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那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抓住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①“屠狗妖”是什么?②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地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些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些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分化灰烬。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感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识冲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时,必须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化学实验作为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用化学实验展开,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抓住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①“屠狗妖”是什么?②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地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些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些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分化灰烬。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感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识冲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时,必须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化学实验作为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用化学实验展开,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