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人只能用人来建树。”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那么,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特殊性。经过实验研究,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种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指教师把它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职业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问教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教师的回答是“不体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1、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爱好、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2、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演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的影响了;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在各个方面还不成熟。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坏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等特点。他们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作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的教师,很自然地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知不觉地成为他们仿效的对象。学生进入校门之后,一般都有亲近、尊敬和崇拜教师的心理倾向,形成一种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甚至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或“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自然成为他们的楷模。学生的行为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学龄前儿童在家里主要模仿父母和亲人,学生入学后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不论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方法和态度以至于世界观,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3、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人的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对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会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教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个绝招。老师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这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四、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个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把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特殊性。经过实验研究,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修养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种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指教师把它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职业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问教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教师的回答是“不体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1、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爱好、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2、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演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的影响了;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在各个方面还不成熟。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坏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等特点。他们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作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的教师,很自然地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知不觉地成为他们仿效的对象。学生进入校门之后,一般都有亲近、尊敬和崇拜教师的心理倾向,形成一种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甚至会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或“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自然成为他们的楷模。学生的行为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学龄前儿童在家里主要模仿父母和亲人,学生入学后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不论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方法和态度以至于世界观,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3、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人的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对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会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按照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教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个绝招。老师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这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四、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个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的。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把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