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走近伟人爱因斯坦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3196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下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重点通过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前三次交往的描写,刻画出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童心不老的伟大形象。三次交往,描写侧重点各不相同:初次见面,关注的自然是人物外貌(外貌描写);随着交往的深入,更多的是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对话描写);成为朋友之后,还会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地方做客(环境描写)。作者依据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巧妙地以小见大,展现伟人爱因斯坦的魅力,真是匠心独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三次交往中外貌、对话和环境的描写,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3.拓展阅读《挑山工》,品读多处外貌描写,进一步领悟:高级的人物外貌描写,往往融入作者的感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
  4.读写结合:运用两篇文章中外貌描写的方法,学写爱因斯坦第三次交往中的外貌,进而感受他的伟大。
  教学重点:抓住三次交往中描写的不同侧重点,感受生活中爱因斯坦的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两篇文章中外貌描写的方法,学写爱因斯坦第三次交往中的外貌,进而感受他的伟大。
  教学准备:课件,ppt翻页器,红笔,学习单,搜集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指导学生写阅读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阅读批注,整体感知
  1.回忆: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四次交往,回忆一下,是哪四次交往呢?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前三次交往。(板书:相撞 相遇 相邀)
  2.学习活动一:作者是如何写这三次交往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巡视,记录学生阅读批注情况,选好发言同学。)
  [评析]整体感知,静心默读,圈画批注,潜心会文,体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也为下面的交流分享打下基础。
  二、第一次交往:研读外貌,了解写法,初步走近爱因斯坦
  1.学习活动二:读读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说说老人的外貌特点,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老人的外貌特点的。
  2.交流: 谁先来交流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指读)
  ⑴长相:指读句子,说感受。
  [点评]发言有条理,先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感受。值得大家学习。(屏显: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出示爱因斯坦长相图片:这就是爱因斯坦,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指答2-3生)
  作者抓住哪几个方面写爱因斯坦长相?(指答,抓住特点,没有面面俱到,运用三组量词,相机变色相关词句,附板书:量词 运用三组量词,就让这张世界著名的面孔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还有一处,谁找到了?(指读)
  ⑵衣着:(屏显: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这是对爱因斯坦衣着的描写。
  出示愛因斯坦衣着图片:他的衣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衣衫不整)作者是怎样写出他衣衫不整的特点的?(相关句子变色,展开想象,附板书:想象)
  3.小结:写长相,用了三组量词,写衣着,展开想象,一个邋遢、不拘小节的爱因斯坦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来合作朗读,体会其中的妙处。我读黑色的字,你们读红色的字。
  4.过渡:第一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外貌描写。(屏显:关注外貌,板书:外貌)
  [评析]学习外貌描写是小学中年段语言表达的重点学习内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第一次交往侧重于外貌描写:抓住外貌特点,几组准确的量词,展开想象,一个不拘小节的爱因斯坦就展现在读者眼前。教师充分挖掘这一教学价值点,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外貌,初步走近爱因斯坦,为下面的阅读与练笔做好充分铺垫。
  三、第二次交往:演读对话,感受爱因斯坦的童心不老
  1.第一次交往,作者关注的是外貌描写,第二次交往,作者关注的又是什么描写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你刚才画的认为精彩的语句?(屏显:第4、5两个自然段)
  2.学习活动三:分角色演读第二次交往,感受人物品质。
  交流 :指读,说说感受。
  预设1:“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爱因斯坦的谦虚)
  预设2:(肩膀一耸,两手一摊,做个鬼脸) 为什么?(一个60多岁的老人,竟然做这样的动作,真滑稽、幽默、有趣……)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
  3.分角色朗读:你一演,大家都笑了,这样读书真有意思!我们像他这样,分角色朗读,演一演这两个自然段,同桌两人一人演爱因斯坦,一人演小女孩,旁白一起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
  (指名三生分角色朗读4、5两个自然段)
  点评: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想把夸奖送给谁?
  4.小结:第一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那第二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什么描写呢?(屏显:关注对话,板书:对话)
  这生动、有趣的对话,把一个幽默谦虚的老顽童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刻画得淋漓尽致。
  [评析]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堂要体现“趣”。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交往侧重于对话描写,富有童趣,浅显易懂,因此教师采用演读的方式,在生动有趣的分角色演读中感受爱因斯坦的童心不老和谦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既加深了对爱因斯坦的了解,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氛围,体现了课堂的张弛有度。
  四、第三次交往:联系前文,悟读环境,深入了解爱因斯坦   1.过渡:爱因斯坦这个老学生学得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屏显“第6自然段相关句子”,指读: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出示图片,给你什么印象?
