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其文化底蕴,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好的品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古诗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古诗“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等特点的全面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体会出古诗要点和精髓,以至于使这些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在教师的讲述中单调枯燥、味同嚼蜡,师生不能产生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古诗词作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为人们所推崇,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丰厚他们的人文底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那么,怎样革新古诗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呢?
一、走近作者,清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首先引领学生搜集资料,特别关注“小序”和“注释”透露的有效信息,了解清楚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再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基本上是周定的,但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把握住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就把握住了作品总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
同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缘由等方面的内容,“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比如学习杜甫的《春望》,笔者让学生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了解作者的经历,以便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煜的《相见欢》,让学生弄清楚李煜的经历,明白李煜作为词人是何等的有才华,这样就更能读懂《相见欢》;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笔者让学生了解当时官场的黑暗,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洁,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但使愿无违”中“愿”的可贵。
二、不断诵读,积累知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诵读教学的运用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通过熟读、积累,定量的古典诗词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节奏感、和谐的音韵和音乐美,可以培养学生“出语惊人”的语言境界,体会到丰富的文化,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主动地学习继承语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从古诗词自身的特点看,诵读教学可以更全面地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在实践与发展中,诵读教学给教育者及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从应试的角度,同样说明诵读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诵读教学在实践与发展的同时,给教育者带来新的挑战。教育者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前进,使教与学朝着日趋完善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总体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朗读,是学生认识文本、解读文本的第一渠道。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朗读走进作品,朗读是欣赏诗歌的一种传统而又经典的方法,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时候,先范读了一遍,再跟学生讨论读的节奏韵律、语气语速、句读重音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朗读、点名朗读、齐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理解此诗既咏雪景又抒别情。表面看,直到“中军置酒”句以下才写送武判官归京情事;而实际上,前半部分咏雪即与送别紧密攸关,它为雪中送别铺设了一个更能充分表达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席上酒肴纷呈,席旁弦管交奏,已足见送行人的殷勤;也何尝不形象地表达出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朋友们依恋不舍地送剑轮台城东门外,仍在弥天风雪中目送行者远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见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随之东去,为行者所去之处,正是他们梦魂萦绕的故土、家园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马蹄印迹?一缕缕离愁和乡思,也渐渐地被吞没在边地的风雪中。这样结束,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
四、注重激励表扬,培养学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启发学生用心领悟出诗文描绘出的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在教学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学生背得快些,记诵得数量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学生,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学生,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过程中培养情感。
五、引导学生解读意象。
深入体会作品意境和作品主旨意象是作者心中之意和客观之物的契合,作为一个必要的审美概念、解读意象、体会意境,往往是阅读诗词的重要突破口。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捕捉住“阿日”、“春风”、“花草”、“燕子”、“鸳鸯”、“融泥”、“暖沙”这些意象,深入体会,学生就自然领会诗人的欢愉情怀。
总之,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审美教育的做法。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并逐渐把它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一、走近作者,清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首先引领学生搜集资料,特别关注“小序”和“注释”透露的有效信息,了解清楚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再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基本上是周定的,但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把握住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就把握住了作品总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
同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缘由等方面的内容,“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比如学习杜甫的《春望》,笔者让学生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了解作者的经历,以便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李煜的《相见欢》,让学生弄清楚李煜的经历,明白李煜作为词人是何等的有才华,这样就更能读懂《相见欢》;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笔者让学生了解当时官场的黑暗,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洁,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但使愿无违”中“愿”的可贵。
二、不断诵读,积累知识。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诵读教学的运用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通过熟读、积累,定量的古典诗词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节奏感、和谐的音韵和音乐美,可以培养学生“出语惊人”的语言境界,体会到丰富的文化,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主动地学习继承语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从古诗词自身的特点看,诵读教学可以更全面地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在实践与发展中,诵读教学给教育者及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从应试的角度,同样说明诵读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诵读教学在实践与发展的同时,给教育者带来新的挑战。教育者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前进,使教与学朝着日趋完善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总体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
朗读,是学生认识文本、解读文本的第一渠道。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朗读走进作品,朗读是欣赏诗歌的一种传统而又经典的方法,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时候,先范读了一遍,再跟学生讨论读的节奏韵律、语气语速、句读重音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朗读、点名朗读、齐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理解此诗既咏雪景又抒别情。表面看,直到“中军置酒”句以下才写送武判官归京情事;而实际上,前半部分咏雪即与送别紧密攸关,它为雪中送别铺设了一个更能充分表达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席上酒肴纷呈,席旁弦管交奏,已足见送行人的殷勤;也何尝不形象地表达出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朋友们依恋不舍地送剑轮台城东门外,仍在弥天风雪中目送行者远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见的何止是行者?送行人的心也早已随之东去,为行者所去之处,正是他们梦魂萦绕的故土、家园啊。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马蹄印迹?一缕缕离愁和乡思,也渐渐地被吞没在边地的风雪中。这样结束,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
四、注重激励表扬,培养学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启发学生用心领悟出诗文描绘出的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在教学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学生背得快些,记诵得数量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学生,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学生,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过程中培养情感。
五、引导学生解读意象。
深入体会作品意境和作品主旨意象是作者心中之意和客观之物的契合,作为一个必要的审美概念、解读意象、体会意境,往往是阅读诗词的重要突破口。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捕捉住“阿日”、“春风”、“花草”、“燕子”、“鸳鸯”、“融泥”、“暖沙”这些意象,深入体会,学生就自然领会诗人的欢愉情怀。
总之,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审美教育的做法。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并逐渐把它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