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不要忘本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学校越办越大,条件越来越好,可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弥漫的环境中,师生的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我们难免困惑、迷失,难免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于是,做了近三十年教育的我,至今依然无法回答“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依然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其实,这些不是哲学命题,而是为师从教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试着从书本中、从历史中苦苦寻觅,探寻教育的本源,安放迷惘、困顿的心。
  当我读完了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一书,可谓百感交集。在阅读中,在与书本和历史的对话中,渐渐发觉,那些遥远的历史、伟大的前辈、教育的智慧,渐渐亲近、明晰起来,那些“过去的学校”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镜鉴和参照,带给我一种清凉和温暖的慰藉。
  书中一篇篇浸透中华血脉情感的文字,带着我们走近悠远的教育传统,承续行将中断的文化血脉:走进培田乡村学校,聆听汇文钟声,重温壬戌学制……作者将汉代的学制与考试制度、晚清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民国的课本、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等等,一一寻来,置于我们眼前,如同捧出珍藏的文物,让我们品鉴、赏析,但也因古董遭埋没、破坏和遗弃而唏嘘哀叹。书中有些文字仿佛古琴清泠浑厚的音符,划过心田;有些话语亦如裂帛撕扯寸断的钝痛,挫磨神经。
  面对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初等小学堂必修课程表,作者特别关注和赞赏其中历史、地理、格致课程的内容,挖掘出其蕴含的教育理念:“一个人在开启童蒙之时,历史知识的进入应当首先从身边、从脚下这块土地始,从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始,而不是从‘国家’‘民族’这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大词开始。”作者觉得,1903年的这份课程表中,这样的格致教育“已经不是纯粹的教育,而是渗入了浓郁的人文内容,是关乎灵魂和生命的教育,关乎做人、做中国人的‘根本’的教育。”可以想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爱乡、爱国的中国人,是有着“乡愁”情结的中国人,而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落地生根、浸入骨髓、融于血脉,与他的生命始终相伴。是的,如果说现代人最大的精神危机是自我迷失、信仰缺失,那么,也许最初的、最根本的迷失便是与这种“根”的教育的缺失有关。
  随着这三门课程受重视程度下降,作者引用了潘光旦先生在1933年发表的《忘本的教育》里的一段话:“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之大欲……民族有它固有的土地、气候、物产,是物质的环境;有它固有的文物、典章、制度,是文化的環境。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要安所遂生,自然第一得先和固有的各种环境发生相成而不相害的关系。”是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几乎随时随地可以看见这些关于“务本”与“不忘本”的表述。而这种“务本”的教育、“寻根”的教育、“乡土”教育,在百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曾几何时已湮灭不见,一如消失在沙漠里的水?
  所以,作者呼吁教育要找回“家”“国”的支点,强调“家”“国”的支点在文化,期盼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期冀恢复“游学”传统,苦苦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我深爱这本书,不是怀旧情结、不思进取,而是希望我们在迷惘困顿的时候,可以历史为镜鉴,认识教育的本来面目,矫正偏移的坐标和方位,克服功利主义的肤浅与狭隘,从而找到一条“安所遂生”的教育之路。也许,我们无法创建一所像培田、汇文、草堂那样的好学校,但每个教师可以试着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根,去务本,去拾回教育的信心,去守持文化的底线,去践行心中的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去帮助学生“安所遂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发现知识,习得能力;让教育充盈智慧,将内修外炼、知行合一、兼容并蓄、守常明变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渗透其中,引领儿童朝向智慧人生;让教育传承文化,坚守民族的文化基因,凸显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关照,让经典复活,让文化延续。
  中华文化中蕴藏着无数优良的教育传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兴养立教……穿越千年,依旧回响铮铮,振聋发聩。当我们高举创新大旗勇往直前的时候,可否回望一下古老而永恒的天空?看,孔子着一袭长衫,携满面春风,把最朴素最和谐的教育理念串成恒久明亮的北斗星座,指引方向;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追求真知,铸就真人,树立永恒的丰碑;晏阳初的质朴、蔡元培的睿智、胡瑗的深远……“恒星”在闪烁,圣贤在召唤,传承和坚守也是一种智慧和信念。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意味着古代“游学”的传统将以一种新的面貌重现。也许这并不能让当今的学生像陶潜那样“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像李白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他们可以不必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首于作业间,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山川大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活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自己家国的历史与民族的根基,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不再分割,而是得以相互佐证、相互丰富、相互激活。想到这些,心中忽地充盈起感动和信心。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起点。”在现代教育精神的迷失和教育体制的弊端令我们迷惘困顿时,不妨一起去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重温是为了坚守,回首是为了前行,教育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请不要忘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看图片认识了‘蜗’字!”  “太简单了,下面的图是草莓!认识‘草’就能猜出‘莓’!”  “我们班梅馨月的‘梅’换成草字头就是‘莓’,它们是同音字。”  “‘菇’就是‘姑姑’的‘姑’加草字头!”  ……  这是我和孩子们在《小蜗牛》一文课后“猜字”环节的互动中,孩子们活跃的表现。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在使用统编教材之后出现得特别多。  “想不到你们猜字的秘诀这么多,大家的秘诀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期刊
