骠国民三千,徙之拓东城”,一战之下,南诏抢夺骠国人口三千。迁往现昆明一带,充实力量。三千人,对于当时的骠国,不是一个小数目。缅甸史学家甚至认为,正是这次战争,让骠国最终走向一蹶不振。并趋向灭亡。
  而且,这次不但抢掠了人口,南诏很可能也逼迫骠国国君,和自己签订了城下之盟,成为了自己的附庸国。
  由此可见,南诏的力量,在当时的东南亚一带。是不可小觑的。
  不久,骠国受到侵略,侵略的对象,是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这个住在海边的国家,一看骠国很好欺负的,让南诏如此胖揍一顿,竟然乖乖地接受了,还奉对方为宗主国,自己为什么不趁机去占点便宜。于是,狮子国军队也敲着战鼓,骑着大象。浩浩荡荡地派出大队人马,杀奔骠国而来。骠国国君面对敌人,目瞪口呆,和大臣商讨,最终的办法就是向身边的霸主求救,于是,“屡求救”,多次派人向南诏求救,希望王嵯巅能拉自己一把。王嵯巅很得意,在和劝丰佑商量后,“遣段宗膀救缅”。段宗膀是南诏勇将,大概属于不败将军。南诏此次出兵,毫无疑问,是以行侠仗义、拯救弱小的身份出现的。当然,也有耀威域外的想法,很可能兵力很大,势在必得。
  段宗膀骑着马,带着大军出发,不负厚望,一路刀光剑影,一路凯歌高唱,进入骠国。和狮子国军队相逢。狮子国的军队,也就是欺负一下骠国罢了,遇见长期和吐蕃、唐朝这样大国角力,且屡战屡胜的南诏军,结局只有一个,大败。
  南诏国勇士膀子还没有甩开,还没有尽兴,就已经胜利了。
  骠国上下睁大了眼睛,觉得南诏军队算得铁军,够骁勇铁血的,有必要巴结一把。于是,骠国国君按照约定,“成功要厚酬”,打开仓库。拿出保险柜里的东西,酬劳南诏军队“金佛一堂”。这个数字是很大的,金佛放了整整一室,小小的骠国,算是几乎将库存的金子全部拿了出来。也有的史书说,是给了一些珍宝,和一个金舍利。从《南诏野史》记载看。段宗膀带着金佛回国,融化后“得金数千两”,很可能给的是一尊大金佛。
  段宗膀笑纳了金佛,嘎嘎一乐,带着南诏军,号角吹响,马蹄响起,返回征途。
  这次胜利,无论对南诏国,还是对段宗膀个人,都是收获不小的。对于南诏来说,在东南亚一带树立了霸主地位。它可以理直气壮地对那些附庸小国说,跟着哥,哥会罩着你。另一方面,国家仓库还收获了财物。段宗膀更是如此,骠国国君给南诏那么多财物,也一定不会少给他。最主要的是,藉此一战,他的政治声望也直线上升。
  他的地位,此时几乎和王嵯巅已经并列了。
  这,也让他的政治野心开始膨胀,瞪着眼珠子,窥伺着王嵯巅的位子。
  这场战争的输家。第一是狮子国,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是骠国,挨了獅子国一顿胖揍,虽避免亡国,可接着又消耗了一笔财物。第三是王嵯巅个人,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隐形的对手,也等于间接地给自己挖下了坟墓。随着段宗膀势力上升,段宗膀想让王嵯巅出局,自己取而代之。他想取而代之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掉王嵯巅这个年过七十的权臣。
  王嵯巅,在劳累奔波一生之后,身首分离。
  9
  对于王嵯巅的死,《南诏野史·劝丰祐传》中道,“膀回至腾越,闻嵯巅篡位”,因此杀掉了他。也就是说,段宗膀大胜之后,带着大军,旗帜招展,回到国内,驻兵腾越,听到王嵯巅准备篡位,想要自己当国君。于是牙齿一咬。设计将王嵯巅杀掉,为国除奸。
  这个,稍作思索,就知道是诬陷。
