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财务造假的概况、财务造假的原因、财务造假的手段、关于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等方面来着重介绍,以便帮助企业、投资者等系统的了解财务造假,达到早日解决财务造假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造假手段 防范 措施
一、财务造假的概况
财务造假是指在有关会计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会计法规、准则的灵活性以及其中存在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领域,根据其目的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甚至凭空捏造,修改其编制的财务数据及报表,使之符合自己的主观意愿,最终表现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的行为。当前,财务造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高层管理人员造假的隐蔽性很强,不容易被会计人员审核时发觉问题;二是造假的对象是会计数据,伪造、变造有关会计凭证将直接对会计数据产生影响;三是财务造假不会改变实际的盈利情况,即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失真,但企业实际的盈亏状况是无法改变的。
众所周知,经济的良好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造假问题的日益突出,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这些财务造假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投资者接收到不可靠的信息而遭受巨大的损失,还会对市场经济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识别财务造假的手段并有效的防止财务舞弊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
财务造假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一些手段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各种利益,造假成本低廉、对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夠系统。
1.巨大的利益驱动。很多人在日常中的行为都是因为追求自身利益,在与财务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高层管理者及会计人员财务造假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财务造假、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来达到获取高额利益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税等经济利益。
2.财务信息不对称。由于公司内部大多实行集中领导下的多层次分权管理或分权经营,当前很多公司的运营模式都采用两权分离的制度,由此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和系内部控制中的外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者、受托者及代理者在一些方面会发生事前事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为具有信息优势的受托者或代理者利用这方面来进行财务造假的便利。
3.当前法律准则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财务人员在确认和计算会计要素时固定的会计方法,因此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会利用制度的缺陷来进行财务造假,也为不法人员操纵利润带来了一定的空间。
4.公司内外部监督管理不到位。部分内控制度仅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的工作环节存在制度“盲区”,会计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做到全面系统和贯彻始终等,都导致相互制约的力度在各部门、各岗位及上下级之间大大减小,单位即便有相对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也难以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由此很容易造成财务造假的发生。
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外界对财务部门的监督也变得相对困难,公司在日常管理中自控力不强,财务人员很难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再加上相关部门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督管理政策的出台,使得政府等部门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三、财务造假的手段
1.虚构交易、操纵收入和费用。虚构交易是一种性质最恶劣、欺骗性最大的财务造假手段,由于收入确认的弹性很大,一些公司为了显示财务状况的良好而多记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收入,但有些公司的内部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少记收入或者推迟确认收入;还有人以会计原则为借口,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或者推迟确认费用,用以夸大当期利润;以及利用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所得来调节利润,最终得到失真的财务状况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段。
2.操纵利润,调节资产。通过不等价的资产交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是目前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其输送利润。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关联交易,再加上只是一部分关联交易违背市场原则,因此曾被上市公司广泛的用来进行利润造假,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不按规定披露重大信息。当前,公司的运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都需要及时而有效的反馈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但在信息披露的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公平、不对称、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协调等问题,如果公司的相关人员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处理信息,不按照规定将重大信息批露出来,就会产生误导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的现象,其结果可能为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4.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原则。即使会计制度和准则对各种交易和事项会计处理的规定有多详细,都不可能包含到所有情况,会计方法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等方法,会计原则有实质重于形式、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等原则,因此财务人员在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和原则来处理,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就会钻空子,运用不恰当的方法和原则来进行财务造假。
5.其他财务造假手段。一般情况下,财务造假除了上述手段外,还有私设小金库、潜亏挂账、制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虚列负债或资产等。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张,也在不断出现新的造假手段。
四、关于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复杂多变的造假手段,现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1.加强社会诚信和法律教育。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缺乏诚信意识,没有认识到财务造假带来的危害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诚信教育,让所有员工都能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处理各项事务时本着诚信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且通过诚信和法律来提升业务素质,提升财务管理者和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将社会诚信和法律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财务人员避免财务造假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及时发现造假的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素质。
2.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将财务造假纳入法律体系中,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惩一切财务造假行为。任何公司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而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会计凭证审核制度,严把“三关”,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轮岗制度,注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财务造假管理纳入到相关部门的法制体系当中,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当中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
3.健全和规范会计规则。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明确而完善的会计规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规定统一的会计方法,还要建立更加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会计准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则是必然的。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如公司招聘会选拔专业人员一样,所有公司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更要有着良好的个人素质。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企业在持续经营方面的管理和战略。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公司的盈利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要想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就要严格选聘及任用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提高每位员工的素质。
5.加强公司内部和外部相关部门的监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公司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增强财务造假的防范意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制定具有较强规范性、实用性和计划性的会计内控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强化外部监督的作用,尤其是加大对财务人员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业务监管应做“预警员”,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只有将单位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机制相结合,才能保证财务造假行为及时被发现,继而快速而有效地进行财务造假的化解。
参考文献:
[1]罗茂林.浅论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6).
