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以其特有的固定的步伐滚滚向前。曾几何时,人们惊叹,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人类的极大进步。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太严酷了。两千年来,广大人民不得不在封建王国里,苦苦挣扎,默默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
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把满清王朝赶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广大人民的言行,而广大妇女受害尤为深重。1919年的“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封建礼教的战斗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先生剖析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妇女解放问题给予极大重视。1918年他写了《我之节烈观》,1924年又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笔犀利的杂文。《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对万恶的旧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提出了有力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祝福》这篇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对妇女解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具有深远的反帝反封的战斗意义。
祥林嫂,二十六七岁死了丈夫,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亲要卖掉她。祥林嫂不得已逃到鲁镇做帮工,三个月后又被婆婆抢了回去,被卖给深山野坳的贺老六。在两年的生活中,贺老六不幸染上了伤寒死去,孩子阿毛也被狼叼走。祥林嫂又不得不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再次打工,但由于连遭打击、折磨,记性、精神大不如从前了,终于被辞退,沦为乞丐,死于除夕夜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被摧残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和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甚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了、吞噬了。不但基本的做人的权利都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破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从她一系列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出于自发的,她对于自身的抗争,显然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例如:为了逃避在婆家的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以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摆脱灵魂上的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这充分说明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常常把生活中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上面,如此抗争,结果只能是跳出苦海又进狼窝,只得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祥林嫂的死和鲁四老爷有着密切关系,他是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化身。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他轻视祥林嫂,讨厌她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走;他冷酷地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平时鲁四老爷不给祥林嫂好脸色,祭祀时不准她沾手,折磨得她“直是一个木偶人”。而鲁四老爷给予祥林嫂精神上的摧残远胜于肉体上的压榨。当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自以为可以赎去活着的罪过,免除死后的痛苦,顺利地恢复女佣的身份时,祥林嫂心里是多么高兴!万万没有想到,鲁四老爷仍指使四婶不让她沾手。“你放着吧,祥林嫂”的一声断喝,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一切挣扎的希望在断喝声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之路。
第二,同样受压迫受迫害的劳动妇女柳妈帮了一个大大的倒忙。虽然她不是导致祥林嫂死去的直接凶手,但毕竟无意中她也把祥林嫂推入了深渊。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很深,虽然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希望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不想置祥林嫂于死地,但结果适得其反。赎门槛,让祥林嫂在物质上贴进去所有的工钱,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柳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她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解药”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渊之中。
第三,“我”对灵魂模棱两可的回答,客观上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虽然我深知“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统治阶级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自始至终没有否定它,“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认真分析一下,“我”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共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话“我”自以为是慰藉的话,不忍心增加陌路人的苦恼,而在祥林嫂却觉得这对灵魂有无的问题的解释无疑是一个肯定的回答。这对她“即希望它有,又希望它无”的疑惑无疑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回答,是“我”在意识到前面的答话已经给对方增加了苦恼之后吞吞吐吐的支吾其词;而祥林嫂却惊魂未定,由地狱想到了死后“自己将被锯成两半”的痛苦,使她的苦恼增加了一层。第三句回答是“我”怕“负若干责任”的含糊之词,然而这些答话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
第四,祥林嫂第一个家庭的婆婆以及家里人是祥林嫂死亡的导火线。试想,祥林嫂摆脱了婆婆的虐待和被卖掉的苦难,初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的三个半月,生活是多么顺利!虽然鲁四老爷开始不满意,可看到祥林嫂“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时,也就默认了。虽然祥林嫂日夜操劳,“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这种情势下,假如婆家不把祥林嫂抢走,不去惊扰她的美梦,她也不会落得那样悲惨的下场。可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的不公,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允许祥林嫂的婆婆那样干。正因为这种野蛮的行为在那个社会是合法行为,其婆婆才敢如此胆大妄为。丈夫在世,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公婆的,似乎是公理。由此不难发现,是封建礼教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生命尽头,最终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
