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王才林为米痴情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i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培育高品质的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他为提升全省水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振兴乡村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繁南育,忘我的质朴和单调
  “土地也是有生命的,需要精心养护,才能种出好的东西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方能对土地抱有敬畏之心。王才林出生于江苏无锡望亭河畔,自幼瘦小体弱,1975年高中毕业时体重仅35公斤。父亲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17岁不到的王才林,扛起了家里所有的活儿,插秧、罱河泥、割草养兔、养猪挑粪……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1977年和1978年,王才林分别考出了总分351分和391分的成绩,但因“富农”成分,政审不合格,两次都没被录取。
  1979年11月,江苏省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在江苏八地设大专班,录取部分落榜生,为农业发展培养人才。就这样,20岁的王才林跨进了大学校门,并遇到了科研启蒙老师——班主任郭二男。
  郭二男在学生中建立了科研兴趣小组,王才林担任组长。种小麦、水稻,做现场调查……在那个“一个遗传力数据要我们小组十个人算两节课”的年代,每一个调查数据都来之不易。1年后,师生合作的论文在《江苏农业科学》发表,王才林手捧散发油墨香的杂志,看着白纸黑字上自己的名字,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激发了他立志科研的热情。
  1983年,王才林考取江苏省农科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农学家汤玉庚。汤玉庚从事水稻育种和栽培科学研究领域50余年,他头戴草帽、肩背帆布包的农民形象,朴实、认真的作风,一直深深印刻在王才林心底。
  王才林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农科院工作,专门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一干就是30多年。
  加速育种进程从杂交到新品种育成推广,往往需要经过10个世代的时间,因而加速育种进程很有必要。采用异地加代,进行北繁南育,可以缩短育种时间。由于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原因,水稻生长更快,成熟周期更短,可以大大节约科研时间,因此成为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王才林研究生毕业前夕,由于研究小组的一位老师暴晒过度而病倒,院领导立刻指派已完成硕士论文的王才林去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接替那位老师的工作。
  育种基地靠近陵水机场,生活非常困难,租用的是部队的房子和农场土地。打药、施肥……所有事情都由研究人员自己动手,成千上万个品种,几十亩地,每一个品种每一株都要记得清清楚楚。“实验一定要自己去做,哪怕自己做不了,也一定要在场,指导他们怎么做。”王才林说,事必躬亲是科研路上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陵水做实验的日子,枯燥而单调。当地部队每周组织看一次露天电影,是唯一的娱乐活动。这样的生活反而让王才林喜欢,在这里,他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静下心读书,写东西。
  从那以后,每年11月初到次年5月,王才林都要在海南待半年。有一次,王才林直接从海南回无锡老家。在乡卫生院大门口,他看到当护士的妻子徐素芳抱着女儿出来,便迎上去,没想到妻子竟与他面对面擦肩而过。王才林赶忙叫住她,徐素芳这才反应过来,笑着说:“我心想哪里来的小老头,我都不敢认了。”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无论是在海南,还是在江苏,亦或是在留学的日本,王才林的科研一直如此。
  吃饭和科研,都是一样的态度
  1988年,我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直接介入经济领域。那是一个全民经商的年代,粮食研究所楼里的每一个办公室都在卖东西,有的卖种子,有的甚至卖皮大衣。当时,农科院副院长邹江石正和日本合作研究“稻的起源”,他对王才林说:“日本有一种研究稻作起源的新方法,你去学习吧!”