在特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时空里,教学活动既有教师“教的活动”,也有学生“学的活动”,而“学的活动”又分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和群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理论”中“学习共同体”理论,“引进了规则、共同体和分工等三个社会要素,从而把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凸现出来,并且强调存在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对于变化与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1] ,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打开了新的天地。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语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让学生经历模型猜想—验证—解释—运用的过程。建立和求解模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科书由实物照片、图形、图文结合、文字、符号等构成,这些图形、文字、符号就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类。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不断生成、运用、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能灵活运
期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理解“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等词语的意思,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神化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2.了解“传说”这一文学样式,结合课文和带入的语言材料,感受传说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复习导入——概括传说的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日月潭的传说》。  2.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怎么读吗?
期刊
导 读:  在与特殊儿童的相处中,最难的不是如何教,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什么,如何从他们的需求入手教。将沙盘游戏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技术而非一种治疗技能引入特殊教育,助我寻得的恰恰是走近孩子心灵世界,读懂心灵之声的密码。  很多走进过特校与特殊孩子有所接触的人都会问我:“你的那些学生言行举止有些奇怪,看起来似乎不按常理出牌,要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这个问题问到了每一名特教老师的心坎上
期刊
导 读:  在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孩子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专业的场地,但他们同样有一位好校长、好老师——王林华。王林华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执着的情怀、爱钻研、爱创新的老师。长期以来,他致力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和自然、着重创新意识的养成就是他教学实践的切入点……  一直以来,如何真正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是所有教育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大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权的重视,近年来,特殊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国家到市县都在积极努力地搭建良好的特殊教育平台,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尤为重要。人们常说特殊教育是一份充满爱的事业,于特教教师而言,爱是基础和能量的来源,特教需要充满爱,但又不能仅仅
期刊
教材分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下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重点通过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前三次交往的描写,刻画出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童心不老的伟大形象。三次交往,描写侧重点各不相同:初次见面,关注的自然是人物外貌(外貌描写);随着交往的深入,更多的是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对话描写);成为朋友之后,还会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地方做客(环境描写)。作者依据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巧妙地以小见
期刊
中国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已几十年,各种教学理念如百花般竞相绽放。但是成效如何呢?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的确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然而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问题。对于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和分析,学生疲于应付;即便是配合教师走完教学流程的少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没有得到多少提升;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表达,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本是浑然一体的好文章,
期刊
荣维东教授指出,我国写作教学正在由传统的结果范式向过程范式和交流范式转型。前者以文本为中心,后者指向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注重语用及交流。不同的写作教学范式需要不同的写作知识,因此,诸如形成想法、构思布局、写草稿和修改等过程写作知识以及有关读者、文体、语体、语境、写作目的等交际语境写作知识将成为写作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主要以“文章写作知识”和“文体”为主题建构写作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