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不但要灵活地组织教学,还要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要将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复杂的数学问题通俗化、生活化。
一、在操作中感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只是依靠教师是不能将抽象的知识点都摊开,传授给学生。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案例一】判断题:亮亮吃了一个西瓜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让这部分学生说出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生:“把一个西瓜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7份。”我把课前准备的一个西瓜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试着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6份,并拿出它的7份来。此刻那部分认为判断题对的学生,已经清楚地知道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最多有6份,不可能拿出7份来。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只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语言培养非常重要。
【案例二】判断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其中种番茄,种黄瓜,还有种辣椒。教学这道判断题可分三步进行:(1)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最后口述“表示的意义”。(2)操作。折出这张纸的,涂上另一种颜色。口述“表示的意义”。(3)解决问题。看你们这块地还有没有给我们种辣椒?学生通过折、涂的活动都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三、在操作中激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案例三】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不等的小棒,在小组操作之前就布置他们在拼的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1)探索出长方形有哪些特征。(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比一比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接着我在讲台上出示了4根8厘米的小棒、4根6厘米的小棒、2根10厘米的小棒、2根11厘米的小棒,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前摆一摆,各组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摆出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运用了新知识,学生真正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个学生主动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掌握了新知识的同时又收获了快乐。
有些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有时候我们教师要把它简单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出发,学生就不会把实际问题看得那么难了。
四、在操作中明理
对于平时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
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还能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总结的知识,他们就是见证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见证者。
新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也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接着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自然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在操作中感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只是依靠教师是不能将抽象的知识点都摊开,传授给学生。此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案例一】判断题:亮亮吃了一个西瓜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让这部分学生说出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生:“把一个西瓜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7份。”我把课前准备的一个西瓜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试着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6份,并拿出它的7份来。此刻那部分认为判断题对的学生,已经清楚地知道一个西瓜平均分成6份,最多有6份,不可能拿出7份来。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只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多让他们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语言培养非常重要。
【案例二】判断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其中种番茄,种黄瓜,还有种辣椒。教学这道判断题可分三步进行:(1)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折出它的■,并涂上颜色,最后口述“表示的意义”。(2)操作。折出这张纸的,涂上另一种颜色。口述“表示的意义”。(3)解决问题。看你们这块地还有没有给我们种辣椒?学生通过折、涂的活动都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三、在操作中激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案例三】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不等的小棒,在小组操作之前就布置他们在拼的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1)探索出长方形有哪些特征。(2)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比一比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长方形两条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接着我在讲台上出示了4根8厘米的小棒、4根6厘米的小棒、2根10厘米的小棒、2根11厘米的小棒,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前摆一摆,各组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摆出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运用了新知识,学生真正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个学生主动经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掌握了新知识的同时又收获了快乐。
有些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有时候我们教师要把它简单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小事出发,学生就不会把实际问题看得那么难了。
四、在操作中明理
对于平时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
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能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还能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总结的知识,他们就是见证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见证者。
新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也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接着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自然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