  政治就是这么肮脏。一个人急切地想要夺权,将另一个掌权者扫除,总要想一个说得过去的罪名,否则,对百姓无法交代。对历史也无法交代。也就是说,王嵯巅篡位云云,纯粹是段宗膀给强加的罪名,这种做法,中原早已有一句常用的话,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王嵯巅在杀死劝龙晟时,毫无疑问,已经在壮年,估计在三十左右吧。否则,一介草根出身的他,不可能年纪轻轻就处于方面大员的位置。接着,他辅佐劝利八年。随后辅佐劝丰祐,时间竟长达三十五年。
  两代国君在位的时间加起来。前后共四十二年。长长的四十二年,一个三十多岁的精壮汉子,此时已是古稀之年。此时篡位,无论精力,无论雄心,大概都大打折扣了,因此很难说得过去了。
  好在,段宗膀此时不需要逻辑,只需要借口,为自己的前途扫除障碍的借口罢了。
  也就在段宗膀政治欲望极度膨胀的时候,历史,也将一个大好机会送到了他的面前。就在他驻军腾越的时候,丰佑死了,“是年,丰佑卒于东京,在位三十五年。子世隆立,以王嵯巅摄政”。丰佑死在南诏东京鄯阐城。王嵯巅再次扶持蒙世隆登基,自己继续代行权力,执掌国政。
  丰佑的死,让段宗膀的机会,更增加了几分。
  如果丰佑在世,以他对王嵯巅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王嵯巅的亲近程度,估计段宗膀纵有野心,也不敢轻易发难。现在,丰佑死去,南诏正是主少臣疑的时候,对段宗膀更加有利。段宗膀磨快刀子,嘿嘿一笑,开始行动。他给王嵯巅去了一封信,信里道:“天启不幸,驾崩嗣幼,闻公摄政,国家之福。膀救缅以败狮子国。缅酬金佛,当得敬迎。奈中国无人,惟公望重。膀抵国门之日,烦亲迎佛,与国增光。”天启,是丰佑在位的年号。他的这封信的意思是,先皇驾崩,少主登基,十分年轻,听说你老现在仍代理政事,这正是上天保佑南诏啊。我去拯救缅国,他们用金佛酬劳,我们国内应当迎接。只是,现在国内没有德高望重如你的人,希望你到时来迎接,为国家也增光添彩,你老人家看可好?   王嵯巅收到信,看好感觉很是良好,于是,当即决定,亲自去腾越迎接金佛,也迎接走出国门凯旋归来的南诏军。
  他到达腾越的同时,段宗膀也积极行动起来。他在帐下已经埋伏了刀斧手,做好了动手的准备,等着王嵯巅进帐。
  这些,王嵯巅自然一点儿也不知道,“嵯巅不知是谋,至日迎之”。他进入了段宗膀的军营,看到铁甲之士,虎视眈眈;执戟士兵,铿锵排列。他久经风雨,屡履风险。此时一定知道自己进入圈套,却已无法挽回。他的这种境遇,不是笔者妄猜,从史书中一句话可隐隐约约看出,“膀令巅拜佛”。段宗膀是王嵯巅的部下,可是,此时,他竟然指手画脚地命令王嵯巅祭拜金佛,一个“令”字,是颇耐人玩味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王嵯巅面对此情此景,也只得在段宗膀的命令下,跪下祭拜神佛。他想,自己已经服输了,已经低头了,该能保住残生了吧。可是,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惨烈,不在肉体上消除对手,段宗膀也难以安心。因此,趁着王嵯巅祭拜神佛的时候,段宗膀亲自动手,长剑一闪。将王嵯巅“突斩之于佛前”。
  一代枭雄,执掌南诏政事长达四十多年的王嵯巅,惨叫一声,倒在地下,走完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
  很奇怪的是,杀掉王嵯巅后,段宗膀公布其罪恶,又并非篡位一说,而是“讨其弑劝龙晟之罪也”,仍是以王嵯巅四十二年前,杀死劝龙晟做为他的罪责。也就是说,连段宗膀本人也知道,说王嵯巅篡位。是难以服众的,难以对待历史的。可是,他忘了,杀死劝龙晟,更是民心所向,连劝龙晟的两个国君弟弟都觉得应该,这个段宗膀,又讨的是哪门子贼呢?
