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出色的语文课,不但能给学生知识的营养,更要给学生心灵以文化的洗涤,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所以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
语文味像一杯刚刚冲上的浓浓的咖啡,吸引着孩子们的嗅觉,沁入心脾;语文味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轻轻地或者激情地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语文味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慢慢打开孩子们欣赏自然的心扉,爱上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这种特别的味道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老师,也浸染着学生。这也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自然境界。
那么,课堂上“语文的味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让琅琅的书声充满课堂
语文课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结果的速成,而应该是“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朗读是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琅琅书声赛琴声”。
首先要创设情境,美化朗读气氛。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重视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三峡》一课,老师用激情的语言配上生动的音画导入课堂,然后又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垂涎三尺、在内心燃烧起朗读激情时而去朗读,那是一道最美的听觉盛宴。师生都陶醉其中。
其次,给学生方法指导,明确朗读内涵。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关于断句、长音、重音的方法指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语感体验,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读,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三峡》的课堂上,指导学生分几个层次去朗读:“朗读——感三峡之美”、“译读———明三峡之美”、“品读———悟三峡之美”。在个别句子的朗读细节上给予点拨。学生是越读越明白,越读越陶醉,他们仿佛身临了三峡的四季美景之中,心生感动。
二.让活跃思维贯穿课堂
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堂上既要有情感生活,也要有心智活动。既要重视对素材的感悟,也不能忽略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所以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动,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课堂上,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扉,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让学生探索到尽可能的材料,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只抛出一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文中的孙权、鲁肃、吕蒙这三个人,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并表演文中故事。”学生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联系有关这三个人物在《三国》里的背景,然后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提炼总结,再发表自己看法。答案不求统一。学生的发言不是教案上可以准备出来的,可谓是语出惊人。最后小组比赛表演故事让课堂达到了高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读、分析能力,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并且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色,灵动快乐。
三.让浓浓真情感染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细腻的人,对待教材更像对待情人一样的满怀深情。微笑着对待每一节课,善于倾听花开的声音,善于理解尊重童真的行为,充满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语文教师课堂上要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点中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这样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讲出感染力。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是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从感情上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切。
如《背影》一文娓娓道来的文字,父子亲情,难以言表。这里,背影的一瞬间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为了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老师深情引导:“背影,恰似一道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同学们,你是否曾经为背影而感动过?你是否想过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那一张张难忘的脸庞?那熟悉或陌生的背影消逝在人群中的时候,你有否依恋、是否想念?那转过头去没有表情的背影告诉了你什么?当你难过或者寂寞的时候,你会想起谁的背影?”。就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那容易被他们忽略的背影、亲情!学生一定可以感同身受。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淡淡的墨香,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
苗莉,教师,现居河南淮滨。
语文味像一杯刚刚冲上的浓浓的咖啡,吸引着孩子们的嗅觉,沁入心脾;语文味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轻轻地或者激情地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语文味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慢慢打开孩子们欣赏自然的心扉,爱上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这种特别的味道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老师,也浸染着学生。这也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自然境界。
那么,课堂上“语文的味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让琅琅的书声充满课堂
语文课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结果的速成,而应该是“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朗读是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琅琅书声赛琴声”。
首先要创设情境,美化朗读气氛。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重视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三峡》一课,老师用激情的语言配上生动的音画导入课堂,然后又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垂涎三尺、在内心燃烧起朗读激情时而去朗读,那是一道最美的听觉盛宴。师生都陶醉其中。
其次,给学生方法指导,明确朗读内涵。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关于断句、长音、重音的方法指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语感体验,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读,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三峡》的课堂上,指导学生分几个层次去朗读:“朗读——感三峡之美”、“译读———明三峡之美”、“品读———悟三峡之美”。在个别句子的朗读细节上给予点拨。学生是越读越明白,越读越陶醉,他们仿佛身临了三峡的四季美景之中,心生感动。
二.让活跃思维贯穿课堂
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堂上既要有情感生活,也要有心智活动。既要重视对素材的感悟,也不能忽略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所以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动,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课堂上,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扉,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让学生探索到尽可能的材料,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只抛出一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文中的孙权、鲁肃、吕蒙这三个人,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并表演文中故事。”学生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联系有关这三个人物在《三国》里的背景,然后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提炼总结,再发表自己看法。答案不求统一。学生的发言不是教案上可以准备出来的,可谓是语出惊人。最后小组比赛表演故事让课堂达到了高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读、分析能力,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并且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色,灵动快乐。
三.让浓浓真情感染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细腻的人,对待教材更像对待情人一样的满怀深情。微笑着对待每一节课,善于倾听花开的声音,善于理解尊重童真的行为,充满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语文教师课堂上要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情感点中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这样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讲出感染力。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是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从感情上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境,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切。
如《背影》一文娓娓道来的文字,父子亲情,难以言表。这里,背影的一瞬间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为了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老师深情引导:“背影,恰似一道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同学们,你是否曾经为背影而感动过?你是否想过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那一张张难忘的脸庞?那熟悉或陌生的背影消逝在人群中的时候,你有否依恋、是否想念?那转过头去没有表情的背影告诉了你什么?当你难过或者寂寞的时候,你会想起谁的背影?”。就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那容易被他们忽略的背影、亲情!学生一定可以感同身受。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淡淡的墨香,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
苗莉,教师,现居河南淮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