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跳仔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大舅小名叫“花跳仔”,这个名字是东洲村人给起的外号。
  东洲村是九龙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三面环水,有大片的滩涂。九龙江退潮的时候,那些裸露的滩涂上,有很多的小泥蟹、跳跳鱼爬出洞来觅食。
  小泥蟹和跳跳鱼是东洲村人饭桌上的美食。村里的孩子们经常下滩涂去挖泥蟹,洗净后用盐巴腌制,待泥蟹变成褐红色的时候,就倒出来下饭吃。跳跳鱼是与小泥蟹一起生活在滩涂上的一种鱼类,闽南人有叫花阑,有叫弹涂鱼,有叫跳仔,东洲村人都叫它“花跳仔”。这种鱼身上有松花模样的条纹,经常在滩涂上跳来跳去,叫花跳仔倒很贴切。
  小时候听东洲村老人说,滩涂上的花跳仔有两个品种,那种头大眼睛突出、身子乌黑的叫“空腔鱼”,吃了会“大小疝”,闽南话意思是睾丸一边大一边小,不大能生育。眼睛较小、有花纹的叫花跳仔,肉嫩味美,煮面线、炖菜脯清爽可口,是传统的农家菜。
  据说大舅七八岁就跟着小伙伴学会了抓花跳仔。九龙江退潮的时候,花跳仔躲进泥洞里,他便约上两三个小孩,光着屁股在滩涂上寻找花跳仔栖息的泥洞。当发现有冒小气泡的洞口,他就知道里面有花跳仔,马上用双手开始挖泥。快到洞底的时候,一手堵住泥洞口,一手继续掏泥,待花跳仔慌张地逃出来时,就敏捷的抓住它,用小铁丝穿起来,或装进小鱼箩里。一直抓到涨潮的时候,大舅洗完澡,穿上衣裤,提着一大串花跳仔回家去。曾经听过和大舅掏过花跳仔的村民讲,大舅看洞口和气泡就知道里面花跳仔的个头大小,个头小的他就放过,说等大了再来收拾它。随着经验老到,大舅甚至只用一脚踩进泥洞,一手就能把跑出来的花跳仔扣住,旁人自叹不如,“花跳仔”的外号就在村里叫开了。
  大舅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又添了几口人,日子过得很拮据,经常饿肚子。大舅有个小姑姑嫁到浒茅岛,眼瞅着大舅正在长身体,怕饿坏了发育不良,长成个“半丁”。大舅的小姑姑就替他在夫家的村子里物色了个较富裕的人家,因为那户人家需要个打杂、放牛的长工,她认为大舅去那儿准能吃饱肚子。那户人家生的全是女孩,听说大舅长得周正,又会干活,就有招赘大舅当女婿的意思。解放前,闽南地区农村有养童养媳,或者男孩从小入赘女方家的风俗,叫“顶对”。那户人家有个小女儿八岁,长得很可爱,叫玉莲,大舅正是去和她“顶对”的。
  大舅到了浒茅岛的茅草村那户人家,手脚很勤快,人又机灵,和玉莲也处得像兄妹,因此很得主人的欢心。他们要大舅的小姑姑赶紧回娘家说定大舅“顶对”玉莲的事。
  入赘的事很快就定下来了。大舅是外婆和前夫的儿子,嫁给外公时带过来的,村里人说是个“拖油瓶子”。这件事花跳仔和村里小孩之间挑事打架的时候,经常被人拿出来奚落。虽然外公待他如亲生,但大舅潜意识里有点自卑,自小骨子里就很倔强,很自立。虽然对与玉莲将来要做夫妻的事懵懵懂懂,但心里是很乐意的。
  大舅到十七八岁的时候,长得高高大大,四方脸,两道浓眉英气逼人。解放后的第五年,他应征入伍,在上海某海军基地当了一名舰艇轮机兵。听说当年一位海军部队首长的女儿喜欢上了大舅,节假日约着大舅逛上海滩,向大舅发起爱情攻势。那首长家也很中意这位忠厚朴实而又上进的小水兵,默认了他们的关系。大舅心里惦记着家乡的玉莲,和首长女儿恋爱的事一直没发展下去,后来也就好聚好散。首长觉得这位农村来的小兵居然重情重义,不攀高枝,不贪图富贵,心里很感动,很赞赏这位年轻人。尽管没做成自己的乘龙快婿,首长还是在背地里交代下属不要难为他,甚至给他提了个轮机班长。服完兵役转业时,特地嘱咐安排他回到福建马尾造船厂。后来大舅正式和玉莲完婚之后,小夫妻如胶似漆,他又打报告申请调到离家乡更近的厦门造船厂。
  “瓜菜代”的时候闹饥荒,为了玉莲和全家不饿肚子,大舅居然辞去船厂的工作,回到玉莲身边。
  在九龙江上,大舅再次讨起了小海。除了抓花跳仔之外,大舅用积攒的钱钉制了一只小木船,夫妻俩又打了几条渔网,在九龙江“围鱼”讨海鲜,过着“水上吉普赛人”的生活。日子艰难而幸福着。