  2.过渡,感受工作室环境:爱因斯坦精心打扮是为了邀请小女孩到他的工作室去做客,小女孩到了工作室关注到了什么?指读。屏显,指读蓝色句子。出示工作室图片,爱因斯坦的工作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感受,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3.追问:这句话描写的是爱因斯坦工作室的——环境。(板书:环境)
  他的自理能力真的这么差吗?那他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哪儿了呢?联系前文,思考。指答。
  小结:第三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环境描写,作者写爱因斯坦工作室环境乱,是为了——衬托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小节。
  [评析]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第三次交往侧重于他的工作室的环境描写,以工作室环境的乱来衬托他的潜心科研,这是学生不易发现的,也是需要点拨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阅读思考,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
  五、对比三次描写,发现写法秘诀,说出自己的观点
  1.小结,引导发现写法秘诀:(结合板书)第一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外貌描写;第二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对话描写;第三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师边说边画箭头)这三个描写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呢?
  点拨:人们第一次见面,总会先关注对方的外貌;随着交往的深入,会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对话;成了朋友之后,还会到家里、到工作的地方做做客,看看他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全面地了解对方。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交往的不断深入,三次交往,作者描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我们对爱因斯坦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小女孩解决心中的疑问。出示父女对话。指读。
  2.父亲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小女孩认为爱因斯坦很平凡。(板书:伟大 平凡)请你结合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来说说你的观点。(提示:观点+论据)(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他才42岁;他提出了相对论;他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小结。完整板书:作者没有直接写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成就,而是通过写小女孩怎样教他穿戴,怎样布置房间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衬托爱因斯坦的伟大,真是别具匠心!
  [评析]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阅读、思维和表达,其中,思维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容易忽视的。作者写三次交往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显然是精心安排的,符合人们生活中的交往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一教学价值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作者的这一写法秘诀,在以小见大中深入感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然后再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经历“阅读→理解→表达”这样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
  六、拓展阅读,外貌描写“融情升级”,表达对爱因斯坦的喜爱与敬佩
  1.过渡:伟人的魅力光芒四射,而平凡的人物,也有独特的光彩,常常能给人带来启迪。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挑山工》。(课件出示文章)请拿出学习单,默读《挑山工》,画出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对挑山工的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
  ①山下的外貌描寫: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指读,说说人物印象:又矮又黑(就是一个普通的挑山工)丑
  ②五松亭处的外貌描写: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人物印象:黑黝黝 健美 白 美(作者一路观察挑山工,与他攀谈,对挑山工产生了喜欢赞美之情,所以看到的挑山工也美了。)
  3.师小结:高明的作家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十分注重融入自己的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请男生读山下的外貌描写,女生读五松亭处的外貌描写,再来体会体会。
  [评析]外貌描写有这样四个层次:抓住特点,用词准确但表达无序→用上几组量词有序表达→展开想象→融入感情。融情是外貌描写的最高境界,拓展《挑山工》,正是看中其中两次外貌描写,作者融入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表达出对挑山工的敬佩。这里的拓展阅读,是对拓展原点的补充、升级,让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形成完整的认识。
  4.迁移小练笔:
  ①过渡:我们也来试着当一个高明的小作家(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精心打扮过的图片与文字),写一写爱因斯坦精心打扮过后的外貌,可以用上我们前面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谁还记得我们刚才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指答。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开始写。)
  ②生练写,师巡视辅导,选好两个交流同学。
  ③全班交流,师读,引导点评:用上量词,展开想象,融入感情,写出了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夸奖,写出了一个慈祥亲切的爱因斯坦。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迁移训练,也是检测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以写促读、读写融合的效果。
  5.推荐观赏影片,激发学生全面了解伟人的兴趣。
  出示《天才爱因斯坦》剧照: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对爱因斯坦很感兴趣,找来了影片《天才爱因斯坦》,影片中就有爱因斯坦教小女孩数学题的情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总评:像《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样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小学中年级是很常见的,如苏教版的《大作家的小老师》《军神》,人教版的《挑山工》等。此类文章常用的写法是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但本文的细节描写颇具特色:三次交往,描写侧重点各不相同:初次见面,关注的自然是人物外貌(外貌描写);随着交往的深入,更多的是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对话描写);成为朋友之后,还会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地方做客(环境描写)。作者依据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巧妙地以小见大,展现伟人爱因斯坦的魅力。   学写人物是小学中年级的重点内容,尤以外貌描写最难掌握。好的教材是学生习作的最佳范例,本文便是。循文依生,适度拓展,是本课教学的思考点和落脚点。通过张弛有度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阅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走近伟人爱因斯坦,认识人生的伟大与平凡。
  1.循文依生,循序渐进,了解人物
  三次交往的细节描写,侧重点各不相同,赵老师依据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第一次以导读为主,第二次以演读为主,第三次以思读为主,循文依生,既步步加深了对爱因斯坦的了解,也调节了课堂氛围,课堂张弛有度。