关键词:造假手段 防范 措施
一、财务造假的概况
财务造假是指在有关会计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会计法规、准则的灵活性以及其中存在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领域,根据其目的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甚至凭空捏造,修改其编制的财务数据及报表,使之符合自己的主观意愿,最终表现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的行为。当前,财务造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高层管理人员造假的隐蔽性很强,不容易被会计人员审核时发觉问题;二是造假的对象是会计数据,伪造、变造有关会计凭证将直接对会计数据产生影响;三是财务造假不会改变实际的盈利情况,即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失真,但企业实际的盈亏状况是无法改变的。
众所周知,经济的良好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造假问题的日益突出,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这些财务造假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投资者接收到不可靠的信息而遭受巨大的损失,还会对市场经济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识别财务造假的手段并有效的防止财务舞弊已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
财务造假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一些手段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各种利益,造假成本低廉、对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夠系统。
1.巨大的利益驱动。很多人在日常中的行为都是因为追求自身利益,在与财务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高层管理者及会计人员财务造假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财务造假、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来达到获取高额利益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税等经济利益。
2.财务信息不对称。由于公司内部大多实行集中领导下的多层次分权管理或分权经营,当前很多公司的运营模式都采用两权分离的制度,由此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和系内部控制中的外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者、受托者及代理者在一些方面会发生事前事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为具有信息优势的受托者或代理者利用这方面来进行财务造假的便利。
3.当前法律准则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财务人员在确认和计算会计要素时固定的会计方法,因此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会利用制度的缺陷来进行财务造假,也为不法人员操纵利润带来了一定的空间。
4.公司内外部监督管理不到位。部分内控制度仅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的工作环节存在制度“盲区”,会计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做到全面系统和贯彻始终等,都导致相互制约的力度在各部门、各岗位及上下级之间大大减小,单位即便有相对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也难以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由此很容易造成财务造假的发生。
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外界对财务部门的监督也变得相对困难,公司在日常管理中自控力不强,财务人员很难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再加上相关部门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督管理政策的出台,使得政府等部门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三、财务造假的手段
1.虚构交易、操纵收入和费用。虚构交易是一种性质最恶劣、欺骗性最大的财务造假手段,由于收入确认的弹性很大,一些公司为了显示财务状况的良好而多记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收入,但有些公司的内部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少记收入或者推迟确认收入;还有人以会计原则为借口,将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或者推迟确认费用,用以夸大当期利润;以及利用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所得来调节利润,最终得到失真的财务状况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财务造假手段。
2.操纵利润,调节资产。通过不等价的资产交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是目前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其输送利润。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关联交易,再加上只是一部分关联交易违背市场原则,因此曾被上市公司广泛的用来进行利润造假,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不按规定披露重大信息。当前,公司的运营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都需要及时而有效的反馈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但在信息披露的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公平、不对称、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协调等问题,如果公司的相关人员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处理信息,不按照规定将重大信息批露出来,就会产生误导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的现象,其结果可能为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
4.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原则。即使会计制度和准则对各种交易和事项会计处理的规定有多详细,都不可能包含到所有情况,会计方法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等方法,会计原则有实质重于形式、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等原则,因此财务人员在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和原则来处理,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就会钻空子,运用不恰当的方法和原则来进行财务造假。
5.其他财务造假手段。一般情况下,财务造假除了上述手段外,还有私设小金库、潜亏挂账、制造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虚列负债或资产等。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张,也在不断出现新的造假手段。
四、关于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复杂多变的造假手段,现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1.加强社会诚信和法律教育。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缺乏诚信意识,没有认识到财务造假带来的危害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诚信教育,让所有员工都能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处理各项事务时本着诚信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且通过诚信和法律来提升业务素质,提升财务管理者和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将社会诚信和法律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财务人员避免财务造假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及时发现造假的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素质。
2.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将财务造假纳入法律体系中,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惩一切财务造假行为。任何公司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而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会计凭证审核制度,严把“三关”,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轮岗制度,注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财务造假管理纳入到相关部门的法制体系当中,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当中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
3.健全和规范会计规则。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明确而完善的会计规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规定统一的会计方法,还要建立更加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会计准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则是必然的。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如公司招聘会选拔专业人员一样,所有公司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更要有着良好的个人素质。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企业在持续经营方面的管理和战略。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公司的盈利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要想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就要严格选聘及任用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提高每位员工的素质。
5.加强公司内部和外部相关部门的监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公司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增强财务造假的防范意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制定具有较强规范性、实用性和计划性的会计内控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强化外部监督的作用,尤其是加大对财务人员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业务监管应做“预警员”,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只有将单位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机制相结合,才能保证财务造假行为及时被发现,继而快速而有效地进行财务造假的化解。
参考文献:
[1]罗茂林.浅论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