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积极鼓励和引导、平等对话和倾听、经常阅读和练习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介绍多种策略,倡导家长应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多为孩子创设倾听、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家庭指导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他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也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多为孩子创设倾听、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和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一、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良好的表达习惯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听表扬,来自周围人的赞美和肯定会让孩子心情愉悦,激发自信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运用语言表述,让他们乐说,想说。
(一)正面回应,肯定孩子的表达
我们常看到低年龄的孩子一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句不连贯、口齿不清、发音错误以及重复停顿的现象,甚至有时候要借助动作和手势才能让其他人理解。有的成人看到这种现象会故意去逗孩子,模仿孩子的语言,或者直接打断、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有可能导致孩子胆怯,怕说不好而不敢说。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该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不完善。作为成人,面对这种情况,要积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孩子说不下去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示。在肯定孩子的前提下,通过成人的示范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表述,让孩子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表达。同时,孩子说的时候不要给他压力,只要孩子肯开口说,哪怕只是一个字,也是进步,多鼓励表扬,孩子有了自信自然会说的更多。
(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在幼儿园里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埋怨,这个孩子出去不愿意和人打招呼、胆小、不机灵等,其实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有时候要求孩子打招呼的对象往往是大人熟悉的人,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对于一个陌生人,很多孩子心里是有恐惧的,他怎么可能会自如地去打招呼呢?所以当孩子出现不愿意的情况时,成人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不熟悉而造成的,那么可以事先和孩子说明,等会儿你要见的叔叔或者阿姨是妈妈或者奶奶的好朋友。然后等到见了面,成人自己首先要表达出和对方熟识的样子,主动先打招呼,并把对方介绍给孩子,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这样孩子就可能比较愿意配合。哪怕一时间孩子还是不愿意,也不要去责怪孩子,等熟悉之后,孩子有了初步的信任感,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三)言传身教,养成文明的语言
我们常说“一句话说得使人笑,一句话说得使人跳”,在交往中礼貌得体的语言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文明语言的好习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相处最多的父母和家人往往是他们最先模仿的对象,所以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良好的示范。比如在生活中多用您好、请、谢谢等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表情和音量的大小等,和对方讲话时注意认真地倾听、温和地平视对方的眼睛等。尤其是在和孩子交流时,更要做到这些,不要因他们年龄小而忽视,要让孩子在和成人的对话交流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自然而然地习得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虽然我们都不是语言学家,但我们和孩子讲话时语言一定要规范,不说脏话、粗话,和孩子交流时要亲切、耐心,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孩子才会说得准确、规范。
二、平等对话和倾听,营造积极的交流氛围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场所,也是孩子感觉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家人能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愉悦、平等对话的环境,孩子一定会敢说,能说。
(一)经常和孩子唠嗑
有的家庭在宝宝一出生的时候,家人就会一直不停地和宝宝说话,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有专家指出,孩子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准备期,在此期间,如果孩子能不断地接收到语言的信息,就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链接,同时也为其后续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和家人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段和孩子聊聊天,内容可以围绕孩子身边熟悉的人、事、物。如:今天你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或者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和妈妈说说等,尽可能让孩子多说。一开始孩子可能是被动地说,等到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也就不会出现有的家长抱怨说,我家的孩子怎么问他事儿都不说的现象了。
(二)认真倾听和回应
当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当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家长要专注,不要一边做事一边随意地回应,最好能暂停手中的事情,看着孩子,同时对孩子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话被重视,从而愿意说,另一方面也是家長给孩子做的表率,让孩子懂得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倾听,这也是一种交流的礼仪。
(三)给孩子说的机会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当时和他对话,基本属于零交流,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孩子的智商有问题,最后发现不是的。入园两个月,孩子的语言表达马上流利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这个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爷爷奶奶都特别宠爱,全家6个大人就是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孩子要什么,都不用说话,只要手指指,立马家里人就懂了,马上帮他送到手中,满足他的心愿。那么到最后,这个孩子还用说什么呢?他眼睛转转、手指动动,所有的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但是我们知道,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不会用语言交流会带给他许多交往上的障碍,所以在家庭里,家长要努力制造让孩子说话和表达的机会,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当他有什么想法或者需求的时候,要鼓励他说出来。比如:宝宝,你想要拿什么东西,告诉妈妈?你刚才做的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让孩子懂得语言就是用来和别人沟通的,说了别人才会明白自己的想法。
