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的习作,是一项启蒙、一个起点;是一类“涂鸦”、一种“放胆”;是儿童时刻处于轻松的状态,用稚嫩的语言真实地表达感情,真切地倾吐内心。他们只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喜怒乐哀,无须代人立言;只须迈开步子“走路”,无须顾忌太多“走路”的规矩、节奏、技巧……习作起步,应该也必须与“儿童本真”相融、相契、相生。为了踏上这条以儿童发展为根本的习作教学之路,我们作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初涉习作的孩子常遇“无米”之难,原因之一是缺乏观察与积累。“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赞科夫语)自然无处不涵韵,生活无时不飞花——这新奇变幻的世界,孩子们是急欲探究的。
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或空闲的两三分钟,让孩子们说说最近“我”怎么样。什么都可以说,怎么说都可以,老师不作任何限制。他们叙述着“我”经历的发现、探索、奇思妙想;抒发着“我”的感慨、激動、喜怒乐哀;选择着“我”的方式——自述、争辩、手舞足蹈……只为“唤醒”——推开这扇窗,其欣欣然睁开双眼;只为“点亮”——播下那片种,其美美地滋养心田。
这种交往模式,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心胸,渗透了一种理念:要留意、观察生活——每天都有精彩,酸甜苦辣,“色色俱全”,有心人才会与之相拥;要关注、审视自我——“我”也可以成为话语中心,“我”对别人也有意义;要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和他人交往、分享也是极大的快乐。这对儿童习作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孩子们喜欢身处鲜活的“角色情境”,渴望成为故事的主角。引导他们创设一个个“动画场”,找到一个个鲜明的表达对象,可使其言语之泉喷涌,使习作初期的生涩转为交往时的自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续写,就在孩子们的自编童话剧中进行。他们带着自制头饰,找好合作对象,一遍遍排练着。演完接受“观众”的点评,或增删情节,或规范语言,或丰富动作……等到要写下来时早已迫不及待了。三年级出现了好多看图编对话、编故事:“孙小圣到此一游”“采蘑菇”“亡羊补牢”……课文或练习中的插图也是丰富的资源,带着学生仔细读画面,深入想象,让画面生动起来。赋予语言、表情、动作、想法……静止的有了动感,儿童的思维形象了,情感灵动了,自然“有米可炊”了。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是成熟作家追逐的“蓝本”。对于世界,他们有不倦的好奇、不尽的追问和特别的表达。他们需要倾诉——自由倾诉,是专为儿童建造的“心灵花园”,是其心灵与周围一切的语言、精神、心灵的交往。
三年级下学期练习2中有篇短文,第一自然段如下:“太阳给月亮写信/铺开天空湛蓝的信笺/用金灿灿的阳光/写下温暖的问候/飘飞的云彩/是问候开出的花朵/”我们就以这样的诗歌形式呈现,让孩子们轻轻吟诵,赏赏韵律,问问还会有谁给谁写信。顿时天上地下、人鸟虫鱼、古今中外、星球宇宙……无奇不有,思维之开阔令你叹为观止。
游戏、活动之类的真切体验,对儿童而言已成了生存的一种状态。那时,“每一个儿童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弗洛伊德语)多么自由!这样的体验是儿童“即时即景即情”的“现在时”,是快乐之源泉,是习作教学必备之“源头活水”。
一项小制作、一次劳动、一场小型展销会、一次运动会,小小种植园的管理、校园中感动的找寻,元宵节的烟花赏、“三八”节的家庭实践、“六一”游艺节,树叶贴画、大雪天的玩耍追逐、与花草虫鱼的对话……林林总总,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为载体,总有一项适合孩子倾吐、表达。孩子们的描述是这样大胆,满怀神奇,观察后的感受是这般奇妙,富有张力。或许会有诸多“缺陷”,但更体现了不可估量的潜能,他们多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乐滋滋地等待着旁人的首肯。这时的孩子多像努力获取阳光雨露的小种子,期待着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习作是自信的艺术。我们这样鼓励孩子:“孩子,带着微笑写吧!你一直挂着微笑了,作文也就对你微笑了!”“相信自己,你写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作家,大家都等着听你读呢!”
