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点,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以及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一、新发展阶段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分析
(一)从开放发展理念来看:“雙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加快产业重构与消费提档升级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中部地区有望成为经济内循环的轴心,恩施州地处华中中心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随着交通物流的改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二是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恩施州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三是消费提档升级的机遇。恩施州是全国高等级景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第一,而且开通了临时航空口岸,具有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
(二)从共享发展理念来看:民族地区具有高质量与高速增长的双重潜力
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关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必将引领系列政策出台并投入大量项目、资金。同时共享理念的深入推进,更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放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加速推进,将为恩施州高质量发展带来空前的政策机遇。
(三)从协调发展理念来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大方向
新发展阶段对于农村的扶贫重点将由解决生存需求转变为解决发展需求。恩施州8县市现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围绕建设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以构建恩施山地特色农业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两山理论”指导下生态文明新时代即将来临
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服务区,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恩施“两山”转化意义重大,将有利于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
二、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
(一)发展成效
1.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恩施州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9.37亿元,“十三五”前四年平均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0.7:36.0:43.3调整为2019年的15.6:25.8:5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2019年的13.1%。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通了4条国际航线,16条国内航线。
2. 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州8县市整体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0.6%下降至0.23%。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5年在生态省建设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新成效,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3.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9.98%提高到45.86%。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了一批中国美丽示范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0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4.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开展,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二)困难与短板
1. 增长驱动方式单一,经济结构缺乏韧性。恩施州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工业实体规模小、数量少,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有待提升,旅游景区配套弱、链条短、黏性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2. 财源建设欠缺宽度,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恩施州财源单一,严重依赖土地、房地产、建筑业,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财税收入下滑严重。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补短板等工程欠账多,财政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
3. 人才储备严重匮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恩施州发展急需的研发、管理、产业工人等各层次人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本地化的人才培养层次低、数量少;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活,产学研结构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难。
4. 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区域协调有待加强。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山区,城区空间拓展受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受“三条底线”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较为突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仍处于加快规划建设阶段,难以满足接汉融渝联湘的发展需求。
5. 公共服务尚待优化,供需矛盾亟需调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现代化水平滞后;综合性医疗机构“综而不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区域养老服务设施薄弱,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尤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等覆盖不平衡,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还需健全。
三、“新发展阶段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壮大实体经济,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恩施州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重点围绕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文章。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在提质,以“养眼、养耳、养胃、养身、养生、养心”为目标,实施“旅游+”和“+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品牌,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硒食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在做强,着力提升硒食品精深加工能力,坚持硒功能性食品发展导向,提升硒产品附加值,协同发展研发、检测、展会、营销等硒经济,将恩施州建成全国硒产业创新创造中心、国际硒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成“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在延伸链条,统筹“药、医、康、养、游”,推进生物医药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将资源型“华中药库”建设成为产业型“华中药谷”。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页岩气、天然气工业化开采方面实现质的突破,巩固发展水电产业,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洁净能源,打造华中清洁能源基地。
(二)加快乡村振兴,绘制美丽乡村画卷
恩施州构建山地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做到“三个领先”。一是产业发展领先。围绕茶、烟、果、蔬、药、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绿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二是乡村建设领先,按照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持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大提升,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生态宜居环境。重点是对具有土苗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利用,保持民族特色,保存乡土风味。三是乡风文明领先。着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
(三)建设美丽恩施,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恩施州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良好的生态是恩施州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初步测算恩施州的生态价值达到10.74亿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實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恩施,牢牢守住恩施的绿水青山。同时要以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
(四)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重点是保护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开发“饮食、民俗、服饰、歌舞、建筑”等一批珍贵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建设长征文化公园(恩施段),建设唐崖土司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民间艺术大师传承基地建设,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五)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恩施州民生补短板的重点一是坚持就业优先,突出重点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进一步落实企业稳岗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强化教育公共服务,按照“学前教育求规范、义务教育求均衡、高中教育创品牌、职业教育创特色”的思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三是强化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四是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进一步关注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兜住民生底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建制市“十四五”规划期经济新方位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01):127-140.
[2]白永秀,刘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城乡反贫困的特点、难点与重点[J].改革,2019(05):29-37.
[3]郑长德.新时代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4):92-100.
[4]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2-54.