(责编 张欣)
关键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家庭指导策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他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也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多为孩子创设倾听、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和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一、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良好的表达习惯
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听表扬,来自周围人的赞美和肯定会让孩子心情愉悦,激发自信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运用语言表述,让他们乐说,想说。
(一)正面回应,肯定孩子的表达
我们常看到低年龄的孩子一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语句不连贯、口齿不清、发音错误以及重复停顿的现象,甚至有时候要借助动作和手势才能让其他人理解。有的成人看到这种现象会故意去逗孩子,模仿孩子的语言,或者直接打断、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有可能导致孩子胆怯,怕说不好而不敢说。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该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不完善。作为成人,面对这种情况,要积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孩子说不下去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示。在肯定孩子的前提下,通过成人的示范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表述,让孩子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表达。同时,孩子说的时候不要给他压力,只要孩子肯开口说,哪怕只是一个字,也是进步,多鼓励表扬,孩子有了自信自然会说的更多。
(二)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在幼儿园里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埋怨,这个孩子出去不愿意和人打招呼、胆小、不机灵等,其实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有时候要求孩子打招呼的对象往往是大人熟悉的人,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对于一个陌生人,很多孩子心里是有恐惧的,他怎么可能会自如地去打招呼呢?所以当孩子出现不愿意的情况时,成人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为不熟悉而造成的,那么可以事先和孩子说明,等会儿你要见的叔叔或者阿姨是妈妈或者奶奶的好朋友。然后等到见了面,成人自己首先要表达出和对方熟识的样子,主动先打招呼,并把对方介绍给孩子,消除孩子的陌生感,这样孩子就可能比较愿意配合。哪怕一时间孩子还是不愿意,也不要去责怪孩子,等熟悉之后,孩子有了初步的信任感,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三)言传身教,养成文明的语言
我们常说“一句话说得使人笑,一句话说得使人跳”,在交往中礼貌得体的语言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文明语言的好习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相处最多的父母和家人往往是他们最先模仿的对象,所以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良好的示范。比如在生活中多用您好、请、谢谢等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表情和音量的大小等,和对方讲话时注意认真地倾听、温和地平视对方的眼睛等。尤其是在和孩子交流时,更要做到这些,不要因他们年龄小而忽视,要让孩子在和成人的对话交流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自然而然地习得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虽然我们都不是语言学家,但我们和孩子讲话时语言一定要规范,不说脏话、粗话,和孩子交流时要亲切、耐心,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孩子才会说得准确、规范。
二、平等对话和倾听,营造积极的交流氛围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场所,也是孩子感觉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家人能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愉悦、平等对话的环境,孩子一定会敢说,能说。
(一)经常和孩子唠嗑
有的家庭在宝宝一出生的时候,家人就会一直不停地和宝宝说话,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有专家指出,孩子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准备期,在此期间,如果孩子能不断地接收到语言的信息,就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链接,同时也为其后续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和家人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段和孩子聊聊天,内容可以围绕孩子身边熟悉的人、事、物。如:今天你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或者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和妈妈说说等,尽可能让孩子多说。一开始孩子可能是被动地说,等到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也就不会出现有的家长抱怨说,我家的孩子怎么问他事儿都不说的现象了。
(二)认真倾听和回应
当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当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家长要专注,不要一边做事一边随意地回应,最好能暂停手中的事情,看着孩子,同时对孩子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话被重视,从而愿意说,另一方面也是家長给孩子做的表率,让孩子懂得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倾听,这也是一种交流的礼仪。
(三)给孩子说的机会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当时和他对话,基本属于零交流,一开始还以为这个孩子的智商有问题,最后发现不是的。入园两个月,孩子的语言表达马上流利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这个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爷爷奶奶都特别宠爱,全家6个大人就是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孩子要什么,都不用说话,只要手指指,立马家里人就懂了,马上帮他送到手中,满足他的心愿。那么到最后,这个孩子还用说什么呢?他眼睛转转、手指动动,所有的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但是我们知道,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不会用语言交流会带给他许多交往上的障碍,所以在家庭里,家长要努力制造让孩子说话和表达的机会,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当他有什么想法或者需求的时候,要鼓励他说出来。比如:宝宝,你想要拿什么东西,告诉妈妈?你刚才做的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让孩子懂得语言就是用来和别人沟通的,说了别人才会明白自己的想法。
(责编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