习作更是“慢”的艺术。孩子们一路磕磕绊绊地写完后,巴望着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得先让他们自个儿放声朗读,然后在组里读,再推荐到班中读;干脆“下放”一次,让他们回家读给周围的人听。最后,在众人的评赏中,诞生了本次习作的“小小作家”。获此殊荣的孩子莫不欢欣鼓舞,这可是最大的精神奖励!给什么都不换!孩子们心中有了读者,有了目标,动笔时就有了责任感。在这个“摇笔杆”的神奇世界里,他会努力让自己的习作成为“作品”。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帕克·帕尔默语)三年级的习作就是儿童生活、语言、精神、心灵与教学的一次次相遇、碰撞、契合。这是一个人写作的“生命原点”,在这里,“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只要生活之水不干涸,只要儿童本真不流失,只要心、眼不蒙尘,这支生花之笔当如汩汩的清泉长流不息。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诉说“最近,我……”——儿童的世界更明朗
初涉习作的孩子常遇“无米”之难,原因之一是缺乏观察与积累。“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赞科夫语)自然无处不涵韵,生活无时不飞花——这新奇变幻的世界,孩子们是急欲探究的。
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或空闲的两三分钟,让孩子们说说最近“我”怎么样。什么都可以说,怎么说都可以,老师不作任何限制。他们叙述着“我”经历的发现、探索、奇思妙想;抒发着“我”的感慨、激動、喜怒乐哀;选择着“我”的方式——自述、争辩、手舞足蹈……只为“唤醒”——推开这扇窗,其欣欣然睁开双眼;只为“点亮”——播下那片种,其美美地滋养心田。
这种交往模式,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心胸,渗透了一种理念:要留意、观察生活——每天都有精彩,酸甜苦辣,“色色俱全”,有心人才会与之相拥;要关注、审视自我——“我”也可以成为话语中心,“我”对别人也有意义;要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和他人交往、分享也是极大的快乐。这对儿童习作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创设动画”——儿童的世界更形象
孩子们喜欢身处鲜活的“角色情境”,渴望成为故事的主角。引导他们创设一个个“动画场”,找到一个个鲜明的表达对象,可使其言语之泉喷涌,使习作初期的生涩转为交往时的自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续写,就在孩子们的自编童话剧中进行。他们带着自制头饰,找好合作对象,一遍遍排练着。演完接受“观众”的点评,或增删情节,或规范语言,或丰富动作……等到要写下来时早已迫不及待了。三年级出现了好多看图编对话、编故事:“孙小圣到此一游”“采蘑菇”“亡羊补牢”……课文或练习中的插图也是丰富的资源,带着学生仔细读画面,深入想象,让画面生动起来。赋予语言、表情、动作、想法……静止的有了动感,儿童的思维形象了,情感灵动了,自然“有米可炊”了。
三、“倾心小诗”——儿童的世界更丰盈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是成熟作家追逐的“蓝本”。对于世界,他们有不倦的好奇、不尽的追问和特别的表达。他们需要倾诉——自由倾诉,是专为儿童建造的“心灵花园”,是其心灵与周围一切的语言、精神、心灵的交往。
三年级下学期练习2中有篇短文,第一自然段如下:“太阳给月亮写信/铺开天空湛蓝的信笺/用金灿灿的阳光/写下温暖的问候/飘飞的云彩/是问候开出的花朵/”我们就以这样的诗歌形式呈现,让孩子们轻轻吟诵,赏赏韵律,问问还会有谁给谁写信。顿时天上地下、人鸟虫鱼、古今中外、星球宇宙……无奇不有,思维之开阔令你叹为观止。
四、“体验童趣”——儿童的世界更饱满
游戏、活动之类的真切体验,对儿童而言已成了生存的一种状态。那时,“每一个儿童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弗洛伊德语)多么自由!这样的体验是儿童“即时即景即情”的“现在时”,是快乐之源泉,是习作教学必备之“源头活水”。
一项小制作、一次劳动、一场小型展销会、一次运动会,小小种植园的管理、校园中感动的找寻,元宵节的烟花赏、“三八”节的家庭实践、“六一”游艺节,树叶贴画、大雪天的玩耍追逐、与花草虫鱼的对话……林林总总,以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为载体,总有一项适合孩子倾吐、表达。孩子们的描述是这样大胆,满怀神奇,观察后的感受是这般奇妙,富有张力。或许会有诸多“缺陷”,但更体现了不可估量的潜能,他们多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乐滋滋地等待着旁人的首肯。这时的孩子多像努力获取阳光雨露的小种子,期待着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五、“争当作家”——儿童的世界更蓬勃
习作是自信的艺术。我们这样鼓励孩子:“孩子,带着微笑写吧!你一直挂着微笑了,作文也就对你微笑了!”“相信自己,你写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作家,大家都等着听你读呢!”
习作更是“慢”的艺术。孩子们一路磕磕绊绊地写完后,巴望着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得先让他们自个儿放声朗读,然后在组里读,再推荐到班中读;干脆“下放”一次,让他们回家读给周围的人听。最后,在众人的评赏中,诞生了本次习作的“小小作家”。获此殊荣的孩子莫不欢欣鼓舞,这可是最大的精神奖励!给什么都不换!孩子们心中有了读者,有了目标,动笔时就有了责任感。在这个“摇笔杆”的神奇世界里,他会努力让自己的习作成为“作品”。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帕克·帕尔默语)三年级的习作就是儿童生活、语言、精神、心灵与教学的一次次相遇、碰撞、契合。这是一个人写作的“生命原点”,在这里,“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只要生活之水不干涸,只要儿童本真不流失,只要心、眼不蒙尘,这支生花之笔当如汩汩的清泉长流不息。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