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提高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多途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多元化、开放式实验平台及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等一系列措施,配合“三级引导”形式的指导,可促进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三级引导;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02
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纪,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面对各方面的挑战,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市政工程专业建设应依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沈祖炎院士曾经指出,对于市政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土木工程方面能够提出新观念、新概念、新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在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取得新成果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延伸其对土木工程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等的认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并为其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根据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科技创新计划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毕业设计多元、开放式实验室与平台构建、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引导等方面,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
一、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意义与目的
本科生创新研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首创,是指让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机会参加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其研究内容是经过事先计划的。
项目来源:2010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07年成为首批入选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我校市政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整合学校、学院两级创新教育资源,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为指导,积极制定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取向,因材施教,注重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工程实践、参与科学研究,勇于实践与创新,实现创新型土木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设立为期4~7周左右的科技创新计划,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时间用于科研。此外,根据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的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情况,开设本科生创新研修课程,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强化,制定调整其后续科技创新计划,重点扶持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支持其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基础上申报和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二、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
归纳总结土木工程科技创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概念创新。主要指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从而为某方面的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原理创新。主要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创新;3、技术集成创新。主要针对新技术的开发和以新应用领域、新应用方式等为目标的技术集成;4、技术应用创新。主要是指在技术应用中以提高效益、创造更高价值等为目标的技术革新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應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展研究工作,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
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市政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除了应该符合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原则,还应该符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遵循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实施因材、因趣选题。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将课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选题,同时指导教师引导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从事具有创新性强、难度的的毕业设计课题,并且每个同学都要做科研专题的论文,这是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题目的难度、性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在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科研活动,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能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简单再现,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新知识,主要是能够进行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针对有志于从事工程实践的学生,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使得毕业设计水平有质的飞跃。
四、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法
(一)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
市政工程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实验能力培养,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室与研究平台实行全面开放。
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独立去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接触此类开放式实验室过程中,可不断接触新的知识、新的实验技能,并通过团队协作和自我提高,满足个人实验技能培养需求,实现动手能力的提高,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实践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
(二)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工程设计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其源于实践,更应回归于工程实际。而真正有创新性、里程碑意义的工程设计必须渗透着深厚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因此,设计类课程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通过阅读和参照大量的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科技参考文献掌握图纸的正确表达技法和有关规定,扩大了专业设计面,分析其内含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了专业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此,应收集大量的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建立工程设计图库,并通过案例解析探讨其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或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可调用图纸查询,并配备设计导师和科研导师,实现工程设计的理论性强、科学研究的工程意义大的双重目的,改变以往学生对工程设计的空洞认识和科学研究的脱离实践的认识。
(三)“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三级引导
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推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针对我校,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后,在基础学部有辅导员进行最初的创新型教育启蒙,在此时期,辅导员的专业理解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继而,班主任是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级引导;班主任一般均是各专业的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掌握本领域知识的前沿,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教育认识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普及作用。导师一般是在大三开始配备,其主要是有经验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从事该项工作,工作重点也是辅导有创新潜力的学在完成课内学习基础上,逐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指导其参加各种科技竞赛。
为了很好地推行“三级引导”制度,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有先端正态度,才可能实现三级传帮带,發现孕育出有培养价值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学生的认识也应当有所转变,应当提升主动性,配合各个阶段引导人的工作。
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者
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应全面统筹规划其实施细则及配套保障措施。首先,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培养计划。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团和兴趣小组,加强指导和管理,并为各社团和兴趣小组都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此外,应增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科技心理辅导。
(二)参与者
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注重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就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应端正思想,避免修学分或者获奖保研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应以平常心对待科技创新活动,发挥自我个性特色的同时,在团队中保持团队精神,共同探讨问题,通过分工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达到共同期望的目标。
(三)条件与设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学校应加强阵地建设,对当前市政工程专业普遍开展的各项竞赛,学校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并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此外,大学生科技活动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其中资金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行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资助等。另外,还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能单纯地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要注重它的社会经济价值,科技创新活动要与社会企业的实用性相结合。最后,还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努力创建开放性环境,鼓励、支持校级科研所、院级研究室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以保证场地、设备、经费、指导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上,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途径的探索之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其总体目标与预期成果是一致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有创新性思维的市政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祖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1)10.
[2]朱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93-96.
[3]李忠,陈明长.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81-84.
[4]李振兴.“大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571-572.
[5]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400.
[6]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4):67-68.
[7]颜东煌,王桂尧.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83-88.
[8]杨杰,艾军,黄东升,戈立.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45-49.