  转眼几年过去,大舅妈玉莲的肚子总没动静。东洲村的婆姨们偷偷议论说,大舅可能小时候吃了太多的“空腔鱼”,才导致生不出孩子来。又有亲戚支招,说赶紧找一个男孩子做“契子”,说不定就能“契”出儿女来。闽南人有个习俗,多年不育的夫妻要是找个干儿子,说不定很快就能有喜的。玉莲妈说我给他们当干儿子最合适,自家外甥,又长得有福气相。我也真是“不辱使命”,当了大舅的“契子”后,第二年大舅妈玉莲肚子就大了,生了个表弟。自此,大舅和大舅妈对我疼爱有加,大舅妈看我的眼神总是温柔而亲切,他们经常带我在渔船上玩耍。有时住在大舅的船上过夜,半夜时分船摇晃得厉害,醒过来要尿尿,发现本来睡在大舅和大舅妈中间的我,怎么就被挪到船边去了。成年后回忆此事,才明白原来半夜里小船晃来晃去是大舅和大舅妈在玩“船震”,后果是他们接二连三的又整出三个表弟!
  年复一年,大舅在九龙江上过着平静的渔人生活。后来,九龙江淤泥越积越多,鱼儿越来越少,他年纪也大了,就上岸干起了修理自行车的行当。
  去年冬天,八十岁的大舅去世了。我赶去奔丧的时候,没有看见大舅妈哭哭啼啼,只是一身素衣,神情淡定。大舅妈在大舅的灵前,摆了一碗米饭和一碗盐焗跳跳鱼。她对我说:你大舅走了,你披上麻衣给他拜一下吧。我接过大舅妈递过来的一炷香,双膝跪下,流着泪向我大舅作了最后的道别。
其他文献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入世或出世,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必然要面临的选择。入世者,为求济世报国,为图光耀门楣,这是多数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的人生目标。而一旦遭遇仕途坎坷、政治黑暗,他们有的便转而走向山林,选择隐居,借寄情山水来消解内心的苦闷。  天性爱自然者,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用深居简出来修身养性。此类人选择隐居,可以在自由逍遥中领悟人生、洞察天道。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小吏,此后便一直奉行隐居不仕的
期刊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建郡以来,有无数的先贤圣哲为之呕心沥血创业发展,使之繁荣;为之辛勤耕耘教化育人,使之文明。然而在这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漳州有幸与朱熹、王阳明这两位儒圣结缘,成为全国一个少有的二圣过化之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紫阳过化兴文风  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1130-1200)由朝散郎直宝文阁学士调任知漳州,并于四月二十四日正式典牧
期刊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曾有大济苍生的宏愿。29岁时初涉仕途,出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0岁那年,因“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计所迫,而“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又求为彭泽令,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仕。当然,他的几度出仕并不真是为了求得一点酒钱(那不过是陶公调侃和自嘲罢了),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匡时济世的抱负。可是,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
期刊
