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给养。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道德伦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教育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重要,而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而言,开展道德建设具有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老庄之道、儒家思想等诸子百家之学,也有外来并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建设具有促进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双重属性,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底色。
道德伦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伦理观念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息息相关,修身是第一要紧的基本功。这种道德文化涵盖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从与家人的相处,到与朋友的交往,再到为官理政等各个方面,都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这种道德文化,促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在当下的中国谈道德建设,不能脱离中华传统文化,更不能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基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道德建设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让更多人自觉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活动伦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拜金主义为代表的思想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活动伦理,可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重义轻利的思想以及诚实守信的思想,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这些思想可以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道德建设离不开人们自我修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再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行,游于艺”的自我修炼法则,以及仁爱友善、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都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大力发掘和弘扬这些优秀道德文化,对于引导人们形成善良正直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为政之德。官员的道德建设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清正廉明的为政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利于广大干部提升思想境界的内容。从“载舟覆舟”的人民观点,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再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意识,以及“公生明、廉生威”等思想,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政之德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公道意识、为民情怀,对于培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队伍、培养领导干部清正廉明的为政之德具有重要作用。
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儒家思想更是为诸多朝代的统治者所推崇。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结合当代社会现状和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抛弃不合时宜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其次,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结合当代语境赋予新的意义和要求,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为道德建设提供给养。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以从思想认识上、道德观念上、行为规范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邃的内涵。
把青少年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道德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人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就把道德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心里,使其生根、发芽、成长。对于广大青少年人而言,枯燥的道德说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往往能够起到更为积极的效果。要让广大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道德的滋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接触、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改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授方式,让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养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义利观。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体现在课本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中,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鼓励和引导人参与更多文化产品开发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我们既要鼓励和引导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只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触、所理解、所喜爱,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给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重要,而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而言,开展道德建设具有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
優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有老庄之道、儒家思想等诸子百家之学,也有外来并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建设具有促进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双重属性,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底色。
道德伦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伦理观念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息息相关,修身是第一要紧的基本功。这种道德文化涵盖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从与家人的相处,到与朋友的交往,再到为官理政等各个方面,都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这种道德文化,促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成为社会普遍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在当下的中国谈道德建设,不能脱离中华传统文化,更不能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基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道德建设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让更多人自觉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活动伦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拜金主义为代表的思想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活动伦理,可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给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重义轻利的思想以及诚实守信的思想,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这些思想可以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个体道德修养的完善。道德建设离不开人们自我修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再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行,游于艺”的自我修炼法则,以及仁爱友善、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都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大力发掘和弘扬这些优秀道德文化,对于引导人们形成善良正直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为政之德。官员的道德建设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清正廉明的为政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利于广大干部提升思想境界的内容。从“载舟覆舟”的人民观点,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再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意识,以及“公生明、廉生威”等思想,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政之德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公道意识、为民情怀,对于培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队伍、培养领导干部清正廉明的为政之德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道德建设提供给养
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儒家思想更是为诸多朝代的统治者所推崇。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结合当代社会现状和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抛弃不合时宜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其次,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结合当代语境赋予新的意义和要求,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为道德建设提供给养。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以从思想认识上、道德观念上、行为规范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能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邃的内涵。
把青少年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道德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人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就把道德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心里,使其生根、发芽、成长。对于广大青少年人而言,枯燥的道德说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往往能够起到更为积极的效果。要让广大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道德的滋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接触、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改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授方式,让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养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义利观。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体现在课本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中,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鼓励和引导人参与更多文化产品开发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我们既要鼓励和引导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只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触、所理解、所喜爱,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