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片刻,陆续有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指名A同学来回答。
A说:这篇课文主要写……
A同学答完后,老师示意A同学坐下,又指名B同学来回答。
B说:这篇课文主要写……
……
[反思]
这种在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回答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老师专制权威的一种体现。我认为这种方式存在着弊端:其一,也许老师指名回答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很成熟、很全面,这样的回答就是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其二,也许老师指名的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完全不知道所以然,这样把学生抽起来就会对学生“将”军,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站起来后可能会一言不发、呆若木鸡,严重者还会引起哄堂大笑。其三,也许学生的回答只是对老师“命令”的一种执行罢了,这种对信息的反馈并不是很好的,全然控制在老师的意念之中。但是,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老师可以掌握本班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度,能象征性地了解优、中、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是,这样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情绪:也许你抽他回答时,他并不爱好或者不喜欢这个问题;也许他把手举得老高,老师并没有注意到他,或者他并不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中意者。这样,就很容易刺伤学生对本堂课的积极性。
案例2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片刻,只见C同学主动地站了起来。
C说:老师,我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
C说完后,就自动坐下了;C刚坐下,D同学也主动地站起来了。
D说:C同学说得不够完整,我来补充……
……
[反思]
针对传统教学中老师提问并指名学生答这一对学生被动的模式,我在班上采用了另一模式,那就是在课堂中要体现出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问题的回答采用“想说就说吧”的方式。即:在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指名学生来回答,而是让学生思考成熟后,自己主动站起来说给大家听(思考结果是怎样的就怎样说)。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我近段时间的实践,有一些感触:首先,这种方式照顾了学生的“爱好”——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度。其次,也让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体现。利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就减轻了。这样,我们可以聆听学生的真实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实而自信地回答问题了;这样,学生思维的花朵才能绚烂绽放;这样,学生就能把你当做是聆听他话的忠实者和有信者;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分享他们的成果;这样,更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开始,这种方式收效甚微,班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依旧是几个中等的和思维比较活跃的。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有点气馁了:这种种模式到底可行不?逐渐地,一节课由两三位同学发言增加到六、七个同学发言;后来,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其中来了。我高兴极了。但是,有时问题一提出,六七个同学同时站起来,各抒己见,教室中就像烧开的水一样,沸沸扬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能听清到底是哪个同学在回答,这样老师就不好调控课堂的纪律了。这样的课堂是不行的,这么多的声音,在课堂中是行不通的,也许有的同学在乱扯其它的,也许有的同学在津津乐道地说,结果不会有什么收获。当出现这种偶发事件后,下节课始,我就宣读了回答问题的一些程序:对于一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一个一个地来回答,只要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你就应该认真聆听别人的想法,等别人说完了,你再回答也不迟。通过这样一疏理,课堂就显得井然有序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以上比较,我觉得这种让学生想说就说的方式比较好,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更新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变成今天的主动,更应让学生想说就说。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片刻,陆续有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指名A同学来回答。
A说:这篇课文主要写……
A同学答完后,老师示意A同学坐下,又指名B同学来回答。
B说:这篇课文主要写……
……
[反思]
这种在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回答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老师专制权威的一种体现。我认为这种方式存在着弊端:其一,也许老师指名回答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很成熟、很全面,这样的回答就是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其二,也许老师指名的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完全不知道所以然,这样把学生抽起来就会对学生“将”军,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站起来后可能会一言不发、呆若木鸡,严重者还会引起哄堂大笑。其三,也许学生的回答只是对老师“命令”的一种执行罢了,这种对信息的反馈并不是很好的,全然控制在老师的意念之中。但是,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老师可以掌握本班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度,能象征性地了解优、中、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是,这样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情绪:也许你抽他回答时,他并不爱好或者不喜欢这个问题;也许他把手举得老高,老师并没有注意到他,或者他并不是老师对这个问题的中意者。这样,就很容易刺伤学生对本堂课的积极性。
案例2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片刻,只见C同学主动地站了起来。
C说:老师,我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
C说完后,就自动坐下了;C刚坐下,D同学也主动地站起来了。
D说:C同学说得不够完整,我来补充……
……
[反思]
针对传统教学中老师提问并指名学生答这一对学生被动的模式,我在班上采用了另一模式,那就是在课堂中要体现出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问题的回答采用“想说就说吧”的方式。即:在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指名学生来回答,而是让学生思考成熟后,自己主动站起来说给大家听(思考结果是怎样的就怎样说)。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我近段时间的实践,有一些感触:首先,这种方式照顾了学生的“爱好”——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度。其次,也让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体现。利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就减轻了。这样,我们可以聆听学生的真实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实而自信地回答问题了;这样,学生思维的花朵才能绚烂绽放;这样,学生就能把你当做是聆听他话的忠实者和有信者;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分享他们的成果;这样,更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开始,这种方式收效甚微,班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依旧是几个中等的和思维比较活跃的。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有点气馁了:这种种模式到底可行不?逐渐地,一节课由两三位同学发言增加到六、七个同学发言;后来,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其中来了。我高兴极了。但是,有时问题一提出,六七个同学同时站起来,各抒己见,教室中就像烧开的水一样,沸沸扬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能听清到底是哪个同学在回答,这样老师就不好调控课堂的纪律了。这样的课堂是不行的,这么多的声音,在课堂中是行不通的,也许有的同学在乱扯其它的,也许有的同学在津津乐道地说,结果不会有什么收获。当出现这种偶发事件后,下节课始,我就宣读了回答问题的一些程序:对于一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一个一个地来回答,只要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你就应该认真聆听别人的想法,等别人说完了,你再回答也不迟。通过这样一疏理,课堂就显得井然有序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以上比较,我觉得这种让学生想说就说的方式比较好,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更新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变成今天的主动,更应让学生想说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