  他找的借口,显然仍牵强附会。
  10
  对于王嵯巅这个历史人物,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南诏的忠臣,为了南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诛灭昏君,辅佐两代国君,让南诏的经济、军事,在异牟寻的基础上,走向新的高峰;有的说他是奸佞,诛杀国君。发动战争,将南诏引向烽烟之中,引向战火纷飞中。最终,他自己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些,都是将历史片面化。将历史公式化。
  历史,是多面的,是丰富的。历史人物也是多面的。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只是看哪一种作用更大罢了。譬如和他同时代的李德裕,德业巍巍,万人敬仰,可是,执政期间,也把牛李党争发挥到高潮,以至于唐文宗长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对王嵯巅的评价,也应如此。不能公式化,不能脸谱化,更不能片面化。
  王嵯巅诛杀暴君,毫无疑问,是一种为国负责的行为。也是一种为民除害的行为,这件事不但不能作为其罪责,恰是他勇于担当的表现。他执政期间。更是勤于政事。重视生产发展,积极致力于国计民生,让南诏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教育、辅佐几代国君。前后达四十多年,远远超过当年孔明辅佐刘禅的时间。而且出为将,人为相,也和孔明很是相似。如果没有好战之罪,他真的算得南诏的孔明,和当时唐朝的李德裕堪称双子星座,南北辉映了。
  可惜,他的功绩,被他的错误掩盖了。
  他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好战。
  鉴于当时唐朝走向没落,走向末路,让他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实现野心的希望。于是,好大喜功的他。撕毁盟约,开始了战争,开始了对唐朝的进攻。他的行为,固然给唐朝,还有周边百姓带来了灾难,使得当时的唐朝在危机重重中,更是雪上加霜,“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大半不人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疠,百姓困为盗贼”。唐朝的灭亡,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南诏的侵犯,不能不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毫无疑问,战争也给南诏带来了灾难。南诏,毕竟是一个不大的国家,频繁的战争,让田地一片荒芜,让百姓一片怨声。
  他的经济经营,也在他的手里毁灭了,南诏出现了衰败的气象。
  最主要的是,他发动战争,让很多军功卓著的人浮出水面,走向政治前台,走到历史的舞台上。尤其一些有野心的人,在地位上升到一定地步时,野心也随之膨胀。段宗膀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终,对方的欲望无法满足,就会向他开刀。
  可以说,他是自己杀死了自己。
  更要命的是,他培养了蒙世隆。蒙世隆的作用,今天,应当透过历史看本质了,他并没有历史说的那样圣明,更不可能像某些人说的是世隆大帝。可以说,他看不清形势,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他是王嵯巅在战场上一手调教的,这个年轻人,看到了战胜给自己带来的无穷利益,却从没想过战败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他登基之后,几乎没有停歇,连年发动对唐朝的战争。
  而此时,唐朝最后一位名将高骈出现,长剑出鞘,走向西南战场。蒙世隆几乎百战百败,最可悲的是,他没有从王嵯巅身上学来军事才能,却学来了那股坚韧顽强的毅力。这种毅力,让他继续努力,百败百战,从而,将南诏带向了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
  战场上。南诏名将被斩。士兵动辄万人被杀,“酋龙年少嗜杀戮,亲戚异己者皆斩,兵出无宁岁,诸国更雠忿,屡覆众,国耗虚。蜀之役,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由这些记载可见。到了后期,在蒙世隆无日无之的战争中,南诏百姓家无五尺之男,田里只有妇女扶犁劳作。
  南诏,已经油尽灯枯,彻底走向了末路,就如一株腐朽的树木,只需一个人上来推一把,就哗啦一声倒下。这个人。就是郑买嗣。
  这些,都是在王嵯巅的手里萌芽的。
  南诏中兴,成也王嵯巅,败也王嵯巅。写罢这篇文章,面对王嵯巅这样一个人,竟然一时无法定义,也无法评议,只有长叹而已。
  王嵯巅出生在今日的鹤庆,他出生后,据说,他的外祖父以其所住大龙潭后山嵯巅峰为其取名。听说,现在山峰上还有四字“一品当朝”,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说的就是他。
  李德裕死年,是公元850年,终年六十三岁。王嵯巅死年,是公元859年,有人计算,当在七十三岁左右。如此说来,他和李德裕年龄几乎相当吧。
  有的地方,有的品质,他们很是相似的。可惜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好战。
  编辑手记:
  對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两面“来看,王嵯巅擅权、弄权、影响南诏国君废立,被长期浸润在封建忠君思想下的儒学史家称为“权臣”“佞臣”;另一方面,在臣强主弱的形势下,他兴水利、固城关、兵四川,却为后期南诏的发展带来一定起色。当然,权势强大的臣子,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会给国家动乱埋下隐患,因为在他喧宾夺主之际。同时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模仿的“榜样”,国家也就是从这种统治秩序的不稳定逐步走向灭亡的。
其他文献