  准备了两年,1991年4月10日,王才林终于走出国门,自费公派到日本宫崎大学农学部进修。
  到日本第一天,王才林人生地不熟,老师藤原宏志把他接到家里吃晚饭。王才林硬着头皮吃生鱼片,出于礼貌说好吃。一个月后,藤原宏志带王才林参加学术会议,中午在一家小餐馆给他买了生鱼片套餐,王才林却怎么也吃不下。藤原宏志说:“你怎么不吃?上次在我家你不是说很好吃吗?”王才林这才道出原委。藤原宏志批评说:“一定要说实话。做人做事跟搞科研一样,要严谨。明明错的,你说对,能行吗?”简简单单一段话,让王才林终生难忘。
  那顿午餐同样让王才林念念不忘的,还有一碗米饭。他问老师:“这是什么米?怎么这么好吃?”“这是‘越光’,日本最好吃的大米。”从那以后,王才林跑进各个超市,调研日本大米,“越光”“日本晴”“一见钟情”“秋田小町”……很快,王才林对日本大米的口味、品种、产地、价格等了然于心。
  王才林跟藤原宏志学习“稻的起源”的研究方法——植物硅酸体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水稻化石硅酸体的形状,再提取我国土壤里的硅酸体进行对比,来分析那些地方当时是不是水稻田。其间,王才林在日本的《考古学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不少论文。
  1993年年底,王才林受藤原导师邀请再度赴日读博,继续研究水稻的起源。他们合作挖掘了苏州草鞋山遗址,证明了这里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田。这项成果轰动了日本,被17家媒体头版头条报道。1997年3月,王才林再次前往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学业结束后,他拒绝了导师的一再挽留,放弃了日本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
  研究证实了中国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稻田,但为什么日本的大米却比中国的大米好吃?王才林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他决定用一生追寻一个目标: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大米品种,让国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米痴”,培育最好吃大米
  1999年回國后,王才林一头扎进研究中,“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肯定能做到。他们才2000多年历史,就能培育出好吃的米,我们为什么培育不出来?”朴素的情感,推动着王才林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培育适合江苏种植的“半糯米”品种。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王才林拥有了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
  从“一把尺子一杆秤”的老办法到分子标记育种,王才林的研究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作风。每年4月底5月初,他从海南回来就要立刻准备秧田,10 月份得选种,五一、十一假期从没休息过;早上8点下田,直到天黑;为了挑选出最好的食味,每次品尝从10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从成千上万个品种中挑选出最好的,再把对应的种子种下去……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王才林最爱做的事就是到田地里转悠,一天不下地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常常流连、沉浸到忘记吃饭。妻子因此称他为“米痴”,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另一个是水稻。“每次去稻田,看到满地稻禾随风摇曳,我仿佛就感觉到它们在说‘看,爸爸来了’。”王才林动情地说。
  10年耕耘换来回报,王才林研究出适合太湖流域种植的“南粳46”,并于2008年通过审核,可以大面积推广。2007年、2008年,“南粳46”连续两年在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品尝会上拔得头筹,被誉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2016年,在中日优质粳稻育种技术评比中,王才林带着“南粳46”获得最优秀奖。
  农民纷纷打电话咨询,想要种“最好吃的大米”,其中很多电话来自苏中和苏北地区。这深深触动了王才林,“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品种,一定要推出适合更多地区种植的品种。”2013年,王才林和同事研发出了适合长江两岸种植的“南粳5055”和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南粳9108”。今年,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南粳505”和“南粳2728”通过审定,从此整个江苏从南到北都能种植出口感绝佳的大米。
  王才林这个农民之子,脚踏泥土,用毕生精力和执著,一步步迈向心中理想。每一粒优质大米背后,隐藏了王才林多少汗水,便蕴涵了他对土地的多少深情。
其他文献
跟旅行团出国旅游,有一大妙处,就是可以结识天南海北的人,有时还真能碰上令人难忘的人呢!尽管散团后不再联系,但那十几天里的相处时光,也不乏真诚与温馨。毕竟在异国他乡,即使算不上同宗同族,也同是中国公民。  今夏去西班牙,就遇到了几个家庭,各有意趣。最特别的一家是一位40岁左右的美丽母亲,带着刚刚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的女儿和5岁的小儿子。女儿阳光文静,一路照顾调皮的弟弟,任劳任怨。这位妈妈做服装