[9]逯静洲,曲淑英,刘津明.试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教育的改进[J].科技资讯,2008,(14):148-149.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三级引导;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02
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纪,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面对各方面的挑战,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市政工程专业建设应依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沈祖炎院士曾经指出,对于市政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土木工程方面能够提出新观念、新概念、新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在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取得新成果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逐渐形成科学解决问题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延伸其对土木工程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等的认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并为其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根据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科技创新计划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毕业设计多元、开放式实验室与平台构建、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引导等方面,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
一、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意义与目的
本科生创新研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首创,是指让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有机会参加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来,在研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其研究内容是经过事先计划的。
项目来源:2010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07年成为首批入选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我校市政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整合学校、学院两级创新教育资源,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为指导,积极制定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取向,因材施教,注重研究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工程实践、参与科学研究,勇于实践与创新,实现创新型土木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设立为期4~7周左右的科技创新计划,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时间用于科研。此外,根据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的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情况,开设本科生创新研修课程,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强化,制定调整其后续科技创新计划,重点扶持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支持其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基础上申报和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二、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
归纳总结土木工程科技创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概念创新。主要指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从而为某方面的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原理创新。主要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理论创新;3、技术集成创新。主要针对新技术的开发和以新应用领域、新应用方式等为目标的技术集成;4、技术应用创新。主要是指在技术应用中以提高效益、创造更高价值等为目标的技术革新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應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展研究工作,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
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市政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除了应该符合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原则,还应该符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遵循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实施因材、因趣选题。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将课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选题,同时指导教师引导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从事具有创新性强、难度的的毕业设计课题,并且每个同学都要做科研专题的论文,这是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题目的难度、性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在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科研活动,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能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简单再现,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新知识,主要是能够进行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针对有志于从事工程实践的学生,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融合,使得毕业设计水平有质的飞跃。
四、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法
(一)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
市政工程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首先是实验能力培养,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室与研究平台实行全面开放。
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独立去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开放式实验室及研究平台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接触此类开放式实验室过程中,可不断接触新的知识、新的实验技能,并通过团队协作和自我提高,满足个人实验技能培养需求,实现动手能力的提高,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实践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
(二)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工程设计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其源于实践,更应回归于工程实际。而真正有创新性、里程碑意义的工程设计必须渗透着深厚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因此,设计类课程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通过阅读和参照大量的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科技参考文献掌握图纸的正确表达技法和有关规定,扩大了专业设计面,分析其内含的科学研究理论基础,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了专业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此,应收集大量的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建立工程设计图库,并通过案例解析探讨其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或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可调用图纸查询,并配备设计导师和科研导师,实现工程设计的理论性强、科学研究的工程意义大的双重目的,改变以往学生对工程设计的空洞认识和科学研究的脱离实践的认识。
(三)“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三级引导
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推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
针对我校,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后,在基础学部有辅导员进行最初的创新型教育启蒙,在此时期,辅导员的专业理解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继而,班主任是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级引导;班主任一般均是各专业的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掌握本领域知识的前沿,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教育认识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普及作用。导师一般是在大三开始配备,其主要是有经验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从事该项工作,工作重点也是辅导有创新潜力的学在完成课内学习基础上,逐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指导其参加各种科技竞赛。
为了很好地推行“三级引导”制度,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有先端正态度,才可能实现三级传帮带,發现孕育出有培养价值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学生的认识也应当有所转变,应当提升主动性,配合各个阶段引导人的工作。
五、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组织者
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应全面统筹规划其实施细则及配套保障措施。首先,应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培养计划。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团和兴趣小组,加强指导和管理,并为各社团和兴趣小组都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此外,应增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科技心理辅导。
(二)参与者
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注重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就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应端正思想,避免修学分或者获奖保研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应以平常心对待科技创新活动,发挥自我个性特色的同时,在团队中保持团队精神,共同探讨问题,通过分工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达到共同期望的目标。
(三)条件与设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学校应加强阵地建设,对当前市政工程专业普遍开展的各项竞赛,学校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与实验室资源,并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此外,大学生科技活动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其中资金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行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资助等。另外,还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能单纯地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要注重它的社会经济价值,科技创新活动要与社会企业的实用性相结合。最后,还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努力创建开放性环境,鼓励、支持校级科研所、院级研究室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以保证场地、设备、经费、指导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上,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和途径的探索之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其总体目标与预期成果是一致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有创新性思维的市政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祖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1)10.
[2]朱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93-96.
[3]李忠,陈明长.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81-84.
[4]李振兴.“大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571-572.
[5]王海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17):400.
[6]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4):67-68.
[7]颜东煌,王桂尧.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83-88.
[8]杨杰,艾军,黄东升,戈立.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45-49.
[9]逯静洲,曲淑英,刘津明.试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教育的改进[J].科技资讯,2008,(1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