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以上。即每个学段对于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有近80﹪的课时用于阅读教学,但远远不够。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使之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及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不仅要是此类读物的热心读者,而且要积极推荐,引导学生去阅读。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的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和科普类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自由阅读。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冰心、鲁迅、季羡林、毛泽东、叶圣陶等名人,教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热爱读书,争取成为名人,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乐于进取。
二、提示课外阅读方法,使之会读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又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
1.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分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在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而且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如二年级能把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孩子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
2.明确阅读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明晰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诵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随时把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好的诗文、语句、段落力求熟记成诵;对于一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成读后感,使读书笔记成为存储知识的宝库。
三、指导选择课外读物,使之想读
国家虽然对出版物有明确规定,但形形色色的书刊仍在社会角落泛滥,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向学生推荐富有启发、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书籍,让学生与好书为伴,“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中的语句)。
1.针对学生个性,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有选择性地确定阅读书籍。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读物,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加强同课本的联系。如学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穿石的启示》、《诺贝尔》等一组文章后,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那种不屈不饶、持之以恒、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品质,于是我推荐学生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选择同课堂学习联系紧密的文章阅读,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2.与时俱进,感受现代儿童文学的魅力。
浩瀚的历史长河,留下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名篇,我们要引导孩子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但也别忘记与时俱进,引导孩子读一读现代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关注现代生活。于是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内的一些图书资源,推荐孩子读一读现代感很强的,如黄蓓佳、杨红樱、曹文轩等的作品,如《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班长上台》……这些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容易吸引孩子。学生和小说中主人公共处一个时代,经历同样的事情,在情感上极易产生共鸣。
在读好《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及其它名著的同时,也要读一读现代儿童小说,感受时代的气息。
3.背诵古诗词,感受诗词魅力。
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所以学生一学年必须背诵不少于30首古诗词,形成常规,并了解作者情况、诗词大概内容等,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以阅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阅读就是在淘金。一部好的著作就是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它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多读好书,可以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捧起书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获取精神的财富,传承民族的文化,让师生的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使之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及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不仅要是此类读物的热心读者,而且要积极推荐,引导学生去阅读。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的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和科普类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自由阅读。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冰心、鲁迅、季羡林、毛泽东、叶圣陶等名人,教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热爱读书,争取成为名人,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乐于进取。
二、提示课外阅读方法,使之会读
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又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
1.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分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在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而且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如二年级能把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孩子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
2.明确阅读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明晰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诵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随时把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好的诗文、语句、段落力求熟记成诵;对于一些让自己感触很深的,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成读后感,使读书笔记成为存储知识的宝库。
三、指导选择课外读物,使之想读
国家虽然对出版物有明确规定,但形形色色的书刊仍在社会角落泛滥,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向学生推荐富有启发、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书籍,让学生与好书为伴,“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中的语句)。
1.针对学生个性,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有选择性地确定阅读书籍。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读物,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加强同课本的联系。如学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滴水穿石的启示》、《诺贝尔》等一组文章后,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那种不屈不饶、持之以恒、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品质,于是我推荐学生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选择同课堂学习联系紧密的文章阅读,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2.与时俱进,感受现代儿童文学的魅力。
浩瀚的历史长河,留下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名篇,我们要引导孩子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但也别忘记与时俱进,引导孩子读一读现代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关注现代生活。于是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内的一些图书资源,推荐孩子读一读现代感很强的,如黄蓓佳、杨红樱、曹文轩等的作品,如《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班长上台》……这些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容易吸引孩子。学生和小说中主人公共处一个时代,经历同样的事情,在情感上极易产生共鸣。
在读好《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及其它名著的同时,也要读一读现代儿童小说,感受时代的气息。
3.背诵古诗词,感受诗词魅力。
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所以学生一学年必须背诵不少于30首古诗词,形成常规,并了解作者情况、诗词大概内容等,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以阅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阅读就是在淘金。一部好的著作就是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它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多读好书,可以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捧起书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获取精神的财富,传承民族的文化,让师生的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