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及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特长,第二课堂和社会的培训机构也开展得热闹。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通过第一课堂来了解画画并表现自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手头上的表能能力渐渐产生脱节,对绘画反而无从入手。如果放任此情况发展,那么无论是对课堂管理还是对孩子的想像都有着极不良的影响。如何延续孩子的想像和对绘画的热情,及如何改善课堂情境,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点线面黑白灰疏密绘画方法意识态度
在第一课堂中,要怎么做才能延续他们的想像?要如何才能让他们有参与感?首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自由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才能在有意识地用心思考和画画的体会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一种专心的态度。并通过每节课的积累,引导孩子有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想像。
落实到点上,我想任何的画都离不开两点:(1)画面的效果(即使是色彩,最后也要回归到黑白灰的效果);(2)图形的变化。
这两点同时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从孩子们四年级开始,我对我的想法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截至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是一个学期。
第一阶段(四年级上学期):
练习:(1)图形的初步感知;(2)点线的初步运用。目的:学会对细节进行处理。
用点线对细节进行处理,强调大块面黑色的运用,是画面丰富。强调重点表现主体,而不是群体。这样就不会把图越画越小、甚至是乱画。选取叶子和人物作为素材。原因:相同的元素构成的物体却各有不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细微的差别。
阶段特点:对大面积的黑色和对点线的运用凭直觉,对物体按喜好随意的想像,并不一定是抓住特征而表现。
第二阶段(四年级下学期):
练习:(1)物体总体特征;(2)画面整体性。目的:能把握物体特征并整体化。
强调特征和整体(物体和画面的整体);强调用点线表现疏密而非大块面的黑色。选取的素材是建筑和动物。此两类物体都是由最基本的规则几何形和最基本的不规则几何形组成,便于学生对图形的分割和理解。
阶段特点:对物体的总体特征及对画面的整体性把握良好,对点线的运用熟练;画面的整体缺少疏密,黑白灰效果不理想,图形也只表现整体缺少变化。
第三阶段(五年级上学期):
练习:(1)疏密关系;(2)分解局部。目的:理解图形对构图(画面)进行变化。
基于前阶段的特点,此阶段的练习注重在分解到重组的过程中,加深对物体图形的理解,在有意识地进行对图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对疏密进行变化,无论是图形还是点线。选取的素材是静物。原因:静物图形的组合有较多变化,便于分解和重组。
阶段特点:经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无论是对画面和点线的疏密关系,还是对图形和画面效果的变化,都能进行有意识的理解和表现。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知道看到图片该怎么分析,怎么入手;无论是对黑白灰还是图形都有从整体深入到局部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从一种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起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还是很重,但是当教师经常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绘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活动的乐趣更多在于过程的时候;当孩子们逐步掌握表现的方法后,孩子们也会逐渐建立他们的信心,敢于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并从依赖老师评价到学会如何自己评价。在这几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加入这个课堂,让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建立彼此的规则意识——默契!
参考文献
[1]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美】Cathy A. Malchiodo著 李甦 李晓庆 译 郑钢 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5第1版第1次印刷.
[2] 《小学儿童心理学》陈威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 《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2009年8月第13次印刷.
[4] 《教育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9次印刷.
[6] 《美國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美】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
【关键词】点线面黑白灰疏密绘画方法意识态度
在第一课堂中,要怎么做才能延续他们的想像?要如何才能让他们有参与感?首先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自由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才能在有意识地用心思考和画画的体会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一种专心的态度。并通过每节课的积累,引导孩子有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想像。
落实到点上,我想任何的画都离不开两点:(1)画面的效果(即使是色彩,最后也要回归到黑白灰的效果);(2)图形的变化。
这两点同时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从孩子们四年级开始,我对我的想法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截至目前为止,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是一个学期。
第一阶段(四年级上学期):
练习:(1)图形的初步感知;(2)点线的初步运用。目的:学会对细节进行处理。
用点线对细节进行处理,强调大块面黑色的运用,是画面丰富。强调重点表现主体,而不是群体。这样就不会把图越画越小、甚至是乱画。选取叶子和人物作为素材。原因:相同的元素构成的物体却各有不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细微的差别。
阶段特点:对大面积的黑色和对点线的运用凭直觉,对物体按喜好随意的想像,并不一定是抓住特征而表现。
第二阶段(四年级下学期):
练习:(1)物体总体特征;(2)画面整体性。目的:能把握物体特征并整体化。
强调特征和整体(物体和画面的整体);强调用点线表现疏密而非大块面的黑色。选取的素材是建筑和动物。此两类物体都是由最基本的规则几何形和最基本的不规则几何形组成,便于学生对图形的分割和理解。
阶段特点:对物体的总体特征及对画面的整体性把握良好,对点线的运用熟练;画面的整体缺少疏密,黑白灰效果不理想,图形也只表现整体缺少变化。
第三阶段(五年级上学期):
练习:(1)疏密关系;(2)分解局部。目的:理解图形对构图(画面)进行变化。
基于前阶段的特点,此阶段的练习注重在分解到重组的过程中,加深对物体图形的理解,在有意识地进行对图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对疏密进行变化,无论是图形还是点线。选取的素材是静物。原因:静物图形的组合有较多变化,便于分解和重组。
阶段特点:经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无论是对画面和点线的疏密关系,还是对图形和画面效果的变化,都能进行有意识的理解和表现。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知道看到图片该怎么分析,怎么入手;无论是对黑白灰还是图形都有从整体深入到局部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从一种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
起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还是很重,但是当教师经常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绘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活动的乐趣更多在于过程的时候;当孩子们逐步掌握表现的方法后,孩子们也会逐渐建立他们的信心,敢于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并从依赖老师评价到学会如何自己评价。在这几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加入这个课堂,让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并建立彼此的规则意识——默契!
参考文献
[1]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美】Cathy A. Malchiodo著 李甦 李晓庆 译 郑钢 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5第1版第1次印刷.
[2] 《小学儿童心理学》陈威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 《小学教育学》黄济 劳凯声 檀传宝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2009年8月第13次印刷.
[4] 《教育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009年12月第9次印刷.
[6] 《美國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美】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