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预习活动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新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成了一种口头要求的任务。因为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很多学生就把看看课文内容当成了自己的预习方式。这就导致学生渐渐失去约束,逐渐由偷工减料过渡到对预习任务的消极应付,这些做法最终将会使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失去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本文笔者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确立预习内容的问题做不成熟的探讨。
关键词:预习;内容;情感;个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学习的一般过程来看,预习、学习、复习,是所有学科共同的三个学习环节。高中语文的学习自然也不例外。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老师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预习常常是缺失的。或没考虑安排预习环节;或把预习看作是学生自觉完成的事,认为自主预习就是自由学习,于是给学生留出一个早读时间预习,而对具体怎么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习成果,则不管不问;或把预习简单化,要求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前把课文读上几遍,词语手册上的词语抄几次就结束预习。这些做法最终将会使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从开始就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在语文课堂形成之前,面对崭新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增强的高中生是不可能没有好奇感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提供精炼可行的预习内容,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应当如何确立预习内容。
一、重基础积累,更重情感体悟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学习目的和阅读的一般过程,可把预习细化为六个部分:词语积累、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内容解读、疑难问题、个性体悟。具体来说,“词语积累”定位于抄写词语,以求帮助学生识记、积累基础知识、巩固记忆;“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定位于辅助阅读,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和网络资源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借助知人论世为文本的解读提供帮助。前三个是学习和阅读的基础,在预习的时候不存在操作上的大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借助网络自我搜集,教师只要适当引导,让其形成一种习惯,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
“内容解读”、“疑难问题”部分是要求和鼓励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前提下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这里的解读不是简单地读懂,而是应当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就一篇文章而言,体悟感情不是简单的去遐想、或者臆造感情,而应从文章的内容、具体语段、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去深入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细节中体会出真感情。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引导意义的题目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标榜“个性”,激活思维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目标: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是开放、高效的课堂,它不但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有与之相辅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前预习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自我解读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则是我们语文课堂要引领的目标,而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预习环节中第六个环节——个性体悟。
什么是个性体悟?既不是远离文本的随意发挥,也不是为标榜而标榜的无病呻吟。个性体悟的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他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的是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社会、发散思维的能力”。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教材所选的内容都是国内外名家经典,所以文章本身就是极具个性的。我们老师在设置预习题目时就有必要关注到教材的“个性”,关注到学生的“个性”。比如,我在讲授《捕蝶者》一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情感倾向,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精神体验去思考“美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在检查学生的网辩内容时,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甚至一些内容极具个性而不乏深度。可见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我感”、“亲历感”和“自由感”。学生才能更容易有真正的“真知灼见”,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初衷之一。
三、留有余地,多维思考
从接受理论来看,一切作品都有“朦胧性”,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多样地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因此文本的理解常常是多义的。这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为了真正还学生一个“绿色阅读”的空间。我们的预习内容不应该具有太多的导向性,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比如我们可以設置“阿Q之我见”、“我心目中的曹操”、“我理解的碗花糕”,这样带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的预习专题。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异读”,提出不同于书本,不同于老师的看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自己提出一个个问题,并尝试去解决,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巨大成功。而语文教学过程其实也正是一个个不断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主动自觉的课前学习中,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使下一个学习环节——课堂合作学习更有实效。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恰当的预习内容是语文教师要认真对待的教学环节。当预习内容真正起到预习的作用时,学生学习语文就好比插上了羽翼,无论天空有多大,他们都能找到自由飞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玉玲.预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奠基石[J].学园(教育科研),2012,(2).
[3]欧阳凯.审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九江师专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