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力作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ai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全面清晰地呈现了“二战”后八十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进轨迹,构建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研究难度巨大,研究视角独特,研究价值重大,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史研究力作。
  关键词:蔡熙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学术史研究力作
  中国读者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接触到狄更斯的作品,同时对其开始了研究。迄今为止,狄更斯的所有作品,基本有中译本。研究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论文已超过两千余篇,研究专著也多达四十余部。然而,在众多的狄更斯研究中,仍然存在不少遗憾,其中之一便是对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缺乏关注,而其中对国际狄更斯学术史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这无疑妨碍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就无法全面把握狄更斯研究的当代意义。蔡熙教授的专著《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则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该书以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为研究对象,选题前瞻,重要的是学术价值自不待言。蔡熙教授长期关注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具有扎实的英语阅读功力,阅读了上百部英文版的狄更斯研究著作,主译了三十余万字的《狄更斯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同时他还先后主持了关于狄更斯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以上课题。扎实的英文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为该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读该著,颇感其内容丰赡,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论证周密,结论科学,堪称一部学术史研究力作。
  一、丰赡的内容、清晰的结构
  该书紧紧围绕“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全书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英美狄更斯批评。作者把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独立成章,逐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最后一章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对当代英美学界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些反思性的文章既见理论功力,又具有针对性。
  第一章探讨了1940—1959年间英美狄更斯研究,以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把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两种类型:狄更斯声誉的复苏、形式主义批评和传记研究,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作者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各个批评家的观点。复苏时期的研究,作者重点介绍了乔治·威尔逊、爱德蒙·威尔逊、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等重要评论家的观点,特别重视了利维斯夫妇的负面批评。在形式主义批评方面,同样呈现了多元化声音:马里奥·普拉兹贬低狄更斯的艺术技巧;特里林和约翰·巴特则称狄更斯是完美的艺术家;道格拉斯·布什激赏狄更斯的幽默艺术;希利斯·米勒的意识批评通过语言分析,运用细读法寻绎作品的本意;纳博科夫对《荒凉山庄》的品评则完全着眼于形式。传记研究在“二战”后十年间发展迅速,有约翰·福斯特《狄更斯传》、乌纳·蒲柏·轩尼诗《狄更斯》、杰克·林赛《狄更斯:传记与批评研究》、朱利安·西蒙斯《查尔斯·狄更斯》以及艾德加·约翰逊《狄更斯——他的悲剧与胜利》。
  第二章探讨的是1960—1979年间英美狄更斯研究。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作者称此为“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多元化的研究大潮下,主题研究、形式主义批评、影响研究、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批评方法层出不穷,同时,早期的传记批评依然在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狄更斯研究又迎来了批评方法的又一次转向:从传统批评到后现代批评,解构主义、接受理论、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种种理论方法进入狄更斯研究领域,批评方法和视角呈现多元互动的特色,传统批评与后现代批评共存。
  第三章研究介绍了1980—2010年间英美学界的狄更斯研究。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实现了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融合互渗。特点有二: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批评大行其道,但是传记的、历史的、形式主义的、人文主义的传统研究著作继续出版,各种批评派别的研究者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对话;另一方面,传统的人文主义研究与后现代批评一直融合互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作者客观全面地介绍了此一时期传统批评与后现代批评各自的观点,是该书的主体部分。
  第四章以“狄更斯学术史反思与研究”为题,重点介绍了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意识批评研究、詹姆斯·M.布朗从经济视角出发进行的狄更斯批评、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城市主题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异托邦”空间、西方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评传统及其反思等,这些反思性的批评研究深化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该书虽然内容丰赡,涉及的理论家和批评流派多种多样,但各个章节之间逻辑关系十分清晰,环环紧扣,主题突出,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全书特色浅析
  笔者认为,该书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独特,研究价值重大。该著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梳理和审视当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全面清晰地呈现了“二战”后八十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进轨迹,构建了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与此同时,通過勾勒脉络,呈现知识的生长点,昭示演进规律,立足民族立场,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总结对当下现实与学术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方法。总结狄更斯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其得失,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对国外的狄更斯研究有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为中国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我们培养跨文化接受的成熟心态,提升文学研究的价值坚守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第二,研究难度巨大。该书完整而客观地梳理了当代英美狄更斯的研究概貌,既注意到狄更斯批评中的正面声音,也不遗漏负面指责,对各种挑战与争鸣的声音都进行了客观如实的评介,研究既关注普遍性,又关注特殊性,为中国读者了解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既对各个时期狄更斯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重点全面剖析,同时也注意到主流批评之外的多元化声音,并以此作为主流批评方法的一个参照点,深入揭示了各个时期狄更斯研究的特点。
