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的具体设施者——中小学教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阔步走进新课程呢?目前,实验单位及教师已做了较好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下面我就“树立‘四种’意识,做到‘四个’转变”,浅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
一、从“促进者”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必须树立“四种”角色意识
(一)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中做好导师的角色。知识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任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不再是承载知识最多的地方,教师也不再是占有知识最多的人,传统的师道尊严面临着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应该定位在“引导”与“影响”两个层面。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导游的角色。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好导游的角色。导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游客引到美的境界中,让游客自己去欣赏,而在游人不解时,做一简要介绍,使游人对眼前所见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能强迫游人产生与自己相的同的体验或与自己有相同的喜好。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做好导演的角色。对于活动,我们在认识上常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完美。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时我们为了所谓的效果,常常会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新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前台”撤下来,退到“幕后”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尽情地发挥。
(四)在生活中做好导航的角色。在创新的时代,用“十年寒窗”培养出的“知识容器”已无法承担创新的重任,因而新课程提出:“教育是为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俯下身来,成为孩子中的一员,在生活中做孩子们的导航员,与孩子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乐趣,以平等的人格,相融的情感,相通的心灵,带领孩子在心情舒展的状态中快乐地追“蝴蝶”。
二、从推进教学工作来讲,教师还需做到“四个”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搞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力图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他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对人的培养。确实,是弊大于利。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轉变。《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关于“过程性目标”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1.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经验;2.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环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3.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最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以对话法为主的二项交流方式、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以探究——研对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走进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
一、从“促进者”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必须树立“四种”角色意识
(一)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中做好导师的角色。知识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任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不再是承载知识最多的地方,教师也不再是占有知识最多的人,传统的师道尊严面临着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应该定位在“引导”与“影响”两个层面。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导游的角色。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好导游的角色。导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游客引到美的境界中,让游客自己去欣赏,而在游人不解时,做一简要介绍,使游人对眼前所见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能强迫游人产生与自己相的同的体验或与自己有相同的喜好。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做好导演的角色。对于活动,我们在认识上常常会有一个误区,就是追求完美。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时我们为了所谓的效果,常常会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新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前台”撤下来,退到“幕后”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尽情地发挥。
(四)在生活中做好导航的角色。在创新的时代,用“十年寒窗”培养出的“知识容器”已无法承担创新的重任,因而新课程提出:“教育是为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俯下身来,成为孩子中的一员,在生活中做孩子们的导航员,与孩子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乐趣,以平等的人格,相融的情感,相通的心灵,带领孩子在心情舒展的状态中快乐地追“蝴蝶”。
二、从推进教学工作来讲,教师还需做到“四个”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搞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力图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他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对人的培养。确实,是弊大于利。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轉变。《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关于“过程性目标”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1.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经验;2.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环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3.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最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以对话法为主的二项交流方式、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以探究——研对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