相思树的花盛开于暮春时节,像是专为挽留春天的尾巴而举行的鲜花盛典,然后在空中划上一道时光的弧线,缓缓滑翔,直至夏的来临。  一  在诏安悬钟古城的果老山上,是长满相思树的地方。  那是阳光薄金,春风微凉之际,踟蹰于相思树间,一阵馨香轻轻飘送入怀里的刹那间,风卷残云般掏空了思绪。  看似与浪漫无关的相思树,在乡间谱写着最为经典的生命秘笈。《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刘逵注:“相
期刊
我数过的星星,是在外婆家的楼顶上。小时候,一到暑假就会去外婆家小住一段时间,外婆的孩子们结婚后,那个家里只剩下外婆一个人住,我的外公早逝,我从来没见过他的模样。  外婆的朋友很多,家里一点都不冷清,夏天的傍晚,吃完饭的阿婆们就跟上班一样,就会准时到外婆家里来,一人手里抓着一把扇子,摇啊摇啊,就摇到楼顶去。我记得有几个阿婆还裹着小脚,头上带着美丽的花,她们一起坐在楼顶乘凉拉家常。  外婆家的院子和楼
期刊
幽兰生空谷,默默独绽放。南靖古称兰水,种兰历史悠久。1997年,兰花被确定为南靖县花。此后,南靖兰花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兰花之乡”等美誉。优越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南靖成为我国建兰、墨兰的主产区。兰农兰迷们的孜孜以求,精心培育,使得南靖兰花享誉中外,遨游太空。“刘杨荷”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说起“刘杨荷”,不由得让人马上联想起那首悦耳动听的歌曲《浏阳河》。但“
期刊
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上庙自然村,一棵4000余年树龄的老铁树在夏日的骄阳下,依然生机勃发,一直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和风水树。不久以后,以此树为中心,结合富美乡村建设,这里将建起一座铁树公园。  树龄全省最长  据说,后坊村的每个庙宇旁基本都会有三棵树,一棵榕树,一棵樟树,一棵铁树。在上庙自然村,榕树和樟树数目繁多,而铁树只有5棵,3棵较大,2棵较小,树龄最大的当属有4000年历史的这棵。  近日
期刊
凌晨五点,我被闹钟唤醒。今天是我和同伴约定的第一次骑行,电话那头,同伴仍显得有些睡意朦胧。匆匆收拾,我便到同伴家楼下集合。此时,城市的天空仍是一片暗色,街上行人稀少。我们在一家正准备开张的早餐店匆匆填了两碗稀饭,天也放亮了,我们正式上路。  今天,可以说是我们俩真正放飞自我的一次骑行。其实,骑行回乡下的念头由来已久,由于大人们不放心,一直未能成行。在我初三毕业即将踏入高中课堂的暑期,我们想以一次像
期刊
我从小就是个不认真读书的孩子,一直到高中,还常写错别字。好在,我遇到一位好老师,他叫包堃。包老师把我作文中的错别字集中起来,用他那十分好看的毛笔字,写一份正字给我,让我长记性,不要再写错。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书法,更不知道包老师是著名书法家,只觉得包老师的字很好看。为了长记性,就照着他的字临了一份。他看了,用红笔在我的作业上写上二个字:有神。我很高兴,同学们也很高兴,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好一阵子,
期刊
这些天,听到最多的是高考录取后父母的种种哀叹。“我让他去读汉语言专业,他偏要报历史。”“我让他去读金融,子承父业,他偏要读什么考古。”“老师说她适合考师范类的,她却要学什么平面设计。”等等等等。  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喜欢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性而为,他们不去想什么就业、未来这些还没有碰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去尝试、去浪费。这自然无可厚非。  只是后來有几个人能面对找不到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