(作者单位:中共恩施州委党校)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一、新发展阶段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分析
(一)从开放发展理念来看:“雙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加快产业重构与消费提档升级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中部地区有望成为经济内循环的轴心,恩施州地处华中中心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随着交通物流的改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二是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恩施州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三是消费提档升级的机遇。恩施州是全国高等级景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游客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湖北省第一,而且开通了临时航空口岸,具有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
(二)从共享发展理念来看:民族地区具有高质量与高速增长的双重潜力
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关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必将引领系列政策出台并投入大量项目、资金。同时共享理念的深入推进,更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放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加速推进,将为恩施州高质量发展带来空前的政策机遇。
(三)从协调发展理念来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大方向
新发展阶段对于农村的扶贫重点将由解决生存需求转变为解决发展需求。恩施州8县市现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围绕建设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以构建恩施山地特色农业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两山理论”指导下生态文明新时代即将来临
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服务区,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恩施“两山”转化意义重大,将有利于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
二、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
(一)发展成效
1.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恩施州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9.37亿元,“十三五”前四年平均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0.7:36.0:43.3调整为2019年的15.6:25.8:5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2019年的13.1%。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通了4条国际航线,16条国内航线。
2. 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州8县市整体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0.6%下降至0.23%。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连续5年在生态省建设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新成效,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社会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3.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9.98%提高到45.86%。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了一批中国美丽示范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0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4.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开展,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二)困难与短板
1. 增长驱动方式单一,经济结构缺乏韧性。恩施州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工业实体规模小、数量少,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有待提升,旅游景区配套弱、链条短、黏性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2. 财源建设欠缺宽度,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恩施州财源单一,严重依赖土地、房地产、建筑业,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财税收入下滑严重。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补短板等工程欠账多,财政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
3. 人才储备严重匮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恩施州发展急需的研发、管理、产业工人等各层次人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本地化的人才培养层次低、数量少;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活,产学研结构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难。
4. 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区域协调有待加强。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山区,城区空间拓展受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受“三条底线”制约,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较为突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仍处于加快规划建设阶段,难以满足接汉融渝联湘的发展需求。
5. 公共服务尚待优化,供需矛盾亟需调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现代化水平滞后;综合性医疗机构“综而不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区域养老服务设施薄弱,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尤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等覆盖不平衡,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还需健全。
三、“新发展阶段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壮大实体经济,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恩施州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做强做大实体经济。重点围绕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文章。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在提质,以“养眼、养耳、养胃、养身、养生、养心”为目标,实施“旅游+”和“+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品牌,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硒食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在做强,着力提升硒食品精深加工能力,坚持硒功能性食品发展导向,提升硒产品附加值,协同发展研发、检测、展会、营销等硒经济,将恩施州建成全国硒产业创新创造中心、国际硒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成“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在延伸链条,统筹“药、医、康、养、游”,推进生物医药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将资源型“华中药库”建设成为产业型“华中药谷”。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页岩气、天然气工业化开采方面实现质的突破,巩固发展水电产业,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洁净能源,打造华中清洁能源基地。
(二)加快乡村振兴,绘制美丽乡村画卷
恩施州构建山地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做到“三个领先”。一是产业发展领先。围绕茶、烟、果、蔬、药、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绿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二是乡村建设领先,按照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持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大提升,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生态宜居环境。重点是对具有土苗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利用,保持民族特色,保存乡土风味。三是乡风文明领先。着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
(三)建设美丽恩施,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恩施州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良好的生态是恩施州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初步测算恩施州的生态价值达到10.74亿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切實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恩施,牢牢守住恩施的绿水青山。同时要以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
(四)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重点是保护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开发“饮食、民俗、服饰、歌舞、建筑”等一批珍贵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建设长征文化公园(恩施段),建设唐崖土司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民间艺术大师传承基地建设,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五)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恩施州民生补短板的重点一是坚持就业优先,突出重点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进一步落实企业稳岗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强化教育公共服务,按照“学前教育求规范、义务教育求均衡、高中教育创品牌、职业教育创特色”的思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三是强化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四是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进一步关注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兜住民生底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建制市“十四五”规划期经济新方位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01):127-140.
[2]白永秀,刘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城乡反贫困的特点、难点与重点[J].改革,2019(05):29-37.
[3]郑长德.新时代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4):92-100.
[4]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2-54.
(作者单位:中共恩施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