  这部著作展示了一个理论的大花园,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人文主义批评、主题研究、比较研究、新批评、原型批评、现象学意识批评跨学科研究、性别研究等无所不有。既有职业的狄更斯研究专家的观点,如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爱德华·瓦根内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等,也有职业作家如乔治·奥威尔,记者如艾德蒙德·威尔逊的狄更斯批评,也有理论家如弗莱、雷蒙·威廉斯、爱德华·萨义德、伊格尔顿、詹姆逊的精彩论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二战”以后虽然西方有关狄更斯的批评专著、论文和传记汗牛充栋,近万篇论文、上千部批评专著、上百部传记构成了兴旺的“狄更斯产业”,但我国有关西方的狄更斯批评翻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阅读如此多的批评材料,将如此多的批评流派的观点脉络分明地呈现出来,并有针对性地评价其得失,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该书较高的学术价值还表现为研究路径科学、完整,综合运用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狄更斯学术研究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革意义重大。同时该书特别重视文学批评的转向对狄更斯研究的深刻影响,并能结合研究狄更斯的各英美学者的不同批评立场与文学观点,对狄更斯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反思性的文章《经验、记忆与闲逛: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运用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现代性理论,从经验、记忆、闲逛等城市空间的视角研究狄更斯,发现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狄更斯作为城市生活的卓越观察家,从其创作生涯伊始,就描写了快速发展的、拥挤的城市生活对伦敦人的感觉能力所产生的影响。”{1}“狄更斯是个天生的闲逛者,也是城市经验的经历者与表达者。他始终将自己视为城市的闲逛者,街道的流浪者。”{2}在《结构与风格: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中,作者指出,纳博科夫强调纯粹经验,着重感悟和印象的批评,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一味排斥社会学、全盘否定社会历史批评”{3}“纳博科夫对文学效应及文学的接受方式也趋向于极端化。”在《意识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研究》一文中认为米勒的意识批评也存在着理论盲点,即“将作家意识和作品意识得以形成的关键性的层面即文学形式和文学叙写模式置于一边,从而滑入另类研究,将文学批评变成了批评理论或者本体论研究。”{4}
  虽然该著的研究难度极大,內容丰富,资料翔实,但是由于作者的叙述深入浅出,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因此,极具可读性。所以,该书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1}{2}{3}{4}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其他文献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观念也相应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应更关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确实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的具体设施者——中小学教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阔步走进新课程呢?目前,实验单位及教师已做了较好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下面我就“树立‘四种’意识,做到‘四个’转变”,浅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
摘要 指出农村秸秆利用中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可以提高效益,增加收益。  关键词 秸秆 问题 利用    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林专业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将来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为农村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热爱本专业的农村科技带头人。我在教学中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还有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户大多都是小户型,电饭锅
摘要:现代主义诗人郑愁予在其语言精深的诗歌作品中多次塑造了“风”意象。个性化“风”的选用,渲染意境的同时也彰显了诗人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观念。本文紧扣“风”意象的艺术表现技巧,进而探析郑愁予细腻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郑愁予诗歌 “风” 情感空间  风,一种屡见不鲜的自然意象,在郑愁予的笔墨下被赋予多层象征义和感情寄托义。诗人挥毫下的“风”有的呈舒缓之姿,有的呈狂怒之态,这些“风”大多被拟人化,沾染诗
摘 要: 《云中记》中的悲剧分为三个含义,一个是生命无常的悲剧,对死难者的灵魂悼念;第二个是传统文明的消失、消费文明的必然到来对人美好品格的伤害;第三个是对于人类悲剧命运的哀悼,当人类无法像古希腊的英雄一样反抗悲剧,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阿巴在这个意义上承担了基督、释迦摩尼的责任,他肯定了人类精神意义的崇高。正是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云中记》的死亡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义 传统追寻 人类意义  一、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进入课堂。苏教版新课程化学教材呈现出各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意,对之前以传统教材教学为主的教师无不是一种挑战。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新课程化学教材的使用策略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使用策略    化学新课程进入课堂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由于新教材注重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易于记忆
一旦网友在钓鱼网站上面注册账户进行赌球,网站就会自动记录网友的银行账号、密码及其他隐私信息,给用户造成巨大的风险。  两年前的巴西世界杯落幕后,有研究机构称,在整个世界杯期间,博彩总额突破了2000亿欧元,这一结果比上届的南非世界杯翻了一番,而相比于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200万欧元则足足增加了十倍!这其中中国球迷的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官方数据统计,南非世界杯首个比赛日单日竞猜额为0.5亿
初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愿望和求异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笑话、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
摘要: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贯彻和推进,幼儿教师愈发珍视游戏和生活带给幼儿的独特价值,也触发了教师去反思传统的预设性教学活动,不断探索生成性教学活动的真谛。本文立足于幼儿园生成性教学活动的实际案例,归纳和总结了在生成性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教师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生成;对策  生成性活动与预设性活动是相对而言的,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
《学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作品,也是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笔者先前感觉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有一定难度,尤其在朗读时难以把握节奏,不会断句,更别说读出韵味来了。可是在本案例中,教者却巧设疑障,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使学生读通、读懂了文言文,而且读得很有韵味。课堂上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朴实无华的课堂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  一、教学实例  教学伊始,张老师便直接在黑板上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