第五,可恨、麻木又不觉悟的鲁镇的贫苦百姓组成的“小社会”,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温床。势利、愚昧的鲁镇人时常拿祥林嫂作笑料,极尽讽刺、挖苦、奚落之能事,对祥林嫂没有半点同情:讨厌她是个寡妇,奚落她头上的伤疤,恨不得她当时碰死了事。大人们讨厌她的絮叨,小孩们害怕祥林嫂把他们比作阿毛。这样的社会空气,她还怎么能生活下去呢?祥林嫂举目皆无情:所有的打工费都捐了门槛,主人把她扫地出门,柳妈拿阴司故事吓得她不知所措,乡亲们不停地讽刺挖苦她,就连开明的知识分子“我”也极力逃避她……这种情况下,展现在祥林嫂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无不充斥着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对充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把满清王朝赶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广大人民的言行,而广大妇女受害尤为深重。1919年的“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封建礼教的战斗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先生剖析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妇女解放问题给予极大重视。1918年他写了《我之节烈观》,1924年又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笔犀利的杂文。《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对万恶的旧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提出了有力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祝福》这篇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对妇女解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具有深远的反帝反封的战斗意义。
祥林嫂,二十六七岁死了丈夫,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亲要卖掉她。祥林嫂不得已逃到鲁镇做帮工,三个月后又被婆婆抢了回去,被卖给深山野坳的贺老六。在两年的生活中,贺老六不幸染上了伤寒死去,孩子阿毛也被狼叼走。祥林嫂又不得不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再次打工,但由于连遭打击、折磨,记性、精神大不如从前了,终于被辞退,沦为乞丐,死于除夕夜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被摧残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和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甚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了、吞噬了。不但基本的做人的权利都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破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从她一系列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出于自发的,她对于自身的抗争,显然还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例如:为了逃避在婆家的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以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摆脱灵魂上的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这充分说明她不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常常把生活中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上面,如此抗争,结果只能是跳出苦海又进狼窝,只得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祥林嫂的死和鲁四老爷有着密切关系,他是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化身。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他轻视祥林嫂,讨厌她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走;他冷酷地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平时鲁四老爷不给祥林嫂好脸色,祭祀时不准她沾手,折磨得她“直是一个木偶人”。而鲁四老爷给予祥林嫂精神上的摧残远胜于肉体上的压榨。当捐了门槛的祥林嫂,自以为可以赎去活着的罪过,免除死后的痛苦,顺利地恢复女佣的身份时,祥林嫂心里是多么高兴!万万没有想到,鲁四老爷仍指使四婶不让她沾手。“你放着吧,祥林嫂”的一声断喝,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一切挣扎的希望在断喝声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之路。
第二,同样受压迫受迫害的劳动妇女柳妈帮了一个大大的倒忙。虽然她不是导致祥林嫂死去的直接凶手,但毕竟无意中她也把祥林嫂推入了深渊。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很深,虽然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希望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不想置祥林嫂于死地,但结果适得其反。赎门槛,让祥林嫂在物质上贴进去所有的工钱,精神上受到致命的打击。柳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她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解药”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渊之中。
第三,“我”对灵魂模棱两可的回答,客观上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虽然我深知“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统治阶级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自始至终没有否定它,“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认真分析一下,“我”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共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话“我”自以为是慰藉的话,不忍心增加陌路人的苦恼,而在祥林嫂却觉得这对灵魂有无的问题的解释无疑是一个肯定的回答。这对她“即希望它有,又希望它无”的疑惑无疑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回答,是“我”在意识到前面的答话已经给对方增加了苦恼之后吞吞吐吐的支吾其词;而祥林嫂却惊魂未定,由地狱想到了死后“自己将被锯成两半”的痛苦,使她的苦恼增加了一层。第三句回答是“我”怕“负若干责任”的含糊之词,然而这些答话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
第四,祥林嫂第一个家庭的婆婆以及家里人是祥林嫂死亡的导火线。试想,祥林嫂摆脱了婆婆的虐待和被卖掉的苦难,初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的三个半月,生活是多么顺利!虽然鲁四老爷开始不满意,可看到祥林嫂“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时,也就默认了。虽然祥林嫂日夜操劳,“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这种情势下,假如婆家不把祥林嫂抢走,不去惊扰她的美梦,她也不会落得那样悲惨的下场。可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的不公,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允许祥林嫂的婆婆那样干。正因为这种野蛮的行为在那个社会是合法行为,其婆婆才敢如此胆大妄为。丈夫在世,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公婆的,似乎是公理。由此不难发现,是封建礼教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生命尽头,最终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
第五,可恨、麻木又不觉悟的鲁镇的贫苦百姓组成的“小社会”,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温床。势利、愚昧的鲁镇人时常拿祥林嫂作笑料,极尽讽刺、挖苦、奚落之能事,对祥林嫂没有半点同情:讨厌她是个寡妇,奚落她头上的伤疤,恨不得她当时碰死了事。大人们讨厌她的絮叨,小孩们害怕祥林嫂把他们比作阿毛。这样的社会空气,她还怎么能生活下去呢?祥林嫂举目皆无情:所有的打工费都捐了门槛,主人把她扫地出门,柳妈拿阴司故事吓得她不知所措,乡亲们不停地讽刺挖苦她,就连开明的知识分子“我”也极力逃避她……这种情况下,展现在祥林嫂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无不充斥着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对充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