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的导入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它将整个教学进行定位。在这里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导入富有创意,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大有裨益,能将他们的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学习情感容易形成和被调动,也有利于教师顺利、有质效地完成教学内容,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温固知新导入
数学知识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延展。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中建立一种联系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质。学生对要与新知衔接的旧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把握。这时就要我们老师在新课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使学生感到打开新知的大门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旧知的一种延续。如我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进行了复习,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将两弦移动,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的导入,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学生那里理解起来较为容易,随之,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定理内容的叙述,并总结出线段积相等是圆幂定理的共同处,区别在于交点内分线段属于相交弦定理的,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温故知新的导入,学生能从旧知中很自然地发现一串新知识,并能很好地掌握方法。
二、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即直接将要学习的内容点明。课伊始,教师直接揭示课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要学的主题,用精炼的语言直接阐明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简明扼要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这堂课的目的,诱发探究新知识的激情,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突出了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又是怎样的?它是否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当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着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时候,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最适用。
三、联系生活导入
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我们要充分的考虑,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水乳交融,不断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学习材料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或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把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而且还能快速地将学生的认知行为唤起,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我就很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联系。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学生感兴趣的题:有两棵树,分别高8米和2米,两棵树之间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飞的路程至少是多少米?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了演练,他们发现数学就蕴含在熟悉的生活中,便会求知若渴地跃入知识的海洋。
四、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无法解决而又很想获取解决方法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能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趋力。数学学科抽象性比较强,难免给人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初中学生其实还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去有意识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迫不及待地去探究奥秘,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让学生体验豁然开朗的欢乐,让他们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时,我和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快:x、y是任意两个连续的整数,那么他们的平方差是多少?一个学生上前来负责报数,我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试。当报的数较大较繁时,我由于用平方差公式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而学生却要用很长的时间,有时一下子还无法计算出来,由此产生悬念,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五、类比方法导入
从数学的角度说,类比又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把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在新课导入过程中,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我先带学生一起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引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之前我们研究轴对称图形是采用折叠的方法的,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当然,这种方法与温故知新引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所学知识的一种深入和对新知识的诱发。已学的知识是土壤,新知识是一种新的拓展与建构,它不是教师生搬硬套地强行灌输和填鸭,而是学生思维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自然发展。
教师的“导”得精彩,学生 “入”得顺畅。当然,导入的设计远不止这些,但我们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法,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总之,我们把握了课堂的导入部分,才可以更好地洞悉整个教学过程的全局及其精华,领会其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
一、温固知新导入
数学知识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延展。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中建立一种联系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质。学生对要与新知衔接的旧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把握。这时就要我们老师在新课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使学生感到打开新知的大门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旧知的一种延续。如我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进行了复习,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将两弦移动,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的导入,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学生那里理解起来较为容易,随之,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定理内容的叙述,并总结出线段积相等是圆幂定理的共同处,区别在于交点内分线段属于相交弦定理的,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温故知新的导入,学生能从旧知中很自然地发现一串新知识,并能很好地掌握方法。
二、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即直接将要学习的内容点明。课伊始,教师直接揭示课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要学的主题,用精炼的语言直接阐明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简明扼要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这堂课的目的,诱发探究新知识的激情,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突出了教学重点,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又是怎样的?它是否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当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着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时候,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最适用。
三、联系生活导入
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我们要充分的考虑,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水乳交融,不断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学习材料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或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把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而且还能快速地将学生的认知行为唤起,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我就很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联系。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学生感兴趣的题:有两棵树,分别高8米和2米,两棵树之间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飞的路程至少是多少米?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了演练,他们发现数学就蕴含在熟悉的生活中,便会求知若渴地跃入知识的海洋。
四、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无法解决而又很想获取解决方法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能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趋力。数学学科抽象性比较强,难免给人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初中学生其实还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去有意识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迫不及待地去探究奥秘,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让学生体验豁然开朗的欢乐,让他们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 时,我和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快:x、y是任意两个连续的整数,那么他们的平方差是多少?一个学生上前来负责报数,我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试。当报的数较大较繁时,我由于用平方差公式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而学生却要用很长的时间,有时一下子还无法计算出来,由此产生悬念,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五、类比方法导入
从数学的角度说,类比又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把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在新课导入过程中,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我先带学生一起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引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之前我们研究轴对称图形是采用折叠的方法的,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当然,这种方法与温故知新引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所学知识的一种深入和对新知识的诱发。已学的知识是土壤,新知识是一种新的拓展与建构,它不是教师生搬硬套地强行灌输和填鸭,而是学生思维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自然发展。
教师的“导”得精彩,学生 “入”得顺畅。当然,导入的设计远不止这些,但我们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法,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总之,我们把握了课堂的导入部分,才可以更好地洞悉整个教学过程的全局及其精华,领会其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