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寓写于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实践已证明: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话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如教学生写景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从身边着手,带上数码相机、摄像机去发现、挖掘高州市的一处美景。再把这些原始资料通过相关软件有机地组合,插入动听的音乐,制成课件。上课时,让学生欣赏雄伟壮观的宝光塔风光,流光溢彩的中山路夜景,异彩纷呈的潘州公园美景,气势非凡的人民广场,古香古色的冼太公园……通过鲜明的图像,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高州真美时,我顺势导入: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把美丽的高州介绍给外地游客吗?如果你的解说词写得好,老师请你为画面配音,并颁发“最佳导游奖”。此时,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有不吐不快之感。通过电脑课件,让学生亲临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使作文课趣味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阅读,以读促写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经常收看各类电视节目,订阅了多种报刊,不时还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对新事物充满兴趣的学生常喜欢在文章中夹杂进一些时下流行的生活用语、网络用语。如“粉(很)好看的东东”、“偶(我)走“真是7456(气死我了)”等等,针对这种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若不加以正面引导,任其自由泛滥,很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开展了“取精华,弃糟粕”的新时代新词汇的搜集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介去搜集新时代出现的新词语。一位学生提供了《长春日报》的一则报道:一个11岁学生在一篇日记的开头写道:“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妈PMP……”意思是“昨晚,我的哥哥带着他的丑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哥哥的女朋友一个劲地对我妈妈拍马屁。”经过是与非的激烈讨论中,全班同学认识到,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而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的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用在文章中是很不恰当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互动批改,促进交流
师生、生生之间互发信息,交流、讨论习作,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作文课合作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学生写作时,通过区域网对全班学生随意选择施行单机监控,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其解决。对个别问题,可单独和他交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典型问题直接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对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后,可把观点、看法一一陈述出来或发表在网上的“讨论栏”内,发展了思维的严密性、辩证性、求异性。当作文集体讲评时,我将学生的作文投影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对文章的内容、遣词造句及至标点符号进行评改。评改过程中展示了修改的每一步骤,使学生不仅对正误了然于胸,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修改后,还可把预先保存的原文和修改稿进行比较对照,使学生领悟出修改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发送声音、图像、短信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巧妙地提出建议,不能大面积地否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兴趣。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责任编辑 邱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的实践已证明: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话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如教学生写景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从身边着手,带上数码相机、摄像机去发现、挖掘高州市的一处美景。再把这些原始资料通过相关软件有机地组合,插入动听的音乐,制成课件。上课时,让学生欣赏雄伟壮观的宝光塔风光,流光溢彩的中山路夜景,异彩纷呈的潘州公园美景,气势非凡的人民广场,古香古色的冼太公园……通过鲜明的图像,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高州真美时,我顺势导入: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把美丽的高州介绍给外地游客吗?如果你的解说词写得好,老师请你为画面配音,并颁发“最佳导游奖”。此时,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有不吐不快之感。通过电脑课件,让学生亲临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使作文课趣味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阅读,以读促写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经常收看各类电视节目,订阅了多种报刊,不时还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对新事物充满兴趣的学生常喜欢在文章中夹杂进一些时下流行的生活用语、网络用语。如“粉(很)好看的东东”、“偶(我)走“真是7456(气死我了)”等等,针对这种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若不加以正面引导,任其自由泛滥,很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开展了“取精华,弃糟粕”的新时代新词汇的搜集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介去搜集新时代出现的新词语。一位学生提供了《长春日报》的一则报道:一个11岁学生在一篇日记的开头写道:“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妈PMP……”意思是“昨晚,我的哥哥带着他的丑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饭桌上,哥哥的女朋友一个劲地对我妈妈拍马屁。”经过是与非的激烈讨论中,全班同学认识到,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而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的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用在文章中是很不恰当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互动批改,促进交流
师生、生生之间互发信息,交流、讨论习作,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使作文课合作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学生写作时,通过区域网对全班学生随意选择施行单机监控,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其解决。对个别问题,可单独和他交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典型问题直接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对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后,可把观点、看法一一陈述出来或发表在网上的“讨论栏”内,发展了思维的严密性、辩证性、求异性。当作文集体讲评时,我将学生的作文投影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对文章的内容、遣词造句及至标点符号进行评改。评改过程中展示了修改的每一步骤,使学生不仅对正误了然于胸,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修改后,还可把预先保存的原文和修改稿进行比较对照,使学生领悟出修改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发送声音、图像、短信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巧妙地提出建议,不能大面积地否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写作兴趣。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