农 时  种田,历来讲究时令,此之谓农时。什么季节什么节气或日子种什么庄稼或蔬菜,是这个农耕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民间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警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之类的诸多农谚,有“家家打稻趁霜晴”、“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农忙。  为不误农时,甚至连古代的一些征战,也选在了颗粒归仓的秋后,何况庄稼人?谁要是无端耽误错过了农时,会被长辈责骂
期刊
食物是很重要的。有时太重要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吃饭。  ——题记:司各特·萨维吉《简朴生活读本》  难懂的大理  “去大理,就是去往心灵的彼岸和生活的原点。”这话只是听起来很美,但要理解它挺难。  它有麻醉作用,会让人以为传说中大理人不经意和悠闲的气质是超凡脱俗的,与生活现实的细节无关,只要到了大理,就可以永远逃避所有现实的压力,关于大理,信息空间里满是逃离奋斗的逻辑。 
期刊
我的手表  敲响,钟声撤出时间之外  一堵墙,两个监狱  墙内和墙外,一个关着强盗和暗妓  一个关着梦呓者和神经病人  呜咽,鸟雀在鸟雀的骨头上  吹奏它们的自己的歌  时间不断下沉  一个人完成了一半的天堂  就会收获命运  在通往漫漫长夜的路程中  手表,抓紧了我的手腕  并顽固地释放出被人类禁锢的昆虫  钢丝琴弦,一朵被刻意弹奏的音乐之花  我的手表,为所有的事物  做了虚假的苏醒  深夜演
期刊
故乡的云  归去的唯一的方向,是  一首一听到就痒的老歌  一片一望见就疼的云彩  一直抬头望天  不过是让眼泪  不那么地  容易跌落  格桑花  停在露珠上的,那些蝴蝶  被我的喘息惊飞,不一会儿  又在夜空,汇成星河  追梦人  我这就睡了。希望你能入我梦  哪怕是在梦里,你又让我经历一次  分手的疼  月,在哪  我以为,月在我眼里  我以为,月在我杯里  其实,月在天  终于看清,月没在
期刊
在簌簌的冬雨中,我躺在温泉里,一动不动地闭上眼睛。此时,那种温暖托举着我,似一种不知不觉又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融入其中,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由此,我想我已成了如许的温泉,每一缕漾动的水波都是我醒着的意念。但是,有一个轻软的声音告诉我:“你不是温泉。”转而,我想温泉就是我,因为,我分明感觉到了那份从地壳深处奔涌而出的快乐。但是,那个声音又对我说:“温泉不是你。”  真想让我成为温泉,真想让温泉成为我
期刊
吃过朵祜樱桃,色泽鲜艳,果大汁多味甜;喝过朵祜山泉,回味甘甜;当我知道要到弥渡朵祜时,暗自揣测,朵祜该是古老神奇,有着文化底蕴的村寨。果不出我臆想,朵祜名不虚传,确实如我所想。  朵祜,隐藏在大山深处。初见时的朵祜,在缠绵的秋雨中,如同秀美端庄有内涵的长者,笑纳我们。著名彝族诗人李毕老师,在村口迎候我们,刚见面他就风趣幽默地介绍:“这就是我妈没征得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的地方。”我一听,似乎便感受到
期刊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過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 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何时接触茶?我想应该是我从娘胎里刚出世,还来不及哭,接生婆左手提着我细小的双腿,把我倒吊着;又用她脏兮兮的右手食指,在一个瓷碗里蘸了一串滴滴淌
期刊
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上安置一只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用于避邪纳福、强宅气、镇鬼神的“瓦猫”,是大理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这种用陶土制作、张着大口的瓦猫,造型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的猫,而是一种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被当地人戏称为“猫福”的郜金福,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委会北班榜村的第七代瓦猫制作传承人。近年来,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庆白族瓦猫也以独具特色
期刊
走进鹤庆松桂古镇,很多思绪就像古镇西边马耳山下的流水汩汩流淌而来,鹤庆松桂骡马交易的热闹场景在渐渐远去的马蹄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踏着马蹄窝深深的青石板路,宛若踩着历史的心跳。走进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鹤庆松桂,就走进了茶马古道上骡马们的温柔梦乡。  沿着青石铺就的老街行走,鹤庆松桂古镇的古铺、马圈、石马槽、古池塘,曾经打制铁质马鞍、马镫、马掌的店铺依稀可见。驻足凝思,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会辉煌的一页就在
期刊
揽在石洞寺大峡谷旁半山腰中的虎街,得益于茶马古道文化和彝族母虎文化的氤氲,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逸静卧在哀牢山变幻的云雾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古老光辉。面对虎街,雨天或晴天,激情或闲适,随意一种角度去亲近它,品读它,感悟它,皆能进入一种古韵悠长、怡然自得的境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我来到了虎街,阴雨中天气有些冷,幽幽漫步在雨幕中。我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古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几乎都紧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