  赵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行对比,发现作者的写法秘诀——写人记事中,运用细节描写,根据生活经验来安排不同的侧重点,循序渐进,以小见大,刻画人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不仅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知道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内容自然转化为写作知识,不断完善学生的写作知识建构。然后再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经历“阅读→理解→表达”这样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
  2.适度拓展,外貌融情,补白表达
  单看本文的外貌描写,学生会以为外貌描写要注意有序、用词准确、展开想象即可,然而,融情才是外貌描写的最高境界。因此拓展《挑山工》,正是看中其中兩次外貌描写,作者融入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以表达对挑山工的敬佩。
  再次研读本文,发现作者在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交往时,只是通过小女孩的夸奖,侧面表现他外貌的变化,这是课文的一处留白,可以用来训练融情的外貌描写。因此,这里的拓展阅读,是对拓展原点的补充、升级,让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形成完整的认识,并进行迁移训练,以写促读,读写融合,表达自己对伟人爱因斯坦的喜爱与敬佩。
  关于爱因斯坦的电影、纪录片、传记有很多,影片《天才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拍得最忠实于爱因斯坦的、最有趣的。赵老师最后播放的影片片段,更是激发学生课后换一种方式,继续了解爱因斯坦,这样的拓展,也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附:默读《挑山工》,画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对挑山工的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有以下说明:“需要先在方格纸上标明正整数的刻度,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数对与方格纸上点(行列或者列行)的对应关系,并且知道不同的数对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来直观理解直角坐标系。”[1]特级教师周卫东近日在我校以“小鸭在哪儿”为题,引导四年级学生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可谓深刻体现了这一主旨。  【片段一】为什么是数对?
期刊
今年7月,在江苏昆山举办的第四届《教师博览》读书论坛,是一次读书人的盛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颗颗灵魂的相遇。它让我对读书、写作、教育的理解变得更纯粹,更澄明,也更理性。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自己所吃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无关他人,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选择和修为。  读书:一辈子的修行  曾经,我总是因贫穷而自卑,因迷茫而空虚,
期刊
【教学目标】  1.生动讲述故事,感悟少年智慧。  2.学习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3.阅读带入的“巧谏”故事(两篇),体会巧谏之妙,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巧谏方法,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难点】  借助本课所学,阅读带入的“巧谏”故事(两篇),体会巧谏之妙,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讲述寓言故事
期刊
“我看图片认识了‘蜗’字!”  “太简单了,下面的图是草莓!认识‘草’就能猜出‘莓’!”  “我们班梅馨月的‘梅’换成草字头就是‘莓’,它们是同音字。”  “‘菇’就是‘姑姑’的‘姑’加草字头!”  ……  这是我和孩子们在《小蜗牛》一文课后“猜字”环节的互动中,孩子们活跃的表现。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情景,在使用统编教材之后出现得特别多。  “想不到你们猜字的秘诀这么多,大家的秘诀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期刊
在特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时空里,教学活动既有教师“教的活动”,也有学生“学的活动”,而“学的活动”又分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和群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理论”中“学习共同体”理论,“引进了规则、共同体和分工等三个社会要素,从而把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凸现出来,并且强调存在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对于变化与发展具有的推动作用”[1] ,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打开了新的天地。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语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让学生经历模型猜想—验证—解释—运用的过程。建立和求解模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科书由实物照片、图形、图文结合、文字、符号等构成,这些图形、文字、符号就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类。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语言不断生成、运用、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能灵活运
期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理解“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等词语的意思,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神化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2.了解“传说”这一文学样式,结合课文和带入的语言材料,感受传说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复习导入——概括传说的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日月潭的传说》。  2.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怎么读吗?
期刊
导 读:  在与特殊儿童的相处中,最难的不是如何教,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什么,如何从他们的需求入手教。将沙盘游戏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技术而非一种治疗技能引入特殊教育,助我寻得的恰恰是走近孩子心灵世界,读懂心灵之声的密码。  很多走进过特校与特殊孩子有所接触的人都会问我:“你的那些学生言行举止有些奇怪,看起来似乎不按常理出牌,要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这个问题问到了每一名特教老师的心坎上
期刊
导 读:  在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孩子们没有先进的仪器、专业的场地,但他们同样有一位好校长、好老师——王林华。王林华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执着的情怀、爱钻研、爱创新的老师。长期以来,他致力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让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和自然、着重创新意识的养成就是他教学实践的切入点……  一直以来,如何真正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是所有教育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大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权的重视,近年来,特殊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国家到市县都在积极努力地搭建良好的特殊教育平台,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中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尤为重要。人们常说特殊教育是一份充满爱的事业,于特教教师而言,爱是基础和能量的来源,特教需要充满爱,但又不能仅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