期刊
他希望来到天台的孩子都能成为发小儿,爱上北京这座城市。  忆童年,聚天台  张世骞,1978年出生,是个老北京人,朋友都亲切地叫他大骞儿。从记事起,他就和伙伴们在胡同里穿梭狂奔。哪儿的糖葫芦最好吃,什么时候能碰到卖小玩意的,大骞儿和他的发小儿最清楚。最难忘的就是放学后,大骞儿和发小儿听隔壁老大爷讲一些关于老北京城的故事。  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成家、生子,资深设计师大骞儿很少有机会回忆旧时光。2
期刊
读名校难逃校外补课  2016年9月1日,38岁的郑燕把儿子郑立恒送到了兰州市一所私立初中。她想,这下好了,儿子终于进了中考的“保险箱”。然而,之后的事情却事与愿违。  郑燕是兰州市一家商场导购员,2009年,丈夫患癌症去世,从此她与儿子郑立恒相依为命。  2010年,郑立恒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有不少朋友建议郑燕给孩子报补习班。郑燕认为小学课程难度低,自己抽时间辅导儿子即可。所幸,郑立恒的成绩追
期刊
日本电影人北野武,是一到夏天就让我想起菊次郎的北野武;是因为车祸导致半边脸面瘫的北野武;是看上去不像导演更像帮会老大的北野武;是喜欢把镜头对准大海,因此得了个“北野蓝”绰号的北野武;是除了会导演、会演戏、会主持,还会画画的北野武;是喜欢画动物,还喜欢把花插到动物身上的北野武;是极其爱喝酒,常去赤坂“熊先生的料理店”边喝酒边聊天的北野武;是用“天才的奇思妙想结合料理人熊先生的精湛刀功,做出了盛在盘子
期刊
她领着黑林镇百姓,艰苦探索,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把荒山秃岭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培育出全国单体种植规模最大、全国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江苏沃田集团,建成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江苏省节水灌溉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现实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涵养了水源,为当地儿女送上了绵长福祉。她,就是黑林镇党委书记马秀云。  生态立镇,留住绿水青山  黑林镇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
期刊
谨此此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蜡像的历史记忆  穿城而过的泰晤士河上,汽笛声响起时,置身河边的我,仿佛又穿越到了蒸汽船的时代。现在的伦敦已经渐渐褪去了数百年前工业的残迹,在狄更斯笔下那最好又是最坏的时代里,沾满黑灰的烟囱、疲惫的劳动工人、暗淡昏黄的街灯已经不再。只有大本钟的指针静静地旋转——它曾代表着工业革命时代新的时间观念。  望着街道上装扮得体的绅士和淑女,我心底有些沮丧,被静音的大本钟
期刊
去一个城市参加活动,演讲结束后,是签名环节。除了一些成年读者,便都是中学生,纷纷拿着我的书来找我签名。偶然抬头,看到人群之外,一个20多岁的女子徘徊着,似乎在犹疑着要不要挤进人群。还没等细看,我的目光就被别人阻断了。  签完最后一位读者的书,我甩了甩发麻的手,刚想站起身,就看到那个女子慢慢地走过来。她低声问了句好,把一本书放在我面前。那并不是我的任何一本书,而是一本杂志,2002年的某一期,已经很
期刊
灵感勃发,缘自血液中的热爱  张雪出生于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家中长辈无一不是刺绣好手,尤其是他的母亲薛金娣,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苏绣工艺美术师。  在儿时张雪的眼中,母亲像个神奇的魔术师。看似不起眼的丝线,转瞬间被灵巧地分为几十份,挑出其中两根,穿进绣花针眼里,两只手上下翻飞,绵密的针脚似有似无。渐渐地,一个繁华又绚丽的世界便出现在眼前,让他心驰神往。  2007年,张雪考取了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
期刊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自己,张益唐首推杜甫这首《咏怀古迹》。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被数学界权威期刊《数学年刊》强烈推荐发表之后,这个做过帮厨、打过零工、送过外卖的北大才子,在沉寂30年之后,瞬时成了数学界一颗闪亮的新星,世人眼中的传奇。  奇怪的少年  张益唐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他取名“益唐”,一方面“益”同“一”,寓意家中第一个孩子,一方面“益”
期刊
风吹稻浪,麦田金黄,乡村是如画如诗的风景,是個人的摇篮和童年,国家的根本和血脉;乡村,是每个人心中的乡愁和时时需要回头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变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我国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到2000年,